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話」了解一下

形成

先有客家人還是先有客家話?


哈哈哈,對不起,我就是喜歡把你們的智商踩在腳底下蹂躪。那些想打我的人我告訴你們,千萬不要過來找我,不然你會愛上我。

“客家話”瞭解一下

我是客家人

好了好了,言歸正傳,再說下去恐怕就有贛州的朋友會罵我“阿插寶”了。

客家話,也可以說客家語,我不管,我就要皮一下。下面我要正經點了。

客家語(Hak-kâ-ngî),簡稱客語(Hak-ngî),在非正式場合又稱客話、客家話等,而在部分地區還稱涯話(粵西等地)、新民話(廣西等地)、廣東話(土廣東話)(湖南、四川等地)、懷遠話(江西等地)、惠州話(廣西等地)等,是中國臺灣的官方語言之一(法定公事語言)、蘇里南共和國的法定語言之一 。

發展

一般認為,南宋時客語便初步定型 ,但直到20世紀才被定名為客語。語言學者對於該將其歸屬至漢語方言或當成一門語言仍有一定爭論;特別在中國國內,被認為漢語七大方言之一。語言學術研究中,以梅縣話為代表 ,但現實中惠陽話影響較大;在臺灣以四縣腔為代表。

客語集中分佈在粵東、閩西、贛南

,並被廣泛使用於中國南方(含臺灣),以及馬來西亞等國華人社區。

歷史上,客語曾是蘭芳共和國境內主要流通語言之一;曾是太平天國的“國語”,廣泛用於其官方文書中 。因曾長期處於封閉狀態,客語的傳承曾一度依賴於不受外界干擾的封閉社會和口口相傳的嚴厲祖訓。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封閉社會被快速的城市化瓦解,傳承客語的傳統法則也在信息時代逐漸被拋棄,客語因此成為世界上衰落最快的語言之一 。臺灣地區曾於1988年發生了還我母語運動,後來逐步發展客語現代媒體,使客語得以在現代社會中繼續傳承。客語流行音樂的誕生和發展,公共生活領域(如廣播電視、交通服務)語言服務的出現等,使客語逐步走出封閉,融入時代潮流。

大家好,我是一個知識的搬運工,各位兄弟姐妹別罵我哈,收集整理也是要時間的。繼續繼續。

“客家話”瞭解一下

客家語分析

歷史

有專家認為,客家人最早是隨著古代幾次戰爭和時局動盪時期的移民潮,從北方遷移到華南的。

“客家話”瞭解一下

深圳地名來源

他們的祖先是從今河南省、山西省遷移過來的,同時也帶來了他們當時所在地語言的特色。客家人祖輩原是中原漢族。而現代客家語中仍在使用的許多古漢語語音特點,包括同樣也能在其他南方方言(語言)中找到的字尾輔音[-p][-t][-k],卻在一些北方話中消失了。

由於客家人的遷移,客語會受到客家先民遷移到地區的方言的影響。例如,在客語、閩南語和粵語中能發現許多共用詞彙。例如:香港新界原居民的圍頭話(屬於粵語)之用語“掌牛”(看管牛隻),與客家語之“掌牛”(zong ngiu)相同。

差異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

去年在廣東認識了一個韶關的女生,人家可謂是精通三地語言,國語、粵語、客語。剛開始我一直以為她只會粵語(當然,也會普通話,只不過跟粵語沒啥區別),有次吃宵夜,家裡人給我來了個電話,說的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客家話,嘿,巧了,她竟然聽懂我說的話了,緊接著就暴露了她也是個客家人,然後我跟她講,“用你的家鄉話跟我聊聊”,沒想到我竟然基本聽懂了(頭都大了),蠻吃力。

百里不同俗,這是真的,我有個室友(講客家話),是個信豐人(南豐蜜桔各位不陌生吧,大部分是信豐產的),跟于都縣相隔100來公里,有次跟他閒聊,他說過春節那段時間要去祖墳上燒香祭拜,天吶,感到非常吃驚,因為我家那邊說除了清明節跟鬼節要祭拜外,其它時間去都不吉利(除了過世剛下葬那會),現在覺得中華民族文化真是多元。

“客家話”瞭解一下

我是客家人,我說客家話

有時間互關,我跟你聊通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