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上的華表是幹什麼用的?

用戶62862239372

華表的起源,有說堯時設立,有說舜時設立,最早代表一種男性生殖器崇拜,而後逐步演變為圖騰柱、誹謗木。

誹謗之木為夏商周三代所沿襲,,然而到了秦代,為了表示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遂下令廢除華表,漢朝恢復“交午木”,為華表柱頂兩木垂直相交,各指東南西北,在太陽下看其投影,若指向正北,便知正午。



華表的作用:

一是所謂“ 誹謗之木” , 此為華表最原始的象徵意義, 表示王者納諫, 廣開言路。

二是作為路標,安置於交通要道處。

三是作為裝飾, 漢代以後,華表納諫、路標的作用逐步淡早期華表示意圖化, 從而演化為一種雕刻裝飾。



華表的形制:

早期華表的形狀是一根直立的木柱頂端貫以呈交叉狀的兩根橫木。

其一, 華表柱頭、柱身出現了雕飾的動物及花紋。

其二, 華表的質地從木質逐漸為石質。漢代以後, 華表作為一種裝飾, 型趨於精美, 用料趨於堅固, 石質華表逐步取代木質華表。

華表置放的位置:

第一, 立於皇宮門外,象徵王者納諫。

第二, 立於通衡大道。

第三, 立於墓地。

華表的名稱:

華表最初稱“ 桓表”, 後因“ 桓” 音與“ 和” 音相近,又稱“ 和表”,“ 和” 又與“ 華” 音相近, 又稱之為“ 華表”, 華表遂逐漸成為最通俗的稱謂。



天安門華表是明代華表的代表作,前後各有一對漢白玉華表, 與天安門同建於明永樂年間, 迄今已有5 0多年曆史。

每根華表由須彌座柱基、盤龍柱身、雲翅、承露盤和柱頂蹲獸組成, 通高為9.5 7 米, 重2 0 0 0 0 多公斤。在直徑為98 釐米的淺浮雕雲朵石柱上, 盤繞著一條巨龍。

在雕龍巨柱上部, 橫叉著白石雲翅, 呈朵狀。雲翅上面是圓形承露盤, 盤上有一尊傳說中的似犬非犬怪獸, 名曰“ 望天狠” , 它雖為傳說中的食人惡獸, 民間卻賦予它耐人尋味的傳說。據說它是龍的九子之一, 有守望的習性。

天安門前面那對華表上的石吼,望著皇宮外頭, 人們叫它北大華表“ 望君歸” 。它們負責注視皇帝出外時的行為, 盼望皇帝早日回宮, 不要在宮外尋歡作樂, 荒廢朝政。

在天安門後面的一對華表上面向北的石吼, 人們叫它“ 望君出” , 它們負責監視皇帝的宮廷生活, 盼望皇帝經常出來察看民情。


一路鳴鴻

天安門前的華表

華表是我國一種傳統的建築形式,主要用於宮殿以及陵墓等皇家建築中。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天安門前的那一對了,它由漢白玉雕刻而成,分為須彌座柱礎、柱身、承露盤以及望天犼等幾個部分,高9.57米,柱身直徑0.98米,每樁重達20噸。那麼華表到底是幹什麼用的呢?說起來它們還真的有悠久的歷史以及深刻的寓意呢。

四種解釋

圓明園中的華表,現在北京大學

關於華表的作用,一般分為如下四種解釋:第一、華表起源於堯舜時期的“誹謗之木”,說白了就是直達帝王的“意見箱”;第二、華表由古代體鳴樂器演變而來,相當於國史君(國史通論)之前講到的宋朝“登聞鼓”;第三、華表起源於原始部落的圖騰崇拜,根據就是華表上面的“望天犼”;第四、華表是一種觀測天文的儀器。這四種說法都有各自的根據,國史君(國史通論)今天要講的就是其含有深刻寓意的一面。

誹謗木

誹謗木

晉朝學者崔豹在《古今注·問答釋義》中寫道:“問曰:‘ 堯設誹謗之木,何也?’答曰:‘今之華表木也。以橫木交柱頭,狀若花也,形似桔橰,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謂之表木,以錶王者納諫也。亦以表識衢路也。’”在其他文獻中也早就有堯在國都主要的路口設置誹謗木的記載,其目的一是作為路標,給百姓指引道路,另外,百姓還可以在華表上刻下對君王的意見以及對國政的建議,是為最早的“塗鴉版意見箱”。

