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這位老人爲後代留下萬件「農村回憶」

老物件代表的是回憶,

記下的卻是故事。

對於63歲的崔天崇來說,

更是如此。

他從1994年開始收藏老物件,

如今的藏品已達上萬件,

儼然一個上世紀威海農村博物館。

在別人看來,

這些破破爛爛的東西根本不值錢,

可對崔天崇來說,

這些全都是寶貝。

威海這位老人為後代留下萬件“農村回憶”

1

收藏情結源於幼時借油燈

崔天崇的富城鄉情民俗館位於威海汽車站南面,去年5月份正式對外開放。這裡除了接待前來參觀的人們,還吸引了不少藝術愛好者,他們通常喊崔天崇“老崔”。

老崔對民俗物品的愛好源於他幼年的經歷。“小時候家裡生活條件差,父親常年在外工作,母親帶著我們5個兄弟姊妹過日子,很不容易。那時候,我非常喜歡看小人書,但家裡沒有燈,一到晚上就沒法看了。沒辦法,我們就到鄰居家借煤油燈,好不容易借來了,我們幾個還得輪著用。”回憶起那段艱辛歲月,老崔感慨萬千。

威海這位老人為後代留下萬件“農村回憶”

那個年代,不僅煤油燈需要借,有時連農具都不夠用,母親經常打發崔天崇到鄰居家借。“每次去借都非常不好意思,趕上秋收的時候鄰居家也要用,我就借不來,心裡就會很失落,那個滋味真不好受。”老崔說,從那時起,他就默默下定決心,將來這些東西一定要自己有,不再跟別人借。隨著時代的發展,雖然這些老物件早已過時,但童年的經歷卻深深印在他的腦海中,讓他對老物件仍然無比珍惜和熱愛。

1994年,憑藉木工手藝,老崔成立了一支裝修隊。隨著一棟棟居民樓拔地而起,老崔的裝修隊接了不少活。

威海這位老人為後代留下萬件“農村回憶”

村民變市民的過程中,一些人家裡的舊物品都要淘汰,而老崔的收藏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因著內心的“油燈情結”,老崔收藏的第一件物品就是煤油燈。

“他們在收拾家的過程中,好多東西都要扔,傢俱、廚具、車簍、糞筐……我覺著挺可惜,他們就說:‘要是不嫌棄,這些東西都給你吧!’於是我就都拿回來了。”老崔說,對此,很多人很不理解,但他卻十分執著,不知不覺中,他收藏的老物件已經多得沒地方放。朋友看他如此痴迷於收藏,就將一處空房子借給他。

2

“只買不賣”只為文化傳承

收藏的東西越多,老崔就越痴迷。後來,他開始有意識地採購。起初他經常趕本地的大集,看到喜歡的老物件就花錢買下來。七八年前,他開始到煙臺、萊陽、德州等地趕集,採購了不少心儀的“寶貝”。

在這個過程中,讓他印象最深的是一個老式皮箱的收藏過程。多年以來,為了收藏,老崔幾乎走遍了威海的大街小巷,同行的很多人都認識他。幾年前,一家古玩店的老闆給他打電話,說店裡有一個老式皮箱。老崔立刻到店裡,發現這是一個通身發紅而且有精緻花紋的皮箱,非常漂亮。“我一看就喜歡得不得了,就花了3000塊錢買了下來。”老崔說,至今為止,這仍然是他最珍愛的藏品之一。

威海這位老人為後代留下萬件“農村回憶”

  花幾千元買一件並不值錢老物件,在老崔看來卻很值。與大多數搞收藏的人不同,老崔只買不賣。多年以來,花在買老物件上的錢他自己也算不清楚。“一開始還記賬,後來實在太多了,也就不再記了。”

近幾年,老崔收藏的老物件,大大小小有上萬件,很多都摞在一起,無法展示。2016年,老崔的朋友被他的執著精神打動,將威海汽車站南面的富城國際闢出一塊,這才有了專門的展館。

