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曾在這裡拍《大上海》,這才是上海人記憶中的模樣

胡歌曾在這裡拍《大上海》,這才是上海人記憶中的模樣

衡山路—復興路(簡稱“衡復”)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是上海首批以立法形式認定和保護的12個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之一。作為上海保護規模最大的地區,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總面積7.66平方公里,其中徐彙區域4.3平方公里,有950幢優秀歷史建築,1774幢保留歷史建築,2259幢一般歷史建築,擁有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是上海城市文脈的發源地和承載區。

胡歌曾在這裡拍《大上海》,這才是上海人記憶中的模樣

穿過徐家彙公園,濃密的法國梧桐下掩映著一條條雅緻的風情小路和一棟棟滿載傳奇的名人舊居,它們共同築起了繁華世界裡的滌塵之所。這樣的氣質和氣度贏來了“永不拓寬”的宣言和“保護建築”的頭銜,也贏得了世人的美譽和嚮往。滬上64條永不拓寬的馬路中,徐匯佔了近半數,總面積7.66平方公里的衡復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徐匯擁有“半壁江山”,這些馬路貫穿著整個風貌區,流淌著跨越世紀浮沉的老洋房,時光流走,依舊鮮活。

胡歌曾在這裡拍《大上海》,這才是上海人記憶中的模樣

建業裡

胡歌曾在這裡拍《大上海》,這才是上海人記憶中的模樣

胡歌在這裡拍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出品指導,上海廣播電視臺製作的大型紀錄片《大上海》。

胡歌曾在這裡拍《大上海》,這才是上海人記憶中的模樣

建業裡總巷地處上海徐彙區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內,位於建國西路和岳陽路交界處。建造於1930年至1938年的建業裡是典型的後期石庫門裡弄,整個里弄由東弄、中弄、西弄組成,前後共20排磚木結構樓房,清水紅磚、馬頭風火牆、半圓拱券門洞、狹窄的小巷天井和自然採光的老虎窗形成其鮮明的老上海建築特色。

胡歌曾在這裡拍《大上海》,這才是上海人記憶中的模樣

如今,建業裡承襲了上海的海派文化與傳統歷史建築風格,延續原有的居住功能,引入了致力於保護當地的歷史文化並提供最純真獨特的客戶體驗的嘉佩樂酒店,打造集石庫門文化體驗、居住與商業於一體的獨特鄰里文化綜合體。項目由55棟高級聯體式別墅酒店、40套服務式公寓以及約5000平米的沿街商業——The Gallery三部分組成,是精選客戶的生活方式體驗目的地。全新的建業裡延續了最初的“外鋪內裡”佈局,將成為融合海派庭院與法式風情的上海住宅傳統的陳列櫥。

胡歌曾在這裡拍《大上海》,這才是上海人記憶中的模樣

胡歌曾在這裡拍《大上海》,這才是上海人記憶中的模樣

1930年

亦是民國19年,原法商中國建業地產公司在上海法租界投資修建了建業裡。這裡曾經居住了封建王室的遺老、倫理不容的富家女,洋行職員、買辦等等那個年代在租界避難、求生的華人。直到搬進建業裡,租客張太太才知道自己的房東原來是李鴻章的侄女。

2003年

建業裡發生了兩件大事。

胡歌曾在這裡拍《大上海》,這才是上海人記憶中的模樣

胡歌曾在這裡拍《大上海》,這才是上海人記憶中的模樣

第一件,負責倒馬桶的那個蘇州老太死了。

建業裡很多房子沒有上下水,只能靠人工倒馬桶。在那老太突然去世那天,很多人才發現自己還殘留著舊生活的最後一點痕跡——他們還是無法接受自己倒馬桶。從他們小時候當少爺、小姐時,父母就告訴,這是最低賤的事。這個蘇州老太一死,再也僱不到這樣的人了。

第二件,蘇州老太死了不久後的2003年8月,徐房集團作為“建業裡”的產權單位,依據《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條例》,與1000多租賃戶解除租賃關係,建業裡“保護項目”正式啟動開始拆遷。

胡歌曾在這裡拍《大上海》,這才是上海人記憶中的模樣

秋天的夜晚只是窩在窗邊打發時光就很好

2017年

嘉佩樂建業裡酒店正式開業,在寸土寸金的衡山路-復興路風貌區,55間客房,40套酒店式公寓,立刻佔據了上海最頂級奢華酒店之一的名號。閉門14年的建業裡重見天日。

永平裡

胡歌曾在這裡拍《大上海》,這才是上海人記憶中的模樣

每個轉角都有風景,每幢建築形態都有所不同,道路庭院、立面裝飾、綠化景觀等元素將不同建築串聯起來,與錯落有致的內部通道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營造一個靜謐、悠閒的內部街區。