華表的演變

登聞鼓

華表最初都是木製的,從東漢開始改用石質,也正是在這個時候開始,華表失去了最初作為“意見箱”的作用。同時,華表也不再設置於全國的各個重要路口,而是成為帝王宮殿、陵墓的專屬,演變為一種起到警示作用的裝飾品。在後來的演變中,華表越來越複雜,不僅加上了須彌座,還固定地使用蟠龍、祥雲等浮雕。上面也被加上了“小怪獸”——望天犼。

望天犼

望天犼

天安門前原有兩對華表,上面望天犼的朝向卻不相同。一對朝外,名曰“望君出”,意思就是提醒帝王應該多多出去體察民情,掌握民心向背,不要在宮中成為“天囚”。另外一對朝內,名曰“望君歸”,意思是梨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家,帝王在外應該時刻想著回宮中處理朝政。

唐朝初年的華表

天安門前現在矗立的一對華表是明成祖修建北京紫禁城時安置的,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雖然它早已失去了最初的功能,但仍然是中國禮制建築中不可或缺的象徵。


國史通論

天安門前的華表,你知道是幹嘛用的嗎?



天安門是我們到北京必去的地方,但是到了天安門你可能只顧著觀賞雄偉的天安門城樓,忽略天安門前後這兩對漢白玉石雕的大柱,即使看見了它,你可能也不知道兩對石柱是幹什麼的。


這兩對石柱叫做華表,分別位於天安門前後,由漢白玉雕刻而成,每根華表由須彌座柱礎、柱身和承露盤組成,通高為 9.57 米,其直徑為 98 釐米,重約 20 噸,每對華表間距為 96 米。



在每根柱子底部基座之上有雕龍圖案,柱身之上雕刻一隻蟠龍盤,並飾有流雲紋,上端橫插一雲板,在石柱頂上有一承露盤,呈圓形,對應天圓地方,上面蹲有一獸,為傳說中的神獸朝天吼。



前後兩對柱子之上的朝天吼的頭部朝向相反,天安門門前那對華表上的石犼,面向宮外,人們稱之為望君歸,天安門後面的那對華表上的的石犼,面向宮內,人們稱為望君出。

前後兩石犼分別代表著盼望皇帝外出遊玩不要久久不歸,應快回宮料理國事;勸戒皇帝不要老待在宮內尋歡作樂,應常到宮外去了解百姓的苦難,所以它並不是簡單的裝飾品,而是提醒古代帝王勤政為民的標誌。



華表在我國已經源遠流長,現已作為中華民族的一種標誌象徵,如今古樸精美的華表在天安門前和天安門前的石獅以及兩側的金水橋一起烘托著這座皇城的威嚴氣勢,並散發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

來自網絡


tlliqi

欲知華表為何,先來說說謗木。

早在上古時期,傳說的“聖王時代”,華夏之國就有了最古老的“信訪”設施——謗木。

有一種說法,堯在位時,設“進善之旌”聽取賢者建議,又立“誹謗之木”讓天下人數落其過錯。舜繼堯位後又置“敢諫之鼓”和“納言之官”,接受國人對治國理政的意見和建議。這可以說就是最早的“信訪”制度了。

那麼謗木究竟是什麼東西呢?它就是今天天安門城樓前的那對華表。

“誹謗”二字,今天含貶義,古代卻是褒義詞,所謂“忠諫者,謂之誹謗”。所以,謗木、諫鼓的設置,被儒家追捧為“聖政”。可惜好景不長。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政治上行集權專制,誰還敢誹謗官府?道路以目,偶語棄市,天下苦秦久矣。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

漢初吸取秦亡的教訓,文帝又恢復了謗木聖政。他說,不讓民眾以正常途徑議政,必然導致妖言、謠言滿天飛,終歸是不利於皇權統治的。於是從西漢開始歷朝歷代都規範上書言事制度,設諫官專司糾錯,設御史督察官員,又派刺史欽差巡行地方。

漢文帝重豎誹謗木於皇宮門前,以顯示他虛心納諫之風。遺憾的是,後世終歸還是襲了秦制。而當初粗糲質樸的謗木,也漸漸地以石代之,雕龍飾物,終於變成了華表,成了皇宮門前威風凜凜的華麗裝飾物。

至於其原有的功能,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這個,你懂的,不說了。


朱達志

華表作為中國古代傳統禮制建築形式之一,具有很深刻的文化背景。換句話書,華表是很民族化的建築式樣。它一般用在宮殿、帝王陵墓前,既有裝飾的作用,又有象徵尊嚴的喻意。華表又叫“桓木”“望柱”“石柱”“神柱”等等。

