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多印鈔票會通脹,少印鈔票了會怎麼樣?

夢殼牛

當前國內物價、房價不斷上漲,人們財富不斷提高,銀行和居民都非常歡迎信貸...這一系列的宏觀行為的大背景就是通貨膨脹。人們為了跑贏通脹,不斷投資、借錢,使得整個經濟蒸蒸日上,但同時人們也負擔著不斷上漲的物價。

最近幾十年中國的高速發展,有相當一部分得益於貨幣的足量供應,而不是股市:

而隨著我國近幾年經濟結構的調整,GDP增速逐年下降,現在M2增速也呈現下降趨勢,隨後的利率走高、企業高負債、違約等開始對經濟產生不利影響。其實,這其中就有一點“通縮”的影子,只不過是在通脹減弱的過程中罷了。也就是說,錢多了,通脹就來了;錢少了,通縮就來了。

既然這樣,那減少貨幣供給,讓市場通貨緊縮,手中的錢不斷升值,購買力增強,多好啊!殊不知,通貨緊縮比通貨膨脹更可怕。

1、通縮將使得社會信貸全面收縮。我們現在拼命貸款買房的理由是什麼?比如你現在月供2000,可能佔你總收入的20%;可是等30年通脹後,那時候你的月薪可能都10萬了,2000的月供還是事兒嗎?這個道理連大媽都知道。可如果是通縮的話,那麼情況會剛好反過來。

如果大環境是通縮,那麼你的債務不但不會貶值,還會“升值”(這裡說的“升值”只是相對的。通縮時,資產價格下降,流動性緊縮,利率上漲;試想,你每月供的房子價值在不斷下降,是不是相對於你的貸款債務在上漲?)。

用專業的話說就是“債務通縮”,即通縮時貨幣升值,由於債務合約以名義貨幣計價,造成負債人負擔加重,造成財富從債務人向債權人的轉移的現象。

舉個極端的例子,如果貨幣購買力逐漸增強,今天的100塊相當於30年後的150塊,這時你還會貸款買房嗎?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資產價格在下降,很可能你因為房子價值下跌而斷供,銀行拿著不斷跌價的房子根本拍賣不出去。銀行又不是傻子!所以,為了避免這種風險,銀行會選擇收縮信貸。

而銀行收縮信貸便意味著收縮資產負債表,縮減信貸或經營規模,如果加上資產價格暴跌的話,那大面積斷供直接帶來的就是倒閉,就像美國次貸危機一樣。銀行減少借貸、縮減經營規模,其結果就是社會信貸不足,需要錢的拿不到錢進而破產,從而使經濟活動減少。

想想,現在國家都在引進CDR,獨角獸,可是這些獨角獸企業幾乎沒有盈利,那他們靠什麼生存呢?融資!融資從哪來,信貸!(別以為投資機構都會拿自有資金投資,它們的大部分資金也是貸款或融資募集而來的)

一旦銀行這個源頭不肯借錢了,那下游的資金鍊不出問題才怪呢!這麼多優秀,但卻急需資金繼續成長的獨角獸由於沒有資金來源,項目被迫中止或作廢,這種損失換成哪個國家都是難以承受的。

對於許多中小企業,通縮造成的抵押資產價格下降,貸款的額度就會減少,甚至被金融機構認為還款能力不足,而拒絕對其放貸。這種情況顯然與目前國家政策不符,因此無論是中國,還是全世界,哪個國家央行都不允許這種情況出現,即長期、嚴重的通縮。

而事實上,溫和通脹也是各國央行的政策目標。比如美聯儲,其貨幣政策目標是將長期通脹率維持在2%。


2、通縮導致資金價格扭曲。資金價格是什麼?就是利率。根據公式,實際利率=(1+名義利率)/(1+通貨膨脹率)-1。通脹率越高,實際利率就越低;相反如果是通縮,分母會越小,而實際利率越大。