“起初僱了幾個工人幫我裝修,但是幾天下來,發現費用實在太高,於是我就自己幹。”老崔說。去年5月份,這個佔地1200平方米的民俗館終於對外開放了,而且是免費,管理員、講解員都由老崔一個人擔任。每天7點半,老崔會準時到館裡,拖地、整理、修補,三九天也不例外。

直到現在,很多人對老崔的行為仍然很不理解,經常問:“老崔你到底圖的什麼?”對此,老崔經常笑而不語。“文化就是感情,這些老物件代表著上個世紀的文化,需要有人傳承。如果沒有人收藏,丟了就再也不會有了。哪怕舊點、破點都沒關係,只要能看到它們,我就很高興。”老崔如是說。

這麼些個老物件,

哪些您叫得上?

威海這位老人為後代留下萬件“農村回憶”

篦子、皂盒、髮髻夾、胭脂盒

這四件物品是梳洗的用具。篦子就是梳子,人們除了用它梳頭髮,還經常用來清潔頭髮和頭皮。直到上世紀末,不少人家中還有。那個時代的皂盒多是銅製的,也有瓷的,普通老百姓家裡就有。與此相比,髮髻夾就比較貴重了,它是用龜殼製成的,在燈光下看很透亮,普通老百姓家中很少見。胭脂盒很高檔,用銅製作而成,上面的花紋十分精美,是有錢人家的小姐或婦人使用的。

威海這位老人為後代留下萬件“農村回憶”

鏡子

鏡子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日常用品了。鏡子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同時也經歷著不斷的變遷。以前,鏡子不僅僅是用來對照著穿衣、梳洗、打扮的,還是青年男女之間的定情信物。以前的鏡子,鏡腿多是金屬的,鏡面上會印有牡丹、喜鵲等圖案,寓意美好。

威海這位老人為後代留下萬件“農村回憶”

煤油燈

在日出而作、日落而出的時代,每到晚上,因為沒有照明,人們就只能睡覺,而煤油燈的出現,讓黑夜中出現了一絲光明。煤油燈燃料便宜,普通百姓家裡基本都能用得起。將棉花捻成柱狀,插入燈芯內,倒入煤油,點燃後就可以用了。經過不斷髮展,一些煤油燈有了玻璃罩,還出現了不同的形狀,外觀漂亮了許多。

威海這位老人為後代留下萬件“農村回憶”

門簪

門簪是中國傳統建築的大門構件,安在街門的中檻之上,凡是大門都有。一般的大門左右各一個,共兩個,闊氣一點的大門會有4個。門簪樣式千姿百態,有圓形、方形、六邊形,上面或雕刻,或描繪,有的中間還刻有“吉祥如意”“天下太平”等字樣。直到今天,威海農村的老式大門上仍有門簪,不過大多比較簡單。

威海這位老人為後代留下萬件“農村回憶”

暖壺、保溫壺

  從竹皮暖壺,到鋁製、鐵皮暖壺,再到如今的白鋼或塑料殼,暖壺的外觀經歷著不斷的變遷,但功能始終沒變。直到今天,暖壺仍然是很多家庭必不可少的用品。

威海這位老人為後代留下萬件“農村回憶”

手工錢包

錢包是女性的必備之物,尤其是對女性而言,食用、時髦、輕便的錢包可以說是生活必需品,使現代女性生活更具時代特色。然而在過去,錢包經歷了種種變遷,由最初的錦囊、荷囊、荷包、褡褳等,逐漸變為現代錢包的樣式。在現代錢包沒有出現之前,老一輩人用手工針線縫製錢包,外表十分樸素,而打開後別有另一番洞天。五顏六色的布,細密的針腳,寓意吉祥的字樣,十分精巧。

威海這位老人為後代留下萬件“農村回憶”

鎖具

形式各異的鎖具多是由銅或者鐵製成的,如今很多家庭都在用。在清代或者民國時期,鎖具的樣式和現代很不同,形狀通常很長,有的還帶有花型。透過鏽跡斑斑的表面,彷彿可以看到歷史的滄桑鉅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