關於華表的起源,有部落圖騰的說法;有道路標識的說法;有謗木警示的說法;有樂器演變的說法;有儀表威儀的說法;有紀念意義的說法等等。無論哪種說法,華表樣式裡都包含著濃郁的傳統文化情結,都具有民族文化的精氣神。

我先說說帝王陵墓前的華表。以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乾陵為例。乾陵司馬道南端立了梁通高達八米,底端直徑超過1.2米的華表,基座為四方形,華表本身呈八稜,基座與柱身卯榫相連,銜接的地方處雕刻著優美的蓮瓣,間有蔓草相銜,並刻有石榴花紋,上座是一盆仰開的蓮花,蓮花柱頂是一枚飽滿的壽桃。華表所立的位置標誌著司馬道(神道)的開始。高大挺拔的華表,身正威嚴,象徵著帝王的尊嚴和大唐的氣勢。蓮座雅緻,蓮花已開,象徵著帝王的人本之心,傳遞出濟世安邦的情義。

(武則天的母親陵墓前的華表)

到了明清時代,帝王陵墓前的華表不但樣式有了變化,而且它的裝飾作用凸顯了出來。一是柱身出現了蟠龍紋、雲紋,這和唐代帝陵有了明顯的區別。二是華表頂部多雕刻著辟邪等象徵正義的神獸,代替了唐代的壽桃。三是華表所立的位置有了變化,以清昭陵為例,華表立在了昭陵隆恩門和牌樓的前面。

天安門前華表的文化含義既傳承了歷史基因,又有所發展。它用漢白玉製作而成,與天安門同建於明永樂年間,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它柱身刻著盤龍,柱頭上立著瑞獸(神獸,有人也稱之為望天吼)。整個華表雕刻細膩、壯觀瑰麗,既有藝術美感,又象徵正義親民、勤政秉公的帝王情結。

華表從一產生,就凝結著國人的真善、追求、期盼,說它是民族文化的精華,其實很是恰當。

(天安門華表)


文蹤旅跡

天安門上的華表是民族標誌的象徵,蘊含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涵,皇家建築的標誌,具有歷史意義,起觀賞作用,有紀念意義。

1、要想了解天安門上的華表是幹什麼用的?就要先了解什麼是華表?下面是天安門的華表介紹:

天安門前後的兩對漢白玉雕刻的大柱子就是華表。華表與“承天門”(即今天安門)同建於明永樂年間,迄今已有500多年曆史。

華表的柱身上雕刻著盤龍和流雲紋,柱頭上立著瑞獸,它們和天安門前的石獅以及兩側的金水橋一起烘托著這座皇城莊重威嚴的氣勢。

天安門前的華表高為9.57米,直徑為98釐米,重約兩萬公斤。華表分為三個部分,即柱頭、柱身和基座。

華表柱頭上的承露盤,呈圓形,喻對應天圓地方,承路盤上面蹲著的神獸叫望天犼(hǒu),有守望的意思。天安門前面的華表上的“犼”獸頭向宮外望,其意是期望帝王不要沉戀山水和不理朝政,喻“望君歸”的意思。

天安門後面也有一對華表,頂上的“犼”獸頭向著宮內望,其意是希望帝王不要貪戀宮廷紙醉金迷、美女成群的生活,告戒皇帝應常出宮體察民情,喻“望君出”的意思。

華表的底座通常呈方形,是蓮花座或須彌座,上面雕刻有龍的圖案,柱身雕刻一隻蟠龍盤於柱上,並裝飾有流雲紋;上端橫插一雲板,稱為誹謗木(古代君王用於方便民眾納諫的)。

2、要了解天安門華表的作用,就要從古代開始瞭解華表的演變史,從古代華表的演變史可以看出華表的作用,下面是華表的演變史:

相傳華表是部落時代的一種圖騰標誌,古稱桓表,以一種望柱的形式出現,富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散發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

①進諫指路作用

華表,在1983年出版的《辭海》中解釋為華表亦稱“恆表”,古代用於表示王者納諫或指路木柱。(加粗)

晉崔豹《古今注問答解義》:“程雅問曰:‘堯設誹謗之木,何也?’答曰:今之華表木也。以橫木交柱頭,狀若花也。形似桔槔(jiégāo),大路交衢(qú)悉施焉。或謂之表木,以錶王者納諫也。亦以表識衢路也。秦乃除之,漢始復修焉。今西京謂之交午木。”