再舉個極端的例子,如果現在貨幣每年升值5%,一年期銀行定存利率2%,那麼實際利率就是7%。而一年期銀行貸款利率才4.75%,也就是說銀行只賺了表面上的息差,實際上是在打倒貼,對於銀行來說錢是在“貶值”的。那這種情況下銀行肯定不幹了,後果就是第一個問題所講的:收縮信貸。

放在企業角度,通縮導致社會商品價格水平在下跌,使真實薪資率上升,由於名義薪資又不能及時或根本不可以調整,那麼企業為了避免負擔高額的人工成本,只能選擇裁員。而裁員意味著失業,失業導致的社會後果我想有常識的人應該都清楚:消費萎縮、斷供、犯罪....景象堪比世界末日!

目前歷史上出現過最大的通縮那就是1929-1933年的大蕭條,直到現在,維持通脹率和就業率依然是央行最主要的兩個政策目標,並不斷地在尋找二者之間的平衡——每當就業率下降時,央行就會通過降息、降準等手段刺激經濟;當就業率接近充分就業,通脹開始嚴重時,央行又會收緊銀根,防止出現加速通貨膨脹,為過熱的經濟降溫。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08年金融危機時,美聯儲不惜一切代價,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大量收購債券,投放貨幣、將利率降接近於零、動用自有資金救助金融機構。因為美聯儲深知,一旦錯過了最佳的“搶救時間”,隨之而來的便是漫長的通縮,那種衝擊哪怕對於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來說都是致命的。


小白讀財經

鈔票印多了自然通脹,鈔票印少了經濟就會通縮,通俗講社會經濟流通中鈔票少了、人們的購買力就會下降,整體社會就會陷入蕭條境地。

以我們國家的貨幣政策為例,在2012年開始實施相對穩健甚至有些審慎的貨幣政策,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GDP逐年回調,廣義貨幣M2增速也呈現下降趨勢,隨之而來的是利率走高、企業負債增加,尤其是中小企業經營面臨挑戰。如圖表:

在歷史上就有過通縮的極端情形,比如1929年全球經濟的蕭條導致企業破產、失業人群急劇增加,老百姓購買力急劇下降。所以說,過度的通縮實際上要比通脹危害更大。

所以在1933年羅斯福當選美國總統後採取了凱恩斯經濟擴張政策,政府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拯救經濟,對外採取美元貶值策略,經過3年美國經濟才走出低谷。所以之後各個國家一旦出現經濟下滑,都會出臺寬鬆的刺激政策,而過多的發放貨幣最終導致了通貨膨脹。

通貨緊縮的成因主要是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長期的產業結構不合理,形成買方市場及出口困難導致的。所以面對通縮的“死亡螺旋”,每個國家都不會坐視不管,例如日本,由於整體社會的老齡化導致人們購買力下降,一般百姓不願意消費,所以日本政府採取了負利率刺激措施,刺激人們的消費。事實上,越是緊縮時期,各類信用卡、消費貸就會越來越普遍,政府引導和刺激人們的消費。

但在通縮階段,由於賺錢不容易,所以現金顯得極為重要,新技術的創新也往往會湧出,經濟結構轉型成為走出通縮的重要之路。

通常政府會調整經濟政策,一般會把CPI控制在2-3%之間是最為理想的狀態,既不會通脹、也不會通縮,而一旦超越這個區間,政府就會採取利率政策及相應的管制措施,維持經濟運行的穩定狀態。


王紅英金融期貨

少印了就會通縮呀,與通貨膨脹想反的是通貨緊縮,社會財富沒減少但流通的貨幣減少了就會引起通貨緊縮。

直白的理解就是錢更值錢了。

現在5塊錢一斤的大米只要3塊錢就能買到了,聽起來似乎是個好消息,實際上通貨緊縮的危害要比通貨膨脹還嚴重。



舉例來說:

一家生產飲料的工廠從銀行貸款2000萬準備擴大生產,因為市場很好,不過現在通貨緊縮了,大家手裡的錢變少了,於是會把僅有的錢花在離基礎生活更近的地方,飲料這種可有可無的東西就不買的,於是工廠生產出來的飲料沒人買了。

工廠沒辦法只能縮減生產,開始裁員,張三就在裁員之列,預計銀行還款沒問題,結果也還不上了。

被裁以後的張三本來還不緊張,因為之前有積蓄存在銀行,可以支撐一段時間,結果去銀行取錢時被告知,銀行貸款給工廠的錢還沒收回來,沒銀行也沒有錢。

張三很鬱悶,本來市場上很多東西都降價了,可因為自己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更買不起,還不如東西貴的時候,自己有工作,還可以買一些。

工廠也很鬱悶,生產出來的產品降價也沒人買,只能不斷裁員縮減投入,並且繼續降價促銷。

銀行更鬱悶,因為張三時不時就去要債,所以銀行也不斷給工廠施壓。工廠迫於銀行壓力破產清算,員工都失業了,銀行貸款卻只拿回了不到一半。



儘管什麼都便宜,可因為大家都失業了,仍然消費不起的人越來越多,張三仍然時不時去銀行要債,銀行也沒錢。

當然這個例子極端了一些,但足以說明通貨緊縮的危害。

所以都是寧肯通貨膨脹也不會通貨緊縮,並且通貨緊縮也不符合貨幣發行方的利益。明明印錢可以解決的問題,為什麼要引起通貨緊縮?


逸然決然

少印鈔票的危害性很大。因為銀行和紙幣的特性,會有一個貨幣乘數效應,簡單講就是發行10塊錢,在流通環節這10塊錢會乘數倍的放大,最後流通中加起來的錢可能會達到100塊錢。同理,如果少印10塊錢,市場上會減少100塊錢。

這就會引起通縮,也就是物價降低。物價降低多好的事啊,我們老百姓賺點錢不容易,物價能便宜一點是一點啊,政府還是少印點錢吧。

但就像剛才講的,少印錢會讓物價降低,但你的收入會降的更厲害,甚至可能會讓你失業,沒有了收入。為什麼呢?

首先,少印錢,銀行就缺錢,借錢的人還是那麼多,那從銀行借錢的利率就會上升,以前借100元,得還利息1塊,現在借100元,得還利息10塊。企業借錢的成本就提高了,利潤就少了,你的工資也就少了。

其次,因為物價會降低,比如今年一臺電視機賣1000元,到了明年電視機只能賣800元,那今年如果生產的多了,就會有庫存,這些庫存到了明年價格降低後再賣可能就賠本了,所以企業會盡可能的減少庫存,怎麼減少庫存呢,就是減少生產,減少生產就會裁員,你可能就失業了。

第三,為什麼黃金、白銀會被紙幣取代了呢?因為隨著資本主義發展,對貨幣的需求越來越多,可是當時開採的黃金不夠用,比如我去進貨需要100兩黃金,可是當時只開採出來90兩黃金,那我就只能進90兩黃金的貨,這樣就抑制了經濟發展。同理,少印貨幣,導致人們交易沒有足夠的錢可用,經濟就會衰退。

當然通貨膨脹太厲害了也不行,通貨膨脹也就是物價飛漲,惡性通貨膨脹會導致老百姓手裡不願意留有貨幣,只要有了貨幣就回去買東西,不然待會就漲價了。

二戰前德國通脹特別厲害,導致了希特勒上臺,所以德國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特別害怕通脹,別的國家央行的首要任務是促進經濟增長,德國央行的首要任務時控制通貨膨脹。


上丞工作室



我們都知道鈔票是有國家銀行印刷的,那麼是印的越多越好,還是印得越少越好呢?

