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侍中血」是怎麼回事,說的是誰的故事?

聊聊關於宋朝的那些事

嵇侍中即稽紹,是竹林七賢之一嵇康之子。十歲時父親得罪司馬氏集團被殺,於是靜居家中,後來被竹林七賢的另一位山濤(嵇康寫《與山巨源絕交書》絕交的那位)舉薦入朝為秘書丞。

嵇紹為官也很正直。元康初年任給事黃門侍郎,當時侍中賈謐憑藉外戚身份,年紀輕輕就身居高位,不可一世,很多大臣依附之。賈謐主動向嵇紹交好,嵇紹沒理他。不久賈謐倒臺,嵇紹因為不親附惡人,升了官,任散騎常侍、國子博士。

在走馬燈般亂轉的西晉末年亂局中,嵇紹這樣的人在西晉朝廷中確實是股另類的清流,但這樣的清流大多結局悲慘,當然,這個大亂局中,其實是無人倖免,無論清流濁流泥石流,在這個華麗血時代中都免不了仆街的結局。

永寧二年(302年),八王之亂的走馬燈輪到齊王司馬冏,一入主中樞就大興土木,驕縱放任,嵇紹多次勸諫,司馬冏是虛心接受死不悔改。

一次,嵇紹穿著朝服求見司馬冏,在場的大臣董艾就對司馬冏說:“嵇侍中善絲竹,您可以讓他彈琴。”司馬冏也正有此意,就命人抬琴進來請嵇紹演奏。嵇紹不願意,司馬冏就說:“今天大家都挺高興,您又何必如此掃興呢?”

嵇紹莊重是回答:“您匡復社稷,更應講究禮儀,端正秩序。我今天穿著整整齊的禮服前來見您,您怎能讓我做些樂工的事呢?如果,我身著便服,參回私人宴會,那倒不敢推辭了。”司馬冏和董艾等人聽了此話後,都很慚愧。

沒幾天,走馬燈又轉了,司馬冏被長沙王司馬乂誅殺。之前,雙方交兵時,嵇紹前往宮中,有人持弩在東閣守衛,看到嵇紹,要拿箭射他,正好有一位殿中統兵的將領蕭隆,看到嵇紹姿貌不凡,懷疑他不是一般人,於是上前奪下箭,嵇紹才得以倖免。於是返回滎陽舊宅。

304年,皇帝司馬衷御駕親征,去討伐成都王司馬穎。嵇侍中奉詔前往皇帝行轅所在。恰逢朝廷軍隊在蕩陰戰敗,晉惠帝臉部受傷,中了三箭,百官及侍衛人員都紛紛潰逃,只有嵇紹莊重地端正冠帶,挺身保衛天子,司馬穎的軍士把嵇紹按在馬車前的直木上。晉惠帝說:“這是忠臣,不要殺他!”

軍士回答道:“奉皇太弟(司馬穎)的命令,只是不傷害陛下一人而已!”於是殺害嵇紹,血濺到惠帝的衣服上,惠帝哀痛悲嘆。等到戰事平息,侍從要浣洗御衣,晉惠帝說:“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晉書原文:(《晉書·忠義傳·嵇紹》:(嵇)紹以天子蒙塵,承詔馳詣行在所。值王師敗績於蕩陰,百官及侍衛莫不散潰,唯紹儼然端冕,以身捍衛,兵交御輦,飛箭雨集。紹遂被害於帝側,血濺御服,天子深哀嘆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因為“何不食肉糜”被人恥笑千古的司馬衷,其實也不是完全痴愚。

光熙元年(306年),東海王司馬越出屯許,路經滎陽,經過嵇紹墓時,哭得非常悲傷,為其刊石立碑,又上表請贈官爵。懷帝於是遣使贈嵇紹侍中、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進爵為弋陽侯,賜一頃墓田,以十戶人家守護,以少牢禮儀祭祀。

後來“嵇侍中血”就成了忠義之血的代稱。

南宋丞相文天祥在被俘後,為表達自己是不投降的決心,在囚室中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正氣歌》,其中一句就用到嵇侍中血的典故。“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不過,嵇紹之事也有爭議,因為嵇紹之父死於司馬氏之手。因此郭象、郗鑑等與嵇紹同時代或者相去不遠的人,都不贊同嵇紹的行為,郭象認為嵇紹不孝於父、忠於昏君,貪圖名位。明代著名思想家顧炎武則把嵇紹和山濤一起指責,近代也有不少學者與顧炎武持相同意見。


毛劍傑

說起這個典故,真得要為西晉第二個皇帝晉惠帝司馬衷正名,司馬衷在歷史上有“白痴皇帝”、“