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忠文化 涵養幹部忠德——從習近平總書記點讚巴蔓子談起

  • 刎首留城,忠信兩全

巴蔓子將軍生於、長於、駐守於、刎首於巴國臨江城(今重慶市忠縣)。《華陽國志·巴志》記載:戰國時期,巴國將軍巴蔓子向楚王借兵平內亂,答應事成後割3座城池酬謝,平定內亂後卻不忍割城歸楚,為了不食言,他割下自己的頭顱獻給楚王。他的行為感動了兩國,楚王“以上卿之禮葬其頭”,巴國“以上卿之禮葬其身”。

忠於巴國、忠於巴國人民,重義氣、講誠信,巴蔓子之壯舉在巴渝大地世代傳頌。唐貞觀八年,唐太宗賜名巴蔓子故里為“忠州”,陸贄、李吉甫、白居易、劉晏“唐代四賢”曾為官忠州,李白、杜甫、蘇軾、黃庭堅、陸游等文人墨客亦駐足忠州。忠州人世世代代以“三月會”紀念巴蔓子。當前,忠縣正在挖掘巴蔓子故事、建設巴蔓子文化廣場、雕刻巴蔓子塑像、還原巴蔓子營房遺址、修繕巴蔓子刎首遺址,通過故事化、具象化、實物化傳承“巴蔓子故里、大三峽留城”歷史文脈。

  •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

巴蔓子以刎首留城彰顯忠信精神,弘揚的就是我國曆史文化傳統“八德”之首——“忠”。有學者考證,在五帝時代的舜就尚“忠”;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朝,“忠”成為了政治思想、道德規範的主流。《國語·晉語一》“事之如一”“故壹事之”、《左傳·僖公 二十三年》“父教子貳,何以事君”,道出了忠文化的內核——“忠”就是“不二”,“二”就是“不忠”。正如《忠經》所言“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乃天下之綱紀。

忠文化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深度融入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民層面。“愛國”就是要忠於國,當好國家主人;“敬業”就是要忠於業,恪盡職守;“誠信”就是要忠於信,言行一致;“友善”就是要忠於道,竭己為人。可見,忠文化已潛移默化為了全體公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當前,忠縣正深入挖掘忠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新時代要求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娃娃抓起,讓幹部帶頭,唱響“千年忠文化、忠義行天下”人文精神,爭取中宣部把忠文化與和文化、孝文化、善文化一併列為中華民族“四大優秀傳統文化”,使忠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 為政以德,莫大乎忠

《曾子·子思子》說:“忠,德之正也。”忠臣名垂青史,奸臣遺臭萬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領導幹部要講政德”,“明大德”指向忠於黨,“守公德”指向忠於人民,“嚴私德”指向忠於法紀。可見,為政以德,莫大乎忠,“忠”乃政德之根本。當然,我們共產黨人信守“天下為公”,堅決反對“忠君”等封建文化和“愚忠”等山頭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肩負新的歷史使命,領導幹部要以涵養忠德立政德,帶領人民群眾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忠於黨。就是要對黨絕對忠誠、尊崇黨章、踐行誓言。“居之無倦,行之以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黨絕對忠誠,要害在‘絕對’兩個字,就是唯一的、徹底的、無條件的、不摻任何雜質的、沒有任何水分的忠誠。”領導幹部要旗幟鮮明講政治,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始終把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核心地位作為第一位的政治要求,始終做到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四個自信”,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深學篤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要一切行動聽黨中央指揮、向習近平總書記看齊,確保各項事業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正確方向前進,確保所有工作部署都以貫徹中央精神為前提,確保一切行為遵從黨的紀律特別是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全力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忠於祖國。就是要心懷愛國之情、砥礪報國之志、篤行強國之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領導幹部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臨患不忘國,忠也。”要堅決捍衛國家利益,維護以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統一和安全為標誌的國家安全利益,維護以國家基本制度和社會穩定為核心的國家政治利益,維護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家經濟利益,維護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為根本的國家文化利益。

——忠於憲法。就是要做憲法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領導幹部要維護憲法尊嚴,對憲法保持敬畏之心,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要維護憲法權威,樹立“憲法至上”理念,堅持依憲執政、依憲行政。要保障憲法實施,堅持法治,反對人治,決不以言代法、以權壓法、逐利違法、徇私枉法,堅決與一切違反憲法的行為作鬥爭。

——忠於人民。就是要以人民為中心、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子民如父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領導幹部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體現人民意志,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從人民中吸取智慧、凝聚力量。要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要維護人民群眾利益,從嚴查處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堅決打擊損害群眾利益的違法行為。

——忠於事業。就是要幹大事、幹實事、幹成事。“端直敦忠,事業有常。”當前,我們正處在一個偉大的新時代,正在進行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處在這樣一個偉大時代,我們倍感自信自豪,同時也深感責任重大。”領導幹部要從全局謀劃一域,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讓既定的行動綱領、戰略決策、工作部署兌現,奮力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要以一域服務全局,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發揚釘釘子精神,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使各項工作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要發揚“馬上就辦、辦就辦好”精神,以“功夫必須在我”的積極作為,以真抓實勁、敢抓狠勁、善抓巧勁、常抓韌勁,爭當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表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