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小升初的擇校考試?

萬里無垠5

小升初進行選拔性考試,其實就是一種掐尖行為,違反了國家相關的招生法規。 但現實是這種選拔性考試在許多城市或縣域內都有。為什麼國家三令五申,這種現象還在光天化日之下大行其道呢?這裡有深刻的社會原因,大體上可以歸結為以下幾種:

一,部門考核需要。 辦學是政府行為,也是對當地政績考核中一個重要的權重項目。在各地方的工作報告中人們不難發現關於教育成績方面的總結。比如本地大學的升學率、高中的入學率、各校獲獎等級和層級,都是濃墨重彩的著筆之處。為了提高本地學校的知名度,為了給部分重點學校提供合理的辦學和投入上的法理依據,為了升學率,相關部門對此種現象非但不加阻止,有的還會直膊上陣,推波助瀾。

二,教育投入不足與社會對優質教育資源需求之間的矛盾。

教育投入需求大,但其產出的週期長,導致許多地方不願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提高整個地區教育中去。所以他們會將有限的教育資源投入到一兩所重點學校。而作為學生家長,人人都希望自家孩子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在這種僧多粥少的現實面前,就只能通過選拔性考試來決定誰能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了。

三,公辦與民辦學校爭奪優質生源的需要。

公辦學校由於資源不足,不能滿足社會對教育的需求,在此情況下,民辦學校應運而生。應該說,民辦教育補充了公辦辦學力量的不足,對整個地區教育的提升有積極的作用。但是資本的逐利性,讓民辦學校為了利潤不惜一切手段來提高其知名度,而提高知名度最好的辦法就是高升學率,為了升學率,必須搶奪優質教師和優質生源。而公辦學校為了可持續發展,也必須與民辦學校搶奪優質資源。在彼此針鋒相對的爭奪戰中,大家的眼光都集中到了優質生源身上,所以大家就各顯神通,爭相進行選拔性考試。

爭奪優質生源的選拔性考試造成了許多社會問題。

一是造成了教育資源浪費。 重點學校因為量少,許多優質教師都在其它普通學校,但選拔性考試將優質生源都集中在了一兩所重點學校,導致普通學校因為生源基礎差,學習興趣低,教師的投入與產出倒掛現象嚴重,極大地挫傷了教師的工作熱情。許多優秀教師坦言,在目前的教育管理體制下,普通學校的老師能管好課堂紀律,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就不錯了,教師被笑稱為維持會會員。

二,造成不同行政區域、不同性質學校之間的惡性競爭,惡化了教育氛圍。 一個縣域內優質生源畢竟有限,所以,那些財大氣粗的學校開始將眼光投入到其它地方,以優厚的條件吸引該地優質生源。這樣,資源不足地區因為優質生源流失,導致教育質量下降,質量下降又導致更多優質生源流失,陷入了惡性循環。為了保生源,許多地方的升學考試不公佈成績,不能將本地生源的信息外洩,強迫要求本地公職人員的子女在本地學校就讀,下一級學校要確保將本校優質生源輸送到本地高一級學校,實行層層問責制,完不成任務的就扣工資、取消評優評先資格等等,各種違反法規的奇葩手段層出不窮。

要解決選拔性考試帶來的問題,首先要保證教育投入,真正實現教育資源均衡。二是要落實就近入學的原則。三是要強化問責,對違反規定的招生行為嚴懲不貸,讓擾亂招生秩序的單位和個人不敢亂、不願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