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經濟」——可控性的推想

“智能經濟”——可控性的推想

與其他新科技一樣,AI作為一種新的生產投入,正逐漸深入參與到人類經濟活動的方方面面,為人類社會發展帶來顛覆性技術革新的同時,也隱藏著潛在的挑戰和風險。

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會引起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深刻變革。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人類工業社會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信息技術逐漸成為推動工業化、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到最近10年,以人工智能(AI)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開始對經濟產生更加全面而深遠的影響。

與其他新科技一樣,AI作為一種新的生產投入,正逐漸深入參與到人類經濟活動的方方面面,為人類社會發展帶來顛覆性技術革新的同時,也隱藏著潛在的挑戰和風險。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和風險,成為人類面臨的一大課題。

AI的滲透

除了在傳統的貿易、服務業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外,AI近年來也逐漸深入到農業、金融業等領域,“AI養殖”“智能選股”“智能製造”等概念走進大眾視野。

2018年5月,阿里巴巴集團在其園區內設立了多個智能產業體驗區。在阿里雲ET大腦展示區,AI養豬吸引了眾多圍觀者。該項目由阿里雲與四川一家農業龍頭企業合作,年養殖生豬約1000萬頭。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已全面引入養殖過程,包括各類豬隻數量識別、豬群行為特徵分析、疾病識別和預警、無人過磅等。

在人工智能養豬場,每頭豬從出生之日起就有自己的檔案。視頻圖像分析技術可以記錄豬的體重、進食情況、運動強度、頻率和軌跡,如果一頭豬久臥不起,系統就會判斷它疑似懷孕或生病,從而提醒人工及時介入。

在金融領域,近日一個名叫“曉鯨”的機器人作為常駐嘉賓出現在央視財經頻道的一檔節目中,圈粉無數。“曉鯨通過數據分析,醫藥生物板塊年初至今漲幅12.43%,剔除新股,醫藥生物行業股價表現前三名是……”圓圓的大腦袋上兩隻亮晶晶的眼睛,時不時衝一旁的同事賣個萌……

曉鯨的“特長”是懂投資,從2018年1月2日亮相至今已經上崗工作超過5個月。鯨騰網絡副總經理魯建凡說,曉鯨每天晚上都會“學習”,針對上節目時遇到的答不上來的問題進行優化。

此外,人工智能產業正與製造業深度結合,“智能+製造業”成為重要發展趨勢。

例如IBM公司推出的WatsonIoTPlatform雲端服務平臺等,就融入了人工智能技術,擁有強大的認知分析能力,提供數據和分析、預測、語義識別、存儲等豐富的模塊功能。Watson可以監控和分析工業過程中的電壓、溫度、故障歷史以及環境條件,幫助企業有效減少資產停機時間。

未來,憑藉人工智能技術和物聯網,設備可實現相互連接,機器與機器之間可以自由對話,將使得生產各個環節之間更加協調,最終整體效率大幅提升。

對於人工智能在經濟領域的應用,有專家認為,隨著“智能+”時代的加速到來,中國正向世界人工智能產業引領者邁進,但仍需關注底層核心技術與先進國家有較大差距、“萬物互聯時代”信息安全隱患增多、相關人才培育不足等問題。

挑戰與風險

有業內人士認為,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目前面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應用強、基礎弱”“功能強、防護弱”等方面。

首先,人工智能技術仍處初級階段,在高端人才培養上仍處劣勢。

美國辛辛那提大學教授李傑說,當前,全世界人工智能人才缺乏,美國保守估計缺乏20萬相關人才,而中國的缺口或達100萬。由於合格AI人才培養所需時間高於一般IT人才,缺口很難在短期內得到有效填補。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也表示,邁向人工智能時代,專業人才是中國和世界共同欠缺的,中國的人才培養方式亟待轉變。

其次,底層技術革新恐被“甩在後面”,“缺芯少魂”極易被“卡脖子”。

《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白皮書(2017)》認為,國外企業正憑藉領先的技術優勢展開全產業鏈佈局。目前,基礎層產業的核心技術大部分仍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認為,“雖然短期來講能夠從市場上買到一些軟硬件,但這有可能被人‘卡脖子’。大量智能設備出來以後,必須要重視安全性。”

