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豐想靠高鐵封神?

“國內只有兩種快遞,一種叫順豐,另一種叫其它。”

順豐想靠高鐵封神?

“國內只有兩種快遞,一種叫順豐,另一種叫其它。”

上面這句固然是段子,但大概率是國內絕大多數消費者的真實感受。

文章第三部分,分析了高鐵的戰略地位,和高瞻遠矚,耐心不夠的朋友可以往下猛劃屏幕。

各家快遞的營收業務數據也可以印證這句段子:在2017年內,順豐一共營收了711億元,比“四通一達”加起來都多,但同時順豐全年的快遞單量卻又是這6家公司中最少的。經過簡單的除法計算可知,順豐的單次快遞收入為23.29元,相比其它公司的數目,順豐足足高出6~11倍。

簡單點說,順豐比其它家貴得多,但是總是有很多的消費者會最終選擇順豐。高效源自於哪兒?

順豐想靠高鐵封神?

究竟是什麼業務牢牢掌控了消費者,支撐起了順豐如此漂亮的營收?答案其實在順豐的2017年年報也特別指出了——時效性業務。這一類業務佔到了順豐2017年全年應收的65%,是消費者們用真金白銀“投”出的結果。

順豐想靠高鐵封神?

而根據國家郵政局2017年針對快遞品牌時限指標表現的統計,順豐在4個時限環節(寄出地處理、運輸、寄達地處理、投遞)中有三個都是中國快遞業第一,只有運輸時限略慢於EMS。在整體時限上遠遠高於其它快遞品牌。你甚至可以這樣說:“時效”的確成就了今天的順豐。

順豐想靠高鐵封神?

去年曾“突然”出席粵港澳大灣區論壇的順豐CEO王衛

或許正因為深知時效的“威力”,順豐實際上也正在領銜中國快遞業的第三次“時效戰役”,在這場“戰役”之後,中國快遞行業或許就將獲得一個長期穩定的格局。在這場“戰役”中,成則王,敗則寇。

時效致勝:趟出先路的FedEx

順豐想靠高鐵封神?

事實上,時效對於快遞行業的意義並不複雜,假如你把整個快遞公司看作一個系統,那麼時效就是這個系統運行的效率(從輸入到輸出)。一味只追求效率自然也不行,打造、維持這樣一個系統所需的成本,是另外一個重要考量。

在兩個基礎的考量之上,還有人力、設備、地域等更多需要解決的問題,最終快遞公司大概率會偏向兩個方向:要麼效率比別人高、要麼成本比別人低。很明顯,四通一達基本上都屬於偏向後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們普遍採用的非直營網絡、以地面運輸為主的運輸方式。

純陸運也曾很長時間是快遞公司所能找到的“最優系統”。直到上世紀70年代,全球迎來了一撥商業航空浪潮。

在那一波浪潮裡,民航業迎來了“平民化”,航空貨運也分到了紅利,其中就有一家抱著用航空物流改變快遞行業夢想的快遞公司,它的名字叫FedEx(聯邦快遞)。

順豐想靠高鐵封神?

孟菲斯機場上“嗷嗷待哺”的FedEx貨機群

FedEx的創始人弗雷德裡克·W.史密斯也是個傳奇的“人兒”:FedEx這個快遞系統是他在耶魯讀書時的想法,而且他在越南服役期間,還曾獲得過一枚銀星勳章、一枚銅星勳章以及兩枚紫心勳章(在美國的歷史上,只有大約1500人曾獲得過銀星勳章)。

其實史密斯最初的想法也很簡單:航空物流不應該是整個快遞公司的一部分,而是應該成為整家公司的核心。所以他一開始將公司設立在了機場內,並且從一開始就裝備自己的機隊,獨闢蹊徑地做法也讓他獲得了當時一筆數額驚人的風險融資——5000萬美元。

到2000年前後,FedEx已經擁有了超過600架飛機(算上小型的賽斯納C208),整體業務規模已經追到了老大哥UPS的60%。

相比機隊規模和業績數字,FedEx航空快遞網絡所展現出來的全新效率對行業啟發更大。從1980年開始,FedEx就逐漸地在全美開始推廣其‘Overnight’(可以理解為次晨達)快遞服務,這項服務前一天傍晚收件,第二天一大早就能送到收件人面前。

順豐想靠高鐵封神?

順豐想靠高鐵封神?

Fedex轉運中心示意圖

這項業務的關鍵在於FedEx一手創建的“Hub”(轉運中心)概念:貨物並不是直接坐一程飛機從出發地直達目的地,而是在中間找個地方停下來,把所有要寄的貨物卸下來,重新按照目的地分揀,然後再裝上另外一架飛機飛往目的地。這個流程雖然看起來更復雜了,但實際上在“系統效率”上要高得多(有學術論文曾專門統計過新舊模式的資源消耗,Fedex的模式大約能提升30%的效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