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男何書桓、白蓮花如萍爲什麼我們覺得瓊瑤劇那麼「三觀不正」

文 │ 郭唐棠

瓊瑤在構造男女感情糾紛時傾向於寫“三角戀”,比如《還珠格格3》裡的永琪、小燕子和知畫。

知畫代表封建貴族階級的淑女,而小燕子顯然是生活在大雜院裡無拘無束的市井少女形象——與紅樓夢裡的關係設定類似。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為什麼如今我們覺得瓊瑤劇那麼“三觀不正”?

渣男何書桓、白蓮花如萍為什麼我們覺得瓊瑤劇那麼“三觀不正”

《情深深雨濛濛》(影視劇照/圖)

近來微博上掀起一波“瓊瑤熱”,大批《情深深雨濛濛》的截圖鋪天蓋地襲來。尤其杜飛這個人物成了新晉的網紅,他的深情、專一、幽默加上一語道破的“槓精”人設頗受中年少女們的青睞。

而何書桓、陸如萍則分別被貼上了“渣男”、“白蓮花”的標籤。瓊瑤劇甚至被披上了“三觀不正”的外套。也有小夥伴疑問:怎麼小時候沒覺得他們這麼壞呢?

那麼,究竟為什麼從前看起來很正常的劇情現在卻細思恐極?

經典的瓊瑤式三角戀

“M+W+M”在影視學中代表三角戀的敘事模式,指的是兩男(man)一女(woman),兩女一男,代表一種永恆式搖擺不定的偶像劇套路。

這種古老的敘事模式並沒有被拋棄,反而成為了編寫影視劇的討巧的手段。一方面,它不僅符合觀眾長期的審美機制,即通過三角戀來設定矛盾,又通過矛盾的激化和消除讓觀眾達到同喜同悲的效果。

另一方面,通過三角戀的對立兩端來揭示社會矛盾,能傳達出豐富深刻的內涵。在過去的文藝作品中,由於時代侷限,異性往來較少,多包辦婚姻,重視家族門第,所以藝術作品在感情關係的矛盾體現為上下代衝突,比如家族不容,矛盾抗爭的雙方源自於戀人與父母或其他權威。

最經典的例子是紅樓夢中賈寶玉、林黛玉和薛寶釵的三角關係。黛玉和寶玉是新思想啟蒙下的叛逆者,寶釵是封建淑女的典型——當時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的需求逐步要衝破舊婚姻制度的桎梏。

瓊瑤在構造男女感情糾紛時傾向於寫“三角戀”,比如《還珠格格3》裡的永琪、小燕子和知畫的關係。知畫代表封建貴族階級的淑女,而小燕子顯然是生活在大雜院裡無拘無束的市井少女形象——與紅樓夢裡的關係設定類似。

而隨著社會氛圍的改變,家族在戀愛關係中的影響和干涉程度減弱(仍存在),自由戀愛關係中,三角戀乃至多角戀,作為戀愛關係中常見的出現形式,就成為了更容易為人所關注的也更為常見的矛盾衝突來源,所以在藝術作品中出現頻率相對也會高一些。

在情深深雨濛濛當中,依萍的性格迎合了我們對新式女性的審美需要。陸依萍的開場和簡愛相似,一個典型性的離家出走式人物。她與舊式家庭的割裂更為徹底,當跟父親要生活費被拒甚至羞辱,鞭子打爛了她的親情,她決定獨立養活自己和母親,與家庭一刀兩斷。

《情深深雨濛濛》的故事發生在民國前後,女性開始獨立解放,作者將依萍的形象塑造高於一切,顯然是在兩類女性當中偏向於自由解放型,或者說五四前後這種與舊制度徹底決裂的力量成為了一種潮流。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童年時覺得劇情發展合乎情由的理由。

渣男何書桓、白蓮花如萍為什麼我們覺得瓊瑤劇那麼“三觀不正”

《情深深雨濛濛》(影視劇照/圖)

女性的覺醒與地位的提升

人們習慣把愛情悲劇看成是一個女性的悲劇。事實上,所有愛情的悲劇,都是兩性的悲劇。文佩和雪姨都是婚姻的犧牲者,而陸振華顯然也是在時代巨輪下被碾碎的犧牲品。在開頭文佩的家人話就是一個隱喻:“黑豹子”也有老的一天。

