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用毛邊紙光面好還是糙面好?

MAshuli

按照常理,學習書法,臨帖時當然是用毛邊紙的光面,而不用糙的一面。但是,我所知道的一些習書之人,也有不少用毛邊紙糙的一面的。我認為,既然是學臨帖,用毛邊紙光的面或糙的一面都無所謂的,不必刻意的非要用哪一面。

若在安靜的環境下,用毛邊紙臨帖時,就會聽到毛筆與紙面接觸時發出的“沙沙沙”的聲音,當然,這種聲音只能在自由書寫狀態下才能聽得到。我曾經試聽過,這種“沙沙沙”的聲音就像美妙的音樂,邊寫邊聽,甚是快樂!這就是我常說的“在臨帖和寫字中享受快樂”的一個方面的別樣感受。

毛邊紙分“機制毛邊紙”和“人工毛邊紙”。機制的毛邊紙較薄且脆;人工製作的比機制的毛邊紙略厚,其柔性比機制的毛邊紙稍微強點,但價格要比機制毛邊紙略貴。

另外,人工毛邊紙不但可以用於習字,而且還可以用於書法創作。有人說,用毛邊紙寫作品不能裝裱,而裝裱師說,用人工毛邊紙寫的書法作品,亦可裝裱,而且效果絲毫不比宣紙差。


上圖就是答主用人工毛邊紙的光的一面臨的《曹全碑》選字,咋看效果咋好。如果它裝裱起來,應該是一幅非常高雅,非常養眼的臨帖作品。


中州耕牛堂主

毛邊紙是我們練字時最常用的紙,也是最有效的紙。

其實很多明清,民國的作品,其實很多一部分都是右類似毛邊紙一類的竹紙寫出來的。

我們練字用的毛邊紙,產地材料有所區別,好壞也有所區別,就不一一多說,以我個人的經驗來看,買紙全靠臉,人帥的時候,紙也好,人醜的時候,紙就糟。

所以我用毛邊紙,一般不挑。

個人用光面還是糙面,其實是有兩個方面的考量。

第一是所臨字帖,適合光面還是糙面。

比如晉唐宋時期的字,所用紙張大多偏厚,而且光滑,所有用光面比較好。

當然,初學光面可能不容易控筆,所以最好先糙面練熟,然後在寫光面。

如果是明清時有一些對墨色的要求,最好用糙面,應為糙面吸水比較充分,表現能力比較好。

第二是工具,也就是紙筆。

通常毛邊紙有光面好用的,也有糙面好用的,當然也不乏有些良心廠家產的雙面都不錯,但是比較少見,買到全靠臉。

比如有些光面紙,不吸墨,或者寫出字來,墨色發“灰”,實在影響心情,就不如用糙面。

比如有些糙面,顆粒較大,做工非常一般,但是吸水吸墨不褶皺,行筆稍快就出飛白,這也不是一種好毛邊,但是可以依據其紙性,調整行筆速度。

這都是比較活的用法。

其次是筆,如果紙張不錯,光面糙面都可用,建議用光面,首先是因為用筆比較接近古法,其次是因為光面省筆。

古人寫字,一般紙都是稍光滑,有些小粗糙,這類紙失傳了,只能取博物館看到,買不到。所以就臨字的材料來說,光面比較貼近。

如果初學就一直用宣紙臨,累死也難臨出魏晉唐的古法。

用筆來說,糙面對筆鋒的傷害較大,一般光面寫幾千字也不會禿的筆尖,可能在糙面寫一千字就被磨的散鋒了,這個也是正常的。

所以紙張不錯的話,還是用光面比較好。

這類方法並不是死的,是依據個人的選擇來靈活掌握的,不過有一點就是,千萬不要頻繁換面,否則行筆的節奏不好掌握,畢竟糙面和光面的轉折,發力還是有一定差距的,不要來回變換就行。


以上就是一點個人經驗,如果對你有幫助,可以點一下關注,會有更多個人學字的經驗總結


梁宇航

書寫書法作品,用毛邊紙的正面,或者是背面都可以。

我覺得用粗糙的一面可以遮醜,比如說某些筆畫寫的不到位,不夠圓潤,寫在粗糙的一面之後變得圓潤了,因為粗糙的一面比較吸墨,掩蓋了缺點。

書寫者有點兒沾沾自喜了,我覺得這是不可取的。還是寫在光滑的一面,比較見精神。

另外我覺得,如果寫柳體字,用光滑的一面比較好。寫顏體或是趙體,用粗糙的一面效果更佳。

我是京東千里行,一點淺見,與大家分享。


京東千里行書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