在《辭海》、《古今注問答解義》中可以看出古代的華表也稱為恆表,誹謗木,交午木。

古代的誹謗木,是君王為了方便民眾舉諫,博納眾諫,聽取民眾意見,以便改進朝政設立的(類似現在的意見箱的作用)。為了打消大家的顧慮,暢所欲言,特意樹起了那麼一根木柱,以示百姓所言無罪。

“誹謗”在古代是進諫的意思,是褒義詞,不是現在的誹謗貶義詞的意思。

從《古今注問答解義》中的“大路交衢悉施焉,亦以表識衢路也”這兩句話可以看出,古代的華表木也起指路作用。衢是指四通八達的道路,華表木豎在路邊方便路人舉諫,也可以起指路作用。

②起觀天測日影的工具作用

華表原是古代觀天測地的一種儀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種觀察天文的儀器為表,人們立木為竿,以日影長度測定方位、節氣,並以此來測恆星,可觀測恆星年的週期。

③建築物標誌

古代在建築施工前,立華表木定位取正。一些大型建築因施工期較長,立表必須長期留存。為了堅固起見,常改立木為石柱。一旦工程完成,石柱也就成了這些建築物的附屬部分,作為一種型制而保留下來,成為宮殿、壇廟寢陵等重要建築物的標誌。

從古代華表的演變歷史可以看出,古代的華表木從木柱演變成石柱,在堯舜時期是起納諫指路作用,也有觀測日影作用的工具。漢代以後就只是起指路作用了,再往後發展就成為宮殿,廟宇,墓地的建築標誌。

3、總結現今華表的作用

①藝術觀賞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今社會到處都有意見箱,大事小事都推崇民眾民主投票;出門看地圖,有導航指路,華表已經失去了納諫指路的作用。各種天文儀器的出現,人們也不再需要用華表來測量日影,沒有什麼實用價值了。現在的華表成為了建築物的標誌,皇家建築藝術性強,起觀賞作用。

②紀念意義

歷史進入新千年之際,中國確定華表為代表紀念品禮物,特此精製2000尊漢白玉華表,以示永久的紀念和慶賀。委員會將0001號漢白玉“世紀華表”贈送華表的故鄉臨汾市,2000號由中國歷史博物館永久珍藏。

現今天安門的華表更像是地標建築,皇家建築的標誌,象徵中國文化的傳承,具有歷史意義和紀念意義,供遊客觀賞瞻仰。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有書共讀

眾所周知,天安門前有一對漢白玉雕刻而成的柱子,名字叫華表。

華表與“承天門”(即今天安門)同建於明永樂年間,迄今已有500多年曆史。

天安門前這一對華表間距為96米,每根華表由須彌座柱礎、柱身和承露盤組成,通高為9.57米,其直徑為98釐米,重約2萬多公斤。華表是以巨大高聳的圓柱為主體,通身塑有纏柱雲龍,柱上橫貫一塊美麗的雲板,好似插入雲際。柱頂上承露盤上雕刻有一個蹲著的神獸,栩栩如生,這神獸名"犼",性好守望門戶。遠遠地望去,給人一種莊嚴的感覺,巧妙點綴了整個精美的故宮建築群,增強了古老建築藝術的整體感。

犼[hǒu],只是個傳說,古書上說它是一種似狗而吃人的北方野獸。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還有傳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華表柱頂之蹬龍(即朝天吼)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

又有文獻記載,地藏王菩薩的坐騎即為“朝天吼”。

天安門前華表上的“犼”獸頭向宮外,其意是期望帝王不要沉戀山水和不理朝政,似乎在對外出遊覽的皇帝說:快回來治理朝政吧!因此該獸又名“望帝歸”。

天安門後面也有一對華表,頂上的“犼”頭向著宮內,其意是希望帝王不要貪戀宮廷紙醉金迷、美女成群的生活,似乎在告戒皇帝應常出宮體察你的民情!,所以該獸名曰“望帝出”。

其實,華表上的犼,只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石頭,惟一的功能是“望”。奉天承運的皇帝們根本不理會它的職能,從朱棣到浦儀再到袁士凱稱帝,沒一個人聽它的。

