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轉「拼團」!拼多多赴美上市 或有不能說的「隱情」

玩轉“拼團”!拼多多赴美上市 或有不能說的“隱情”

剛進7月,拼多多上市的消息便成了市場熱議的話題,有稱奇也有質疑。不過,換一個角度看,如果拼多多不急於上市,結局會不會和“騰訊系”的摩拜一樣?

當然,上市後的拼多多就真能像其創始人黃崢對外公開表述的那樣,可以撕下騰訊系的標籤嗎?

不缺錢的拼多多為啥突擊上市

創立3年欲赴美上市,手握資金近百億,要用戶有用戶,要訂單有訂單,拼多多為何如此著急上市?

6月29日,SEC網站登出了拼多多招股說明書(F-1文件),此次拼多多擬通過IPO最多籌集10億美元。

公開資料顯示,拼多多於2015年創立。2016年,拼多多主要收入來源為商品銷售,即平臺直接向買家銷售商品。

自2017年4月份上線廣告系統後,新的營收模式帶來了雪球效應,推動拼多多收入實現呈幾何增長。2017年一季度,拼多多實現營收人民幣3700萬元,2018年一季度則增至人民幣13.85億元,增長37倍。

也就是說,成立僅三年的拼多多,已經躋身中國一線電商陣營。據招股書顯示,拼多多單季成交金額為662億元人民幣,2017年全年成交為1412億元人民幣。要知道,淘寶在成立5年(2008年底)GMV接近1000億元人民幣,到2009年超過2000億人民幣。而京東在成立9年(2013年底)GMV達到1257億人民幣,到2014年超過2600億人民幣。

如此對比一看,拼多多用兩年多時間,成交額達到了1000億元人民幣。而淘寶用了5年,京東用了10年,拼多多絕對稱得上電商行業的一匹“黑馬”。

玩轉“拼團”!拼多多赴美上市 或有不能說的“隱情”

不僅與此,拼多多活躍用戶已經接近京東。招股書顯示,2017年全年拼多多月均活躍用戶為0.65億,年活躍用戶為2.45億。截至2018年3月31日,拼多多月活躍用戶達到1.03億,年活躍用戶達到2.95億,其單季用戶增長達5000萬,僅次於淘寶和京東。

另招股說明書顯示,截止2018年3月31日,拼多多賬上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金額高達人民幣86億元。儘管自2015年成立以來,拼多多累計虧損僅13億元(含期權支出),但遠低於其龐大的現金儲備。以拼多多過往燒錢速度推測,帳上的現金足以兩到三年(即便考慮高速發展)。

而此時急著上市,按照目前拼多多招股說明書公佈的最新融資估算,上市後估值最多也不會超過300億美元。相反,若以當前的營收以及活躍用戶數增速來看,一兩年後,拼多多估值或遠不止300億美元……

那麼問題來了,如此不差錢,又是行業“黑馬”的拼多多,為何急於上市呢?

騰訊系摩拜的前車之鑑

其實,對於拼多多而言,急於上市的最終答案只有創始人黃崢知道,但難免會給市場留下這樣的猜想:懼怕成為第二個騰訊系的摩拜。

為什麼這麼說呢?被同是騰訊系美團“吞下”的摩拜,當時無疑處於共享單車第一梯隊,可以說是該行業巨頭。甚至在騰訊馬化騰看來,摩拜的經營以及市場佔有率位居行業老大地位。

當然,一直沒有靠“輸血”的摩拜,最終未能逃過被同是騰訊系美團“吞併”的命運。因為對於騰訊而言,摩拜不過是一枚“棋子”。

玩轉“拼團”!拼多多赴美上市 或有不能說的“隱情”

2015年1月成立的摩拜,可謂是佔足了當時市場的風口,也受到了資本的追捧。摩拜的投資方包括馬化騰、王興、李開復、熊貓資本、愉悅資本、紅杉資本、高瓴資本等創投界大佬及機構。

對於這一點而言,當時的摩拜不亞於現今的拼多多,甚至更甚於現今的拼多多。

不過,共享單車的高損壞率、高運營成本和低收入,讓單車企業依靠業務本身盈利的商業模式很難形成。

從摩拜財務報表來看,自成立後頻繁融資的摩拜資金狀況並不容樂觀。截止2017年12月,摩拜持有現金37.52億元,欠供應商10億元。按照其賬面98.29億的用戶存款來看,尚有60億元不知去向。債務總額合計超過10億美元。

2017年底有媒體曝出摩拜和ofo挪用超過60億用戶押金填補缺口,這釋放了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這樣的背景之下,無論是摩拜還是ofo,融資都變得非常困難,投資人的信心也開始動搖。

逐利是商人的天性,尋求短期變現更是投資者的通病。持續輸血看不到回報,這不是投資人想要的。事實上,長期處於燒錢虧損狀態下的共享單車,投資人曾試圖推動雙方(ofo、摩拜)合併,儘快落袋為安。

但由於各方利益的不一,以及市場格局導向,ofo與摩拜擦肩而過,最終賣身美團。

玩轉“拼團”!拼多多赴美上市 或有不能說的“隱情”

當然,對於背靠騰訊系的摩拜而言,並不是沒有辦法解決資金問題。只不過,對於手握巨大資金的騰訊而言,摩拜賣身於同是騰訊系的美團更符合戰略佈局的需要。

作為誕生之初就定位於LBS的公司,美團的最終目標是涵蓋整個O2O市場。2018年年初,王興就宣佈將美團點評的視野擴張到店、到家、旅行、出行四大LBS場景,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協同“到家+到店”的場景。