劇中,除了何書桓之外,陸振華路尓豪父子的表現也絕不令人滿意。前人認為瓊瑤文本不值得研究,唯一的貢獻是將婚姻史的變遷寫進了小說裡。陸振華為核心的家庭顯然是一夫多妻向一夫一妻轉變時的悲劇代表。年輕時的“黑豹子”依仗軍事力量搶親,娶了九房姨太。最後的結局是,因為戰爭從東北南遷到上海,趕走了依萍母女後,又遭受九姨太的背叛。

陸振華作為舊家庭的家長,是故事發生的起點。在婚姻上,他是不負責任的,也遭到了因果報應。但在劇情發展中,他作為父親又對自己的子女尤其是依萍、夢萍舐犢情深。他甚至在年邁時還要面對自己女兒對他良心的扣問:你覺得你是個好人還是個壞人?

回到何書桓身上。在得知夢萍被強暴後,何書桓把事情發生歸因於依萍阻攔了自己。進一步歸因為——與依萍認識後,自己變得不再善良,對二人的未來失去把握。他不能理解這樣的複雜情境導致他做了錯誤歸因,將自身的軟弱將責任歸咎於依萍。這讓人聯想到《傷逝》裡的涓生——他不能承受生活的重擔,而又將精神的重擔卸給了“她”。

這種女強男弱的精神狀態讓觀眾覺得書桓配不上依萍,而這種模式恰恰反映了女性在兩性關係中的地位不再卑微。

隨著社會的進步,女性的社會地位提高,女性的擇偶觀也不斷改變。研究表明,中國女性的擇偶標準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1)20世紀50到70年代的家庭成分、政治出身佔主導;(2)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文化與經濟並重;(3)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經濟壓倒一切;(4)90年代中期至今,擇偶元素多元化,感情因素得到復歸。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對何書桓的人設越來越難以接受,而傾向於選擇杜飛這樣的伴侶。

渣男何書桓、白蓮花如萍為什麼我們覺得瓊瑤劇那麼“三觀不正”

《情深深雨濛濛》(影視劇照/圖)

如今我們該如何看待瓊瑤劇

劇中人物的三觀不正並不能理解為整個作品的敗筆,有時候是人物性格的塑造前後一致性的體現。

如萍性格的養成舉例。如萍生活在以陸振華王雪琴為核心的家庭裡,也是最後一個姨太為主的近似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內部。所以說,對於這個小家而言,她沒有真的把依萍看成自己的姐姐。

在這個關係複雜的家庭裡,她養成了察言觀色的能力。用劇中角色的話來說:“如果你認為我和夢萍是家族的恥辱,那是因為我們從小成長在一個不健康的家庭環境裡。”

王雪琴對於如萍的教育也促使了她更加的“表裡不一”或者說成為了“綠茶婊”。雪姨的教育讓她在擇偶時更加註重家世,她知道杜飛也不差,卻也因為母親的話將他排斥在書桓、石磊這樣家世顯赫的男孩子之後。她一邊相親一邊接受著路飛的好,一邊又不放棄勾引何書桓,可以說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但追求愛情的原動力又使得她對一見鍾情的書桓難以釋懷,最後因感動而跟杜飛在一起。

電視劇《情深深雨濛濛》與瓊瑤老師原著的內容還是差別很大的。比如主角三人在書裡是徹頭徹尾的三角戀,以如萍自殺、書桓出國收尾,還有並不存在杜飛這個人物。小說的結局是個悲劇,依萍和癱瘓的父親陸振華相依為命。

寫小說的時候,瓊瑤才二十多歲,由於一些生活經歷,當時的瓊瑤內心是悲觀的。電視劇拍攝時她已經四十多歲,內心已然豁達明朗,所寫的劇本自然加上了許多樂觀的色彩,才有了今天的笑料百出和暖心的收場。相比較而言,或許小說的情節更加符合現實一點。畢竟影視劇大部分的功能是娛樂,不必代入感過強。

從泡沫言情劇到細思恐極,從《情深深雨濛濛》這部劇我們不難發現,瓊瑤劇其實並不瓊瑤,它也有複雜而立體的人設、飽含隱痛的情感困境和婚姻史變遷留下的時代烙印。

如果說煽情的臺詞+排比的句式+毀三觀的劇情=瓊瑤劇,這是對瓊瑤最大的誤解,或者說是最粗暴的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