華表功能的演化

我國曆代辭書在源流上對於“表”解釋相對混亂,詞源關係界定不明確,解釋缺乏準確性和連貫性。

“表”最早當為“示”,至少“表”和“示”是連用或混用的。

《辭海》對於華表的誕生、演進及變遷作了簡約而明確的記載。由這個記載可以看出,今日之華表正是昔日之誹謗木。堯為何設誹謗木?正是要博納眾諫,廣泛聽取民眾的意見,以便改進朝政。為了打消大家的顧慮,暢所欲言,特意樹起了那麼一根木柱,以示百姓所言無罪。《淮南子·主術訓》雲:“堯置敢諫之鼓,舜立誹謗之木。”《後漢書·楊震傳》亦云:“臣聞堯舜之時,諫鼓謗木,立之於朝。”《大戴禮》雲:“誹謗木,立木為表,使民之愆失以自儆者,唐堯時有之”。

《辭海》的註解是:華表亦稱“恆表”,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納諫或指路的木柱。晉代崔豹在《古今注·問答釋義》中說:“程雅問曰:‘堯設誹謗之木,何也?’答曰:‘今華表木也,以橫木交柱頭,狀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衡悉施焉。或謂之表木,以表工者納諫也,亦以表識腸路也。

到了漢代,“華表木”就發展演變為通衢大道的標誌,因這種標誌遠看像花朵,所以稱為“華表”,漢代還在郵亭的地方豎立華表,讓送信的人不致迷失方向。據<>記載:“(秦)退誹謗之人,殺直諫之士,是以道諛偷合苟安。”其中的“退誹謗之人”,即是指斥退提意見的人,所以今之“誹謗”二字的字義,與堯舜時期和秦代已不相同了。

從此華表有了許多名稱,亦稱“恆表”、“桓表”、“華表木”、“誹謗木”、“桓木”、“交午木”等。

後來,華表被廣泛應用,逐漸發展成為橋頭和墓地等設置的小型裝飾建築品。盧溝橋頭有華表四座,高4.65米,石柱上端橫貫著雲板,柱頂有蓮座圓盤,圓盤上雕有石獅子,莊嚴秀美,氣勢非凡。

但是,設立在墓前的雖然形狀相似,但只能稱之為“墓表”。唐高祖李淵獻陵和唐高宗李治乾陵前裝飾的石柱墓表,雕刻工藝精巧,造型美觀。

現存的天安門前的華表與崔豹所言華表木的形狀大致相同。只是華表的“謗木”作用早已消失,上面不再刻以諫言,而為象徵皇權的雲龍紋所代替,成為皇家建築的一種特殊標誌。

天安門前的一對華表,和天安門前的石獅以及兩側的金水橋一起烘托著這座皇城的威嚴氣勢。古樸精美的華表,與巍巍壯麗、金碧輝煌的故宮建築群渾然一體,使人既感到一種藝術上的和諧,又感到歷史的莊重和威嚴。華表實際上已經與中華民族,和中國古老的文化緊密相連,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我們民族的一種標誌。

如今立於天安門前之“華表”,已失去“指路標”和“意見箱”的作用了,更像一個城市雕塑。

華表是象徵皇權的專利品,但也並非只限於皇宮和帝王陵墓之處。有時皇帝去過的寺院,或番王立有“當今皇帝萬萬歲”牌位的地方,都置有岩石雕刻的華表。如今的四川省平武縣報恩寺前便保存有一對石制華表,據說是明代時的當地番王為報皇恩,就請北京工匠照天安門的式樣修建了報恩寺,內就供有“當今皇帝萬萬歲”的牌位。據說,5.12地震的特重災區彭州市丹景山景區,今山頂的金華寺前,仍有保存完好的一對石制華表。當然這兩地的華表,遠不及天安門華表的規模與壯觀,類似這種原因設置的“華表”,各地還有一些。

由帝堯創立的誹謗木經過數千年的演變,無論是材質、形象和其象徵意義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進入現代社會,最具代表意義的天安門前的漢白玉華表,已經不是望君進出的內涵,它已經成了中華的象徵和標誌。當時間巨輪駛過第二十個世紀,歷史進入新的千年之際,世界各國均成立了2000年紀念委員會,在這個告別舊千年,進入新世紀新千年特殊時刻,各國進行了盛大的紀念活動,各國都選定了代表本國形象的紀念品,以示永久的紀念和慶賀。中國2000年委員會經過反覆遴選,確定華表為代表紀念品作為禮物,特此精製2000尊漢白玉華表。該委員會將0001號漢白玉“世紀華表”贈送華表的故鄉臨汾市,2000號由中國歷史博物館永久珍藏。

2000年7月18日,中國2000年委員會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隆重舉行儀式向臨汾市代市長宿青平贈送0001號漢白玉“世紀華表”。次年,以“世紀華表”為模型,在堯都廣場建造了高21米的堯都華表。華表柱身蟠曲著中華世紀龍,蒼勁威武;華表頂端的沖天吼,生機勃勃,預示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底座雕刻長城和黃河壺口瀑布圖案,象徵著中華民族的社稷永固,源遠流長。堯都華表型制體量的宏大,堪稱世界第一。


獨孤小白兔

天安門上的華表是幹什麼用的?