3月21日,美團打車業務正式登陸上海。據美團稱其三天時間打下上海網約車市場超過30%的份額。

在阿里正式收購餓了麼之後,對於騰訊系美團而言,危機感驟然上升,阿里擁有口碑、餓了麼兩大王牌,共享單車領域也擁有ofo,而騰訊系旗下的美團、摩拜單車依然是各自為戰。這必然加劇了騰訊促進美團與摩拜的合併。

在摩拜賣身美團之前的股權結構中,騰訊持有約20%股權,是摩拜最大的外部股東。而公開與阿里為“敵”的美團王興,更是騰訊系抗衡阿里系的“先頭軍”。顯然,美團與摩拜這場交易,或許早在馬化騰心中埋下了種子。

如此看來,摩拜賣身美團,擴展了美團生活服務領域的場景,表面上是美團的戰略需要;實質上很可能是騰訊與阿里兩大超級巨頭對抗的一步棋局而已。

拼多多的困境

當然,對於拼多多而言,所面臨的困境與摩拜似曾相識。

據拼多多招股書說明書顯示,2016年拼多多淨虧損2.92億元,2017年虧損5.25億元,2018年一季度淨虧損2.01億元,也就是說,拼多多創業三年多累計虧損(含期權支出)為13.12億元。

同時,拼多多在招股書中稱:“由於過去我們淨利潤處於虧損狀態,未來可能還會繼續虧損。”

其實,更關鍵的不是虧損,而是拼多多模式的可持續性。

有業內人士認為,低價先天就容易誘使部分製造商為降低成本鋌而走險。便宜總是伴隨差評,拼多多經常被吐槽“垃圾”、“詐騙”、‘假貨’、“坑多多”,2016年投訴量居行業第一。

顯然,拼多多要平衡用戶和商家之間的利益無疑是一對矛盾。在顧客和商家看來,拼多多短時間內還很難擺脫“坑多多”的帽子。比如,去年和今年都爆發了商家維權事件,讓拼多多在商家和用戶兩邊都不討好。

同是騰訊系的京東劉強東曾表示,拼多與京東主流用戶和主流商品幾乎重合地很少。拼多多目前的貨品大多是超級便宜的那種,而京東的用戶群體、品質和平臺信譽則是在另外一個層次裡面。京東在貨品、用戶體驗和拼多多完全不一樣,京東的貨品集中在有品質、有保證的產品上。

與此同時,阿里CEO張勇談及拼多多時曾表示,阿里不可能再走回到三塊九賣一雙日拋型的鞋,還包郵(這條路)。一塊錢包郵、兩塊錢包郵那些東西,不符合規律。

顯然,對於商業模式存疑,且存在持續虧損風險的拼多多而言,不得不讓公眾對其與摩拜命運相似的猜測。

拼多多創始人黃崢表示,“我不覺得我們是騰訊系”。

騰訊系新零售猜想

事實上,拼多多上市與否,只不過是延緩騰訊系新零售整合的時間;或許更為準確的說法是,只不過是拼多多增加後續在騰訊系整合較量的籌碼而已。

阿里是電商起家,從早年的電商圈投資,橫跨到社交、移動互聯網、文化、金融等領域,盤子越來越大,格局也越來越高。

時至今日,阿里已由當年的B2B業務迅速擴張成為橫跨電商、金融、物流、雲計算、大數據、全球化等方方面面的生態體系,也快速生長為令人驚歎的全球第五大經濟體。

再看騰訊,2010年江湖燃起的3Q大戰帶給騰訊的反思無疑是深刻的,3Q之後,騰訊以“孵化、開放”的戰略,開始了大手筆的對外併購,並逐漸形成了以社交、遊戲、文娛產業為主的投資版圖。

阿里在電商領域主要有淘寶、天貓、聚划算、閒魚等,儘管騰訊自己的電商只有“微店”,但騰訊通過“買買買”來實現市場各行業佔有率。

玩轉“拼團”!拼多多赴美上市 或有不能說的“隱情”

公開資料顯示,騰訊持有京東18.1%的股權,京東是靠賣電器起家,後來京東開始對抗淘寶。淘寶假貨多,京東說他只賣“真貨”;淘寶快遞慢,京東搞了個自營快遞;淘寶有“雙11”,京東弄個“618”。

然而,京東依舊競爭不過淘寶,於是騰訊投資的“拼多多”。拼多多以便宜著稱,淘寶一件商品賣29元,在拼多多上可能賣19元,如果拼團一起買,9.9元還包郵。

正因為如此,拼多多成了電商行業的一匹“黑馬”,創立三年多時間,便成為僅次於阿里、京東的中國第三大電商平臺。

行業之間的角逐,最終生存下來的大部分只有老大與老二,其餘小弟只能在夾縫中喝點湯。

不出意外,上市後的拼多多,或許並不能阻擋騰訊系整合旗下新零售的決心。只不過,可能會延緩騰訊系新零售整合的時間。

當然,對於拼多多而言,雖然只不過是阿里系與騰訊系在新零售業抗衡中的一枚棋子,但上市或許可以多些較量的籌碼。如果拼多多真的如黃崢所說,全中國人民都是拼多多的用戶,或許還有機會去主導騰訊系的新零售整合。

對於現有的拼多多投資者而言,上市或許來得更實際。畢竟,上一次在摩拜的交易中,很多股東所獲得的回報並不豐厚,僅有20%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