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墾突擊隊成員成爲常青花園規劃建設者 曾經安營紮寨挑土忙,如今腳下土地變模樣

圍墾突擊隊成員成為常青花園規劃建設者 曾經安營紮寨挑土忙,如今腳下土地變模樣

人物簡介:藍賓亮

藍賓亮,1937年出生,1961年畢業於武漢城建學院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1957年東西湖圍墾的號召發出後,該校組織了一批師生參加,他與學校另十名同學,被選拔為雄鷹青年突擊隊隊員,提前出發進入墾區,查看圍墾工地現場,接受圍墾任務,搭建臨時指揮部工棚,為保障圍墾工程順利進行打下基礎。畢業後曾留校任教一年,後轉入礄口區房地公司、武漢市房地產管理局任職,1993年評為高級經濟師。1995年出任武漢新世界康居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著手常青花園項目規劃建設,直至退休。

圍墾突擊隊成員成為常青花園規劃建設者 曾經安營紮寨挑土忙,如今腳下土地變模樣

熱火朝天圍墾忙

漢口北郊,張公堤外,武漢最大的安居工程項目常青花園坐落於此,藍賓亮在這裡已經住了近20年。

60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澤國。東西湖圍墾工程開始後,作為雄鷹突擊隊隊員,他成為最早一批抵達墾區的成員之一。

當時只有20歲的藍賓亮,是武昌(馬房山)建築工程學校的一名中專生。1957年冬天,他和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的另外十名學生,被選拔為該校的雄鷹突擊隊隊員,接到指令即刻出發前往墾區。

臨時受命的突擊隊,要在圍墾大軍到來之前,查看地形、提前搭建好臨時工棚。緊隨其後,一支數千人組成的武漢高校學生軍,作為義務勞動大軍,到達圍墾現場。

這段圍墾經歷,藍賓亮從未對家人提起,母親直至逝世,也不知道這個最小的兒子當年讀書時,還參與了東西湖圍墾工程。唯一一次提起此事,是1995年,他出任武漢新世界康居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開始著手常青花園項目規劃建設時。

當時,他帶著兩位香港同事,走在東西湖大堤上,指著眼前的池塘良田說,這個地方曾是一片澤國荒原,如果不是築起大堤,這片土地也不可能有條件建安居房。而我,當年也是築堤的一員。

最早抵達現場“安營紮寨”

在藍賓亮的書房裡,一張黑白合影照片,被他放大並用木製相框裱起來,放在顯眼的位置。照片上,11個年輕人站成兩排,其身旁是武昌建築工程學校雄鷹青年突擊隊的大旗,藍賓亮站在第二排最右邊。

“這張照片是突擊隊隊員出發前,在學校大禮堂前的合影。”藍賓亮回憶,東西湖圍墾號召發出後,武昌建築工程學校有100多名學生自願參加。藍賓亮作為班裡的團支部書記,也報了名。

合影的當天上午,班主任在課上宣佈,包括他在內的3名同學,將與其他8名同專業同學一起,組成學校的雄鷹青年突擊隊,提前出發前往墾區。得知被選拔為突擊隊隊員後,他更多的是興奮。

拍完合影,突擊隊即刻出發,當天下午到達江岸區丹水池火車站倉庫。那是他們接下來兩週築堤任務的據點。偌大的倉庫裡,稻草一鋪便是床。

圍墾堤段距離丹水池倉庫約5公里處。當天晚上,11位突擊隊隊員提著煤油燈,步行一小時,到達築堤現場,勘探地形。“有人告訴我們挖土。要挖多深、多寬、多長,大部隊到來前,我們要做哪些工作。”藍賓亮說,晚上和隊員們回到倉庫,大家只有一個信念,早日完成任務。

墾區的臨時指揮部,也在突擊隊隊員到來的第二天,被迅速搭建起來了。藍賓亮在學校實習時,曾在工地上搭過架子,搭帳篷對他來說,不是難事。僅僅一上午,一個用竹子、蘆蓆和毛氈搭建的約100平方米的臨時指揮部,便成形了。

圍墾期間,這個臨時指揮部容納了醫務室、財務科、保衛室和廣播室等重要後勤部門,為圍墾的順利完成提供了重要保障。

隨即,學生大軍也於當天下午陸續抵達墾區。每所高校在自己所在的工地上插上兩面校旗,憋足幹勁。“當時帶隊的是學校的一位體育老師,他給我們打氣,說大家雖然是中專生,但都是建築專業科班出身,一定不能輸給那些大學生們”。

赤腳挑土也不忘互幫互助

11人的雄鷹突擊隊隊員裡,轉業軍人佔了大半,像藍賓亮這樣的學生並不多。“我能被選上,大概是老師知道我是農村娃,身體好,也有幹農活的經驗。”

1937年,藍賓亮出生在黃陂,幼時父親因病去世,家中還欠著給父親治病欠下的債,母親一人在城裡做工,一邊還債,一邊將自己和三個姐姐撫養長大,最難的時候,他和雙目失明的二姐,曾在路邊乞討為生。解放初期,為了生計,他在村裡挖過泥塘挑過土。

