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涪陵區百勝鎮小學校園裡,有一座紀念塔,是專為紀念建國初期在剿匪戰鬥中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而建。每逢清明時節,當地政府、學校都要組織群眾和師生來此開展紀念活動。
而這座紀念塔內安葬的烈士卻沒有留下姓名,更是無從考證。其壯烈事蹟發生在1950年的2月……
一
1949年11月,涪陵獲得解放,揭開了新的一頁。但在這年底至次年初,涪陵境內國民黨殘餘勢力不甘失敗,串聯勾結反動殘餘勢力,成立多個反動武裝組織,企圖推翻新生的人民政權。
據有關史料顯示,自1950年1月上旬始,川東各地土匪從邊遠山區到腹心城鄉四處騷擾,攻打人民政府,殺害工作人員,襲擊人民解放軍小分隊,破壞交通,割斷通信。五十天內,川湘公路沿線,烏江兩岸和長壽、涪陵、豐都三縣的長江北岸八十多個區、鄉政府遭土匪襲擊,四十多個區、鄉政府被迫轉移。
這年初,國民黨特務、原江北區交警團團長鄔孟儒,與原國民黨涪陵縣團管區大隊長譚耆(又名譚行易)等人,糾集涪陵縣北岸第四區(今涪陵區珍溪、百勝及墊江南部和長壽東部部分鄉鎮)的沈家、珍溪、百勝、仁義、百匯及豐都社壇等十多個鄉鎮的刀兒教教徒,在沈家場建立“長涪豐墊反共遊擊縱隊司令部”,其下設涪陵、豐都、墊江及長壽支隊和多個直屬大中隊,匪徒有兩千多人,有六百多支槍。
2月10日,湛克明、湯靈、羅銀燦等人糾合涪陵百勝、珍溪、隆興等地刀兒教教徒,在雙河場(今屬涪陵區百勝鎮)成立“中華國民反共救國團”,匪徒有一千餘人。同日,小股刀匪在永義鄉暴動,殘酷殺害住鄉工作人員何敏若等三人。這是涪陵縣境內反動武裝組織及其匪徒公然向新生人民政權進攻的事件。於是,徵糧剿匪、穩定社會、維護新生政權,成為新生的涪陵人民政府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
二
2月12日下午,十二名解放軍戰士在蔣排長的帶領下,奉命從涪陵城到達百勝場,協助地方政府徵糧,配合地方政府剿匪,以安定社會秩序,當晚就駐原百勝偽鄉公所。與此同時,偽縣參議員薛尚誠、偽鄉長梁秀靈、國民黨區分部書記薛幫德、偽鄉聯防大隊長薛幫禮等立即與刀匪頭子湛金安、湛克明、劉國清、羅文燦等勾結,陰謀進行反革命武裝暴亂。
2月13日拂曉,湛金安等八名刀匪頭子操縱刀匪四百餘人,瘋狂地向我軍駐地進犯。反革命分子羅長楨赤膊接應,他一方面向解放軍假意“彙報”關於刀匪包圍我軍情況;一方面卻引狼入室,指引刀匪從百勝北面芭茅墳直衝雞市壩。敵我雙方一接觸,眾匪徒立即用大刀在雞市壩砍死我解放軍戰士一名。接著又向我軍進犯,這時蔣排長果斷下令我軍在下廟山門口據守。我軍向眾匪徒反覆宣傳“坦白從寬,抗拒從嚴,首惡必辦,脅從不問,立功受獎”的政策,同時,鑑於多數匪徒是當地貧苦農民,確屬上當受騙,故在敵人已殺害我軍戰士的情況下,仍然不準開槍。但眾匪徒不顧我軍多次嚴正警告,繼續進逼。敵人趁亂抓住我軍戰士一人,竟慘無人道地砍掉其頭顱、手和腳,慘狀目不忍睹。
解放軍戰士退至下場口,刀匪又繼續逼近。我軍戰士滿腔怒火,奮起反擊,當場擊斃張細。這時,我軍又有兩名戰士被殺害於下柵子門口。由於張細被我軍當場擊斃,徹底揭穿了刀兒教這個邪教組織所宣稱的“刀槍不入”的狂言。敵人暫停進攻——實際上是找一個喘息的機會,以便捲土重來。
約半小時後,刀匪頭子杜在發等又帶領一些匪徒,瘋狂地向我軍衝來。我軍寡不敵眾,又不能向群眾開槍,為了保存有生力量,蔣排長下令戰士們“突圍”。在“突圍”過程中,又有五名戰士被刀匪活活砍死。另兩名戰士衝至百勝場蔡家灣,躲藏在農民梅青雲家中。這本可以倖免一死,然而梅青雲的妻子卻向刀匪“告了密”,致使這兩名戰士被活活砍死。
經過幾個回合的生死搏鬥,我軍只剩下蔣排長和另一名戰士在群眾多方營救和掩護下英勇突圍。但在這次戰鬥中,十一名解放軍指戰員英勇犧牲!更為遺憾的是,這十一名革命烈士的姓名至今仍無法考證!
三
暴亂髮生後,我解放軍大部隊和地方武裝協同作戰,用近十天時間掃蕩平息了涪陵、豐都與墊江相連地區的匪徒暴亂。
百勝人民對十一位戰士的犧牲無不悲痛欲絕,百勝鄉臨時農民協會和許多貧苦農民,自發到叢林鄉白谷灣買來十一口棺木,含著眼淚把這十一具烈士遺體收殮起來,分別裝進十一口棺材,安葬在百勝鄉中心校南面官山坡之麓。
為了悼念在刀匪暴亂中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1967年,時百勝公社委員會在百勝鄉中心校校辦農場附近修建了革命烈士紀念墓。1978年,時涪陵縣人民政府撥款,在百勝鄉中心校操場正東重修了烈士紀念塔。百勝人民又將烈士遺骨遷入塔內安葬。
2012年8月,百勝革命烈士紀念塔被列為“重慶市涪陵區文物保護點”。
閱讀更多 重慶政協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