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滅亡後,此英國人回國買了個島,升起大清龍旗,穿朝服戴頂戴

晚清時期,是中國大地飽受塗炭的時期,內憂外患,外國列強虎視眈眈,蠶食中國,在中國大地上建立起自己的租借地,租借地也就成了列強的殖民地。

其中,有一位名叫莊士敦的英國人,他曾先後在香港、威海衛(現在的山東威海)的英殖民政府任職,他不僅是一位高級行政長官,還是一位地道的“中國通”。

清朝滅亡後,此英國人回國買了個島,升起大清龍旗,穿朝服戴頂戴

莊士敦和溥儀

怎麼個“中國通”法呢?

首先莊士敦曾先後畢業於愛丁堡大學、牛津大學,因精通漢語,在升學考試和工作中屢得校方和上司的垂愛,後經英國租借地威海衛大臣駱克哈特的特別推薦,莊士敦從香港來到威海,並一路升遷,最後做租界行政首長的位置,成為英國租借地威海衛的行政大臣。

莊士敦不同於其他租借地的外國人,他不但不歧視中國,還特別仰慕中國,仰慕中國文化。“莊士敦”是他的中國名,他的英文名是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他不僅給自己起了箇中國名,還仿照中國傳統為自己起字“志道”,而且該字取自《論語》“士志於道”。

清朝滅亡後,此英國人回國買了個島,升起大清龍旗,穿朝服戴頂戴

莊士敦之所以“字”取自《論語》,那是因為他不僅迷中國的文化、歷史和風土人情,還積極致力於對儒、釋、道、墨以及中國地理、唐詩宋詞的研究,為此他走訪中國名山大川和名剎古蹟,曾到達過五臺山、九華山、普陀山等地,還把自己的走訪,整編以後出書。

由於莊士敦對中國的獨特喜愛,對中西文化的精通,使得他的名氣大增。1918年,清遜帝溥儀的老師徐世昌因要出任民國大總統而辭去“帝師”之職。此時名聲大噪的莊士敦經李鴻章的次子李經邁推薦,成為末代皇帝溥儀的最後一位帝師。此時,溥儀14歲,莊士敦45歲。

由於莊士敦融貫中西,閱歷豐富,步入紫禁城後,為整日生活在高牆內的溥儀帶來很多新鮮知識,年少的小溥儀,對莊士敦帶來的西方事物充滿好奇,對莊士敦崇敬萬分。很快,兩人互相信任,好似一對“忘年交”。

莊士敦還為他的這位特殊學生起了個外國人的名字“亨利”,溥儀則在大婚之日賞賜莊士敦“一品頂戴”。雖然此時大清已經滅亡,但莊士敦的“一品頂戴”在紫禁城內,還是惹人嫉妒的。被賞賜“一品頂戴”後的莊士敦興奮異常,他恭敬地戴上大清朝的官帽、身披大臣朝服,在北京的居住地拍了張照片寄送給英國的眾多親友。

清朝滅亡後,此英國人回國買了個島,升起大清龍旗,穿朝服戴頂戴

莊士敦

而且,莊士敦自從擔任清遜帝溥儀的老師後,便終生以清朝大臣身份自居,出入行清朝禮節,並滿心希望清政府能復辟成功,溥儀能再次登上皇位。

溥儀則對莊士敦給予了充分的信任,對他言聽計從,後來溥儀還把紫禁城的內務管理權交給了莊士敦。溥儀還在莊士敦的引導下,減掉辮子,戴上眼鏡,在皇宮裡裝上電話,學習騎自行車,還給胡適通了電話,會見外國使節。

在莊士敦的引導下,生活在皇宮高牆內的溥儀眼界大開,為此溥儀還加封莊士敦為御書房行走、頤和園總管,兩人志同道合,本欲向著他們的復辟的夢想前行,不料世事難測。1924年,溥儀被趕出了紫禁城,溥儀在莊士敦的幫助下借道英國使館逃往日本轄區。莊士敦就此辭去帝師職務,返回英國租界地工作。

在英租界工作了六年後,1930年10月1日,莊士敦代表英國政府參加威海衛歸還儀式後卸任,結束了英國對威海32年的殖民統治。此後,莊士敦回到英國,在倫敦大學任中文教授,教授漢學,繼續傳播著中華文化。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間,莊士敦還曾做過當代文學大師錢鍾書的老師。

晚年的莊士敦,雖然回到了英國,但他十分懷念在中國的生活,在倫敦教書期間,他撰寫了大量有關中國的論著,比如《佛教徒的中國》、《威海衛獅龍共存》、《儒教與近代中國》、《中國戲劇》等。最值得一提的是《紫禁城的黃昏》這本書,此書一出,風靡西方,讓晚年的莊士敦賺的金盆缽滿。

清朝滅亡後,此英國人回國買了個島,升起大清龍旗,穿朝服戴頂戴

突然賺了很多錢的莊士敦並沒有買豪車、別墅,而是在蘇格蘭買了個小島,島上的房子分別命名為松竹廳、威海衛廳和皇帝廳等名字,並升起清朝的龍旗。還在其住所辦了個陳列館,陳列著溥儀賞賜給他的朝服、頂戴、飾物等物件。

莊士敦,終其一生,都熱愛、眷戀著中國。1938年,63歲的他,帶著些許遺憾和對中國往事的無盡思念在家鄉愛丁堡逝世,至此,他希望溥儀復辟的夢想就此完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