胡歌曾在這裡拍《大上海》,這才是上海人記憶中的模樣

胡歌曾在這裡拍《大上海》,這才是上海人記憶中的模樣

永平里老房翻新,一條弄堂連接了衡山路和永嘉路兩條道路,形成了“衡山路—永平裡—永嘉路”金三角區域,衡山路191號、199號主打特色餐飲,永嘉路690、692、698號是一片辦公商業文化區,飲酒談天、辦公休閒、約會劈情操,這裡都是不錯選擇。

胡歌曾在這裡拍《大上海》,這才是上海人記憶中的模樣

胡歌曾在這裡拍《大上海》,這才是上海人記憶中的模樣

杜夢堂(Galerie DUMONTEIL)由皮耶·杜夢堂(Pierre DUMONTEIL)夫婦於1982年在巴黎成立,藝廊以現當代藝術為核心,近年來亦向設計領域拓展。杜夢堂以其獨到的品位與視野,並因其呈現歐洲上世紀二戰期間的藝術品而享有盛譽。如今,杜夢堂在巴黎、紐約和上海均設有同名空間。

國際禮拜堂 Community Church

聖樂鳴奏中的基督教堂

衡山路53號

胡歌曾在這裡拍《大上海》,這才是上海人記憶中的模樣

國際禮拜堂(協和禮拜堂Community Church),建於1925年,西側三層副樓建於1936年,是上海規模最大的基督教堂,建成於1925年,由在滬美國僑民及其他外國僑民集資建造,初名協和禮拜堂。

胡歌曾在這裡拍《大上海》,這才是上海人記憶中的模樣

國際禮拜堂佔地733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372平方米,可容納700餘人。堂高16米,為近代哥特式磚木結構的建築,呈英國民間鄉村建築風格。堂體平面呈L型,屋頂呈交叉形木屋架,內為3廊型巴雪利卡式,側廊2層。大堂正中為祭臺,兩側為二層廊式樓廳。1931年建造了3層側樓小禮堂,底層為牧師辦公室,三樓是小禮堂。

胡歌曾在這裡拍《大上海》,這才是上海人記憶中的模樣

目前該堂每個星期日上午分兩次舉行禮拜(7:30與10:00),每逢宗教節日和每月第三週的星期日舉行盛大的音樂活動。1983年以來,接待了大批海外人士,其中有美國前總統卡特,以及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圖圖主教等。

永嘉新村 Yongjia Housing Estate

公寓式里弄

永嘉路580號

胡歌曾在這裡拍《大上海》,這才是上海人記憶中的模樣

永嘉新村位於永嘉路580弄,在烏魯木齊南路和衡山路之間。佔地36955.18平方米,有居民400戶,1400人。建於1947年,因建在永嘉路而得名。

原系交通銀行職工宿舍,總平面佈置分東西兩部分,東部為3層公寓式樓房12幢,西部為2層樓房35幢,均為磚木結構。每幢公寓由3個單元聯接,單元平面為蝴蝶形,門廳和樓梯設在單元的中部,每戶有二室戶4套。

胡歌曾在這裡拍《大上海》,這才是上海人記憶中的模樣

1958年由上海市房管局管理,現已成為徐彙區居民點之一,不再純屬銀行職工宿舍,兩種住宅為四開間拼接單元和六開間拼接單元,戶型有二室戶和三室戶。房屋建築整齊,甬道較寬。房前屋後甬道兩旁種植樹木花卉,環境幽靜。

胡歌曾在這裡拍《大上海》,這才是上海人記憶中的模樣

永嘉路630號

Yongjia Road No.630

胡歌曾在這裡拍《大上海》,這才是上海人記憶中的模樣

永嘉路630號是一幢建於1925年折衷主義風格的西式花園住宅,建築面積約350平方米。建築為兩層磚混結構,紅瓦坡屋頂,外立面為幹粘豆石牆面,面向花園的主立面設有變形的古典柱石、券形裝飾和大面積落地窗,欄杆裝飾豐富。底層起居室大面積窗洞及入口門洞均採用英國哥特式建築的平尖券。

胡歌曾在這裡拍《大上海》,這才是上海人記憶中的模樣

二樓臥室陽臺後的門窗洞則採用帕拉第奧式構圖,粗壯的短柱又帶有新羅馬風,白色的門窗套與牆面的材質色彩形成強烈對比。

胡歌曾在這裡拍《大上海》,這才是上海人記憶中的模樣

胡歌曾在這裡拍《大上海》,這才是上海人記憶中的模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