堤上的挑土工作通常是兩人一組,一人上土、一人挑土,挑累了就輪換。這項看似簡單的工作,對很多從沒挑過土的學生來說,卻是一項挑戰。

擔子一挑上肩,不少學生總是搖搖晃晃、左右搖擺,站不直、走不穩。扁擔和箢箕也好像不聽人的指揮,想換個肩也不行,只能硬著頭皮犟著腦袋往上衝。費了好大勁,才能把一擔土挑上去,沿途還撒落不少,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挑土學生們發現,初走時感覺泥路鬆軟舒適,但挑著擔子就發現雙腳常常陷在泥裡,拔不起腳。加上肩上約50公斤泥土重量壓在身,走路特別吃力。後來,大家索性把鞋子全都脫掉,挽起褲腿,只穿著衛生衣,挑著擔子小跑。

“當時有位同學挑土晃得厲害,大家都叫他‘壓得晃’。”藍賓亮說,每回上土,給他的重量都會少一點。中午飯後午休,大家聊得最多的話題,就是你肩膀酸不酸,腰痛不痛,還能不能挑,需不需要幫忙。

為了幫助學生們儘快掌握挑土技巧,當時的宣傳組還把民工講的要領,總結概括出《閃肩挑土法》和《斜肩倒土法》。《閃肩挑土法》為:“上土要均勻,兩頭一般重;兩手握箢繩,扁擔放肩中;迅速來啟動,步法要寬鬆;肩隨扁擔閃,兩腿快如風。”《斜肩倒土法》為:“挑土上堤壩,擔子不放下;手提箢箕繩,肩頭歪一下;抖動稍用力,土塊自動下;泥土不沾箕,省力又快達。”因為效率大增,人也輕鬆多了,這方法也被迅速推廣開來。

在這片荒原上,當時的圍墾學生軍創造出了一條“大學生新街”。所謂“大學生新街”,其實就是一長排大學生義務勞動住的蘆蓆棚,稱作“新街”,不過是姑且以美名稱之。

在這條街上,有一些市供銷社開的土堆子商店,因為它的櫃檯、辦公桌、坐凳全部是挖的泥土塊堆砌起來的,所以是名副其實的“土產商店”。土櫃檯上堆滿生活日用品,有菸酒、食品、水果等,品種還算齊全。

傍晚,大家在這條街上閒逛時,不管你遇到誰,相互問候的一句話都是:“怎麼樣?還吃得消吧!”而回答的竟也是那麼相同的一句話:“沒什麼,很好。”

圍墾地上建起武漢最大安居工程

在常青花園,藍賓亮住了近20年,這裡是中國最早最大的規範小區和全國聞名的大型社區,藍賓亮是這片土地變遷的見證者。

百年之前,湖廣總督張之洞修築十里長堤——張公堤,環抱大漢口,但堤外,仍是一片荒湖。解放前的東西湖,曾先後有兩位鄉紳修築堤垸,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直到1953年,長江水利委員編制出《東西湖蓄洪墾殖計劃任務書》,提出了圍堤工程計劃,並於1957年開始動工,才讓這片荒湖之地變良田。藍賓亮是參與那場圍墾的數萬分之一。

百年後,1994年,武漢市人民政府和香港新世界集團合作,武漢新世界康居發展有限公司取得了張公堤外4000畝的土地開發權,建造常青花園安居工程,藍賓亮出任公司董事長。

“常青花園的這片徵地,在築堤後,以魚塘和田地為主,農戶不算多,當時帶著兩個香港的同事,走在東西湖大堤上,告訴他們,這塊地如果不是圍墾,還是一片荒湖,哪裡有條件能建安居房。”那是藍賓亮第一次特意對人說起,自己當年也是參與過東西湖築堤圍墾的一員。

他說,常青花園最初規劃400萬平方米,建成20萬人左右的康居房社區。建造之初,地中海風格的退層式建築令人嘖嘖稱讚;最早使用塑鋼材料和先進的外牆塗料;解決集中二次供水;規劃設計做到“先地下後地面”“先市政基礎設施後主體建築”“先建配套後建住房”等先進開發建設理念影響至今。

老伴去世已十多年,藍賓亮將雙目失明的獨身姐姐接來與自己同住,方便照顧。閒暇時,則最喜歡到中心公園散步。當年的圍墾突擊隊隊員,彼此早已失去聯繫,但每每站在這裡時,他總感覺,60年前的一幕幕,似乎就發生在昨天,而腳下的這片土地,則是一代人熱血青春的見證。

再憶60年前“圍墾記憶”

十萬圍墾鐵軍奮戰江河,當年的雲夢古澤——位於武漢西北部的東西湖區;走過了圍墾建區的蒼茫60年,變身國家級臨空港開發區。60年間,來自五湖四海的幾代人接力耕耘,使這裡從沼澤溼窪地帶成為承載高新技術產業的前沿陣地。

來源 | 長江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