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必須生這種病 丨 每日讀 第161期

- 161-

如果一个人必须生这种病 丨 每日读 第161期

任何特定的時期,愛著幾個人總是更好的。”

摘自|《心為身役》

如果一個人必須生這種病

文|蘇珊·桑塔格 譯|姚君偉

摘自|《心為身役

愛上,愛的一種病理學變體。愛上=癮、痴迷、排他、對當前狀態貪得無厭的要求、其他興趣和活動癱瘓。一種愛的病,一種發燒(因此亢奮)。人“墜入”愛河。但是,如果一個人必須生這種病,那最好是經常生,而不是難得生。比起一輩子只愛兩三次來,經常墜入愛河會少些瘋狂(少看走眼一些,因為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精彩的人物)。或者,任何特定的時期,愛著幾個人總是更好的。

讓我感興趣的品質(我愛的人必須至少具備兩到三種):

1. 智慧 2. 美貌;優雅 3. Douceur [“溫文爾雅,和藹可親”]

4. 魅力;名聲 5. 力量 6. 活力;有性熱情;快樂;魅力

7. 情感表現力、溫柔(語言上,身體上),柔情

(1970年2月15日)

我從未大聲地自言自語過

我從未大聲地自言自語過——我連試都沒有試過——現在,我明白我為什麼沒有。我發覺這樣痛苦不堪。這時候,我才真正知道我是獨自一人。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我寫東西——在一本日記本里。這樣感覺“正常”。我知道我一個人,我是我這裡寫的東西的唯一讀者——但是知道這個並不痛苦,相反,我感覺因此更強,每次我寫下點什麼的時候,我就感覺自己更強了。(所以,我在過去的這一年才發愁——我感覺自己被一個事實搞得弱了許多,即我在日記本上寫不下去,不想寫,腦子堵住了,或怎麼了。)我無法對我自己講話,但我能給自己寫。

但是,這是不是因為我的確認為,有可能將來哪一天某個我愛的,也愛我的人會看我的日記——+會因此感覺和我更親近些?

“我要好。”

“為什麼?”

“我想要成為我欽佩的那樣的人。”

“你為什麼不想做現在的你呢?”

(1968年8月7日)

明天開始——如果不是今天的話

昨天兩件事——與[英國西印度作家V·S·]奈保爾共進午餐,讀[俄國形式主義者鮑里斯·]艾亨鮑姆的《青年托爾斯泰》——令我想起我是多麼任性且意志消沉啊。

明天開始——如果不是今天的話:

·我每天早上不得遲於八點起床。(可以每週違反這一規定一次。)

·我只和羅傑[·斯特勞斯]共進午餐。(“不,我不出去吃午飯。“可以每兩週違反這一規定一次。)

·我每天要在那本筆記本里寫作。(榜樣:利希滕貝格的《雜記簿》)[Waste Books,德文為Sudelbuch,是利希滕貝格從1765年學生時代開始記的筆記,他給每一本按字母順序標上,從第一本A,到他去世時的L。]

·我要告訴人家別在上午打電話,否則就不接。

·要嘗試把閱讀的時間限制在晚上。(我看書時間太長——作為對寫作的一種逃避。)

(1977年2月20日)

小時候一上映我就看的電影

《星星監獄兩萬年》《斷腸記》《落花飄零》《多佛的白色懸崖》。《幻想曲》《佐丹先生出馬》。《花容月貌》。《草莓金髮》。《死亡教育》《戰地鐘聲》《科西嘉兄弟》《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勝利之歌》。《蝴蝶夢》《綠野仙蹤》。《守衛萊茵河》《姐妹情仇》《疑影》。《撒哈拉》《公民凱恩》(1941)《大獨裁者》《我的朋友弗利卡》(1943)《巴格達大盜》。《揚基的驕傲》《漢密爾頓夫人》《北極星》《忠勇之家》 (1942)。《少年愛迪生》(1940)

儘管我欽佩冷酷和傲慢

今晚我和L說再見。當然,又上床了。我發現自己身上有著一種根深蒂固的、非常危險的溫柔傾向——沒有邏輯性,甚至違背所有的理性,我發覺我已經為L所動,對她給了我身體上和自我的滿足,我何止是感到一種理性上的接受哦……然而,我想,如果H處於類似的境地,她會怎麼做哦!儘管我欽佩冷酷和傲慢,但是,我無法完全鄙視我自己的軟弱……

我思想上討厭女人在異性戀性關係中身體上的被動性,我現在明白了,只是試圖為不受到那種性吸引找理由……因為和H在一起時充當過女人角色、和L在一起又充當過男人角色之後,我回味起來覺得“被動”得到的身體愉悅更大,儘管從情感上講,我肯定屬於愛的一類,而非被愛的一類……(上帝啊,這一切有多麼的荒唐啊!!)

(1949年9月1日)

相信我說的+只說我相信的

1. 不重複我自己

2. 不刻意變得發噱

3. 少笑,少講話。相反,很重要的是,真想笑才笑。

4. 縫上我的鈕釦(+縫上我的嘴唇)

5. 東西壞了想辦法修

6. 每天洗一次澡,每十天洗一次頭。對兒子也一樣。

7. 思考我看電影時為什麼咬指甲

8. 不取笑人,不陰險狡猾,不批評他人的長相,等等(這一切都是粗俗的、虛榮的)

9. 更節約(花錢大手大腳讓我不得不去賺這麼多的錢)

(1961年9月14—9月15日)

(完)

本文選自

如果一个人必须生这种病 丨 每日读 第161期

《心為身役》

[美] 蘇珊·桑塔格|著

姚君偉|譯

自《反對闡釋》開始,每一本桑塔格著作的問世,都是美國一次重大的文化事件。這種現象,甚至到桑塔格死後都在延續。許多有關她生平逸事的著作在她逝世後陸續出版,而所有這些在桑塔格身後出版的著作中,當屬桑塔格日記的出版最令人期待與激動。蘇珊•桑塔格身後留下了近100個日記、筆記本。

如果說桑塔格日記第一卷《重生》是以描述主人公成長過程為主題的教育小說,這第二卷,會是一部充滿活力和成功的成年時期的小說。31歲到47歲,桑塔格在不同世界(物質的,心靈的)之間來回穿梭,充滿了極度的舉棋不定和思想的種種矛盾。 越南之行、反戰鬥士、乳癌化療、中國旅行計劃,以及《反對闡釋》、《論攝影》、《疾病的隱喻》等傳世之作的孕育而生,這一時期這一系列的鮮明標籤使她迅速成長為一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作家、評論家和思想家。

戳以下標題可跳轉至最近五期的篇目

每日讀第156期

你是否具有如下三種潛在人格?(屈從型、攻擊型、孤僻型)

每日讀第157期

土耳其歷險記

每日讀第158期

怪人族的“高中時代”

每日讀第159期

每一隻貓都擁有不同的特點

每日讀第160期

為什麼五月風暴中興起了轟轟烈烈的女權運動

如果一个人必须生这种病 丨 每日读 第161期

海譯文

文學|社科|學術

名家|名作|名譯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或搜索ID“stphbooks”添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