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文章」龍榆生 ‖ 小令短調迫促情緒與韻位

「學習文章」龍榆生 ‖ 小令短調迫促情緒與韻位

「學習文章」龍榆生 ‖ 小令短調迫促情緒與韻位

龍榆生(1902-1966),名沐勳,晚年以字行,號忍寒。1902年4月26日出生於江西萬載,1966年11月18日病逝於上海,曾任暨南大學、中山大學、中央大學、上海音樂學院教授。

龍榆生的詞學成就與夏承燾、唐圭璋並稱,是20世紀最負盛名的詞學大師之一。主編過《詞學季刊》。編著有《風雨龍吟室詞》、《唐宋名家詞選》、《近三百年名家詞選》等 。

此外,有如《青門引》:

乍暖還輕冷,風雨晚來方定。

庭軒寂寞近清明,殘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樓頭畫角風吹醒,入夜重門靜。

那堪更被明月,隔牆送過鞦韆影!

——張先《張子野詞》

上下闋前兩句皆連協,入後上隔兩句、下隔一句才協,前急後徐,化短嘆為長吁,別是一種情調。又如《天仙子》: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

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後期空記省。

沙上並禽池上暝,雲破月來花弄影。

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張先《張子野詞》

你看,這前後闋中,除中間夾了一個七言平收句略為舒展語氣,恍如長嘆一聲外,不都是句句押韻,到末了愈轉愈急嗎?兩個三言對句,拖上一個七言單句,不也是顯示傷春傷別,情急調苦的最好範例嗎?

又如《歸田樂》:

試把花期數,便早有感春情緒。

看即梅花吐。

願花更不謝,春又長住,只恐花飛又春去。

花開還不語。

問此意年年,春還會否?

絳唇青鬢,漸少花前語。

對花又記得,舊曾遊處,門外垂楊未飄絮。

——晏幾道《小山詞》

這上半闋只第四、五句隔句一協,下半闋則除最末兩句連協外,皆隔句協韻,但只第二句平收,語氣略為和婉,餘並仄聲收腳,不是又在諧婉中夾有掩映低徊、迴腸蕩氣的情調嗎?

一般說來,句句協韻的,也是韻位過密的,例宜表達激切緊促的思想感情,隔句協韻,也就是韻位均調的,例宜表達低徊掩抑的悽婉情調;後者尤以選用上去聲韻部最為適合。我們再看《謁金門》: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閒引鴛鴦香徑裡,手挼紅杏蕊。

鬥鴨闌干獨倚,碧玉搔頭斜墜。

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馮延巳《陽春集》

全闋句句押韻,一句一換一個意思,步步逼緊,不是充分活襯出一個傷春少婦的迫切心情來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