遠在原始社會,堯把削了皮的一根大樹立在自己居地的外面,讓人們匿名刻字在木柱上留下自己的意見,指出他的過失,類似如今的舉報箱,意見箱。後來,堯看到效果不錯,又在大路上也設置了叫"誹謗木″或"謗木″。並在木柱上端加一橫木,作為指明路站,識別道路的標誌,又叫做"華表木″或"恆表″。

值得一提的是在漢代,華表木就發展演變成"通衢大道的標誌″,因為這種標誌遠看象花朵,所以稱為"華表",漢代還在郵亭的地方豎立華表,讓送信的人不致迷失方向。



後來,華表逐漸發展成橋頭和墓地等設置的小型裝飾品。樣子象中午的"午"字……

隨著原始社會的瓦解,奴隸制,封建君王制度的建立,廣大人民群眾參與論政的權利被剝奪了,"誹謗木″上不能再刻有"意見″了,而是來了華麗的大轉身,被刻上了雲龍紋,當作宮殿前面的裝飾物,更作為皇權的象徵。看看下圖的華表象不象一個威風凜凜頭戴皇權,兩手張開的君王?
華表是我國特有的古代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產物。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產生,也隨著朝代的更替逐漸改變著它的歷史作用。



天安門前面的一對華表也是封建社會的遺留產物。

它們是用漢白玉雕刻的,十幾米高的大石柱上,從下而上雕刻著精美的蟠龍流雲的裝飾,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柱的上部橫插著一塊雲彩長石片,一頭大,一頭小,遠遠望去,似乎柱身直插雲間,不由讓人感嘆我國古代雕刻藝術已達到巧奪天工,爐火純青的地步……


這對華表的頂上,都有一個石頭蹲獸,頭向宮外;天安門後面還有一對華表,上面的蹲獸是頭朝宮內,據說這種石獸名叫"犼″,性好望。犼頭向內的名叫"望君出",是希望皇帝不要深居朝廷,沉湎於紙醉金迷的生活,而需要經常走出宮外視察民生。犼頭向外的獸名叫"望君歸",是希望皇帝外出巡視完畢,就馬上回宮,不要迷戀山山水水,快些回來理朝政。雖然這些是封建帝王欺騙收買人心的伎倆,但也反映了古代民眾對君王的期望。。。

今天,天安門前的華表已成為中華民族的標誌之一,巍然屹立在天安門前,接受全世界人民的目光瞻仰!


永遠都是豔陽天

嗯?這難道不是給中華煙當活招牌的那位嗎?
電杆!


九應

首先說,“華表”是什麼?故事有點長,要從上古時期說起。據說在堯虞舜的時代,帝王會在大街上樹立一根高大的木頭,如果們見到統治者有過失和不當,可以直接在木上刻寫諫言、針砭時弊。而這根木頭,就是華表的前身——謗木。後來到了秦始皇時期,木製的謗木被改為了石制的華表,並且變成了一種皇家集權的象徵。

華表長什麼樣?華表,就是用堅硬的岩石雕刻而成的大石柱,柱頭上的部分又叫“呈露盤”,上面盤踞著祥瑞神獸,柱身纏繞著騰雲駕霧的蟠龍。華表不僅在造型上威嚴肅穆,細節上更是巧奪天工,常用在宮殿和王陵的門口作為象徵著皇權的裝飾。

天安門的華表是幹什麼用的?據說天安門的華表,建於明朝永樂年間。作為皇家宮殿的裝飾,這兩對華表也含有向古之賢君學習、聽取民意的意思。華表上蹲踞的神獸叫做“犼”,天安門內華表上的犼臉衝北,名叫“望君出”,意思是讓皇帝經常出宮體察民間的疾苦;天安門外華表上的犼面朝南,名叫“望君歸”,意在讓皇帝不要久出不歸、沉迷在外的玩樂,更不要因此而延誤國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