司馬光請客「摳門兒」:少點菜,後打包

蘇東坡寫過一首長詩,裡面有這麼四句:“君來坐樹下,飽食攜其餘。歸舍遺兒子,懷抱不可虛。”這四句詩寫的是打包:朋友聚餐,酒足飯飽,還剩下一些飯菜,扔了可惜,有個哥們兒拾掇拾掇裝起來,帶回家給小孩吃。

宋朝飯局上也有人打包嗎?當然有,司馬光就是一個例子。

司馬光請客“摳門兒”:少點菜,後打包

司馬光晚年在洛陽定居,請朋友們吃飯,酒不過三巡,菜不過五味,要是不盡興,酒可以再來一壺,菜是堅決不再上。他給這種摳門兒飯局取了個名字,叫“真率會”,意思是朋友相見應該真實、坦率、有什麼就是什麼。

要是別人請司馬光吃飯,司馬光一樣主張少點菜,夠吃就行。等飯局結束,桌上一般還剩些東西,司馬光“既食而攜其餘”。“

司馬光請客“摳門兒”:少點菜,後打包

有人會認為司馬光太小氣,請別人吃飯的時候他摳門兒,別人請吃飯的時候他又通過打包占便宜。其實司馬光非常大方,他二十歲就中了進士,當了幾十年領導,從來沒有貪汙過一分錢。

宋仁宗在世時很喜歡他,賞他的金銀珠寶價值百萬,他一半送給了窮親戚,一半捐給了政府。他晚年在洛陽買房,居然湊不夠房款,還得靠同事接濟。

司馬光請客“摳門兒”:少點菜,後打包

蘇東坡給他寫輓聯,說他去世的時候家無餘錢,只剩下枕頭旁邊一本書。像這麼有風骨有氣概、視錢財如糞土的官員,現如今已漸少,怎能說他小氣呢?

既然如此,為什麼他請客的時候不多點菜、赴宴的時候又總是打包呢?這是為了遵守古訓、避免浪費。

司馬光是儒家,儒家向來有打包的傳統。孔子在世時,雖不吃火候不恰當的米飯,不吃不合乎時令的蔬菜,不吃切得不端正的豬肉,在飲食上有很多講究,但是他提倡打包。

司馬光請客“摳門兒”:少點菜,後打包

天子宴請外賓,“既食,有司卷三牲之俎歸於賓館”。宴席結束,要把那些沒吃完的豬肉、羊肉和牛肉打包,送到外賓下榻的酒店去。“既食而裹其餘,既遣而包其餘”。親朋好友在一塊兒聚餐,要把沒吃完的飯菜帶回家;父母去世,兒女在墓前用好酒好菜祭奠,祭奠完了要把那些酒菜吃掉,吃不完就打包帶走,別亂扔,不然死去的父母會不高興。

可惜大多數宋朝人把這些優良傳統掃進了歷史垃圾堆,越是沒錢又沒文化的市井階層,越是瞧不起別人打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