而人工智能對於全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網絡安全風險、就業風險和社會財富分配風險三個方面。

第一,“萬物皆可互聯”帶來網絡安全風險。

“智能製造領域已經成為黑客攻擊的重點目標。”360集團董事長兼CEO周鴻禕介紹,2017年5月發生的“想哭”勒索病毒事件中,150多個國家受到影響。中國也有不少企業中招。

周鴻禕認為,未來人工智能還會用於許多無人值守系統,像無人值守的汽車、高鐵、無人機等。這些無人值守系統都有安全漏洞的風險,一旦被網絡劫持,將帶來嚴重的安全問題。此外,人工智能所依賴的傳感器、訓練數據和開源軟件等都可能存在安全隱患,值得警惕。

第二,人工智能或將帶來就業問題。

有專家表示,隨著人工智能在各個行業的普遍使用,大量現存的工作崗位或將面臨消失,導致失業率隨之上升,這是人工智能和人類直接競爭導致的結果。而人類內部的競爭也會隨之加大,因為未來很多崗位都需要熟悉人工智能的操作,那些更擅長掌握此類技術的人將更容易就業。

第三,人工智能的發展會帶來社會財富分配問題。

就業上的不平等會直接或間接地導致社會財富收益權的不平等。那些更多掌握人工智能技術的國家、企業或個人能夠獲得社會財富更大的分配權,而另一部分人類在社會競爭中將會處於不利地位。長此以往,整個人類社會的鴻溝可能加大。

應對風險的四大法門

鑑於人工智能對人類經濟活動可能帶來的挑戰和風險,專家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科學應對。

第一,調整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應對AI技術發展和應用對就業結構的衝擊。在大學專業設置、職業教育課程設計中逐步減少存在就業風險的專業和課程,同時增加適應AI發展緊缺的專業和課程。對於在崗的勞動者而言,一方面要注意對員工進行與AI技術要求相一致的培訓,減少AI技術運用所帶來的不適應;另一方面,由於AI技術更新快,對員工技能更新要求高,社會和企業還需要為員工提供持續培訓以保證企業對技能型員工的可持續需求。

第二,增強社會保障。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景乃權認為,人類開發人工智能的目的就是為人類服務,減少人類的勞動時間。因此,在相同的勞動時間下,因為人工智能的存在,人類應該獲得更多的產品和服務,而增加的社會財富也應該在公眾之間進行更加均衡的分配。要實現這一目的,各國政府需要改革現存的福利體系,調整各產業的稅收政策,同時為弱勢群體提供更多社會保障,以改善貧困和極端不平等,提高消費和商業活力,減少因為人工智能發展導致的社會不穩定因素。

第三,向機器人徵稅。

景乃權表示,為了平衡政府提供技能培訓和社會保障帶來的財政支出,可以考慮對機器人徵稅。對機器人徵稅的法理基礎在於,雖然機器人從倫理角度不能算是人類,但是從經濟學角度,機器人和人類幾乎沒有區別,在企業生產中機器人作為一個生產要素是可以像人一樣進行工作的。隨著機器資本的成本逐漸降低,機器資本在生產中對人類勞動力將進行替代,這是自動化或者人工智能影響就業和工資的主要渠道。通過對機器人徵稅,可以降低自動化的採納進程,給予勞動者時間去適應其他職業。這部分收入也可以用來補貼勞動者,作為勞動力培訓的資金來源。

第四,重視AI技術發展中出現的法律、道德倫理等社會問題。

越來越智慧的機器不僅是高科技產物,更會對人類社會的運行規則和法規制度產生衝擊。不斷有新的人工智能通過圖靈測試,擬人機器人與真人的區別越來越小,人工智能倫理問題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實實在在要面臨和解決的問題。這不僅牽涉到人工智能的使用安全,對人工智能技術、產品、市場朝向有利於全人類的方向發展也至關重要。

因此,無論是否把AI當作“人”來對待,都需要對其設計一套使用規則,並賦予“善良”的本性,這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技術問題,更是哲學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