錢如果印得越多,超出市場需要,就會發生通貨膨脹,造成物價飛漲,錢就會貶值,會造成惡劣影響。例如國民黨時期,人們用麻袋裝鈔票,看著錢怪多,而結果買不了什麼東西。



那錢印少了行嗎?同樣,如果錢印少了,就對經濟帶來傷害,大量的人員失業,比如甲企業的利潤比去年增加了一個億,那麼就需要多印一個億的錢,否則錢還是那麼多,企業哪來的動力再生產呢?



所以,中國人民銀行印錢需要綜合考慮物價,經濟,失業率各方面因素。預計一年貨幣的流通量是多少,再根據這個預計一年要印多少鈔票的。


小李少白

首先要明白貨幣(紙幣)的本質是什麼?商品(服務)交換的媒介。尤其是到了紙幣或者電子化貨幣時代,這種特徵體現的更是明顯。

生產出來的商品或者服務,需要通過貨幣,實現在社會上的分配和流通。因為在一定時期內,社會上生產出來的商品或者服務是有規模限制的。貨幣越多,那麼貨幣對商品的購買力就會下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社會上一共生產了1萬雙鞋子,剛好社會上對鞋子有需求的人持有的現金是20萬元,那麼,在鞋子充分流轉的情況下,每雙鞋子價格應該是20元。而如果社會上對鞋子有需求的人持有的現金是50萬元的話,那麼在供求完全平等的情況下,每雙鞋子價格會達到50元。



發行貨幣越多意味著社會需求量的變大。在供給不變的情況下,需求量越大就會推動價格越來越高,即所謂出現的通貨膨脹。

發行貨幣的減少意味著社會需量的減少。在供給不變的情況下,那麼隨著需求量變少,價格也會相應的下調。

發生這種情況的前提是市場自由交換。如果存在的壟斷,或者對政府對市場的控制。那麼貨幣變動對物價的影響是不明顯的。


在中國,貨幣的發行權在央行。通常每個月央行都會公佈廣義貨幣m2的增長量和餘額。如果m2的增速持續的,顯著高於經濟增速。那麼,發生事通貨膨脹的概率很大。而相反,如果m2長期持續的較低增長,金融業就會出現錢荒,再傳導到實體經濟行業,就會出現價格低迷的情況。


紅谷新視界

少印鈔票就會慢,停,歸,回。“金錢,物質,時間,(人)。錢多少人在操空,物價相隨,時間是秤桿值前不彎,鈔票多少帶動發展速度,人文,素質流動大小與穩定,鈔票印的多了,廢紙一張,少了發展速度慢下來,人的因素第一,貴賊快慢高底動靜人在掌空。.





549183

鈔票那能多印啊,我家父親,在永利亞廠上班,當時,發工資,拿口袋背來家,國民黨的金元圈,不值錢,7O年代,油條,5分錢兩根,現在,一元錢一根,但老百姓,生活比以前好了,過去,肉要肉票,現在,有錢就行了,什麼也不象以前排隊買東西了,過去,馬路上汽車少的可憐,現在,平均家家都有一輛小汽車,所以講,錢不能多印,也不能少印,這是由中國銀行,控制發行的,這樣,才能保證,一個國家,經濟,富強,人民生活幸福,安康,軍隊,強大,歷害,隨時打擊一切來犯之敵。


手機用戶12574023779

多印鈔票就像我國從市場經濟到現在的結果,即牛肉從80年代的1元一斤到現在的30元一斤(北京地區)。少印鈔票就是市場經濟之前的計劃經濟。70年代以前醬油全北京市到哪兒都是0.15元一斤,三四十元就能養活一家子。因此各有利弊,各有所長。


zjjzmz1

必須要多印一點,,如果不多印點,,會通縮的,,很麻煩的事情,,也就是我什麼也不幹錢就可以買更多物資了,投資也不好乾,,形成惡性循環,,你也不好找活幹,,都沒錢,,,這也就是貨幣產生的必然性,,,當然不能玩命發,,那樣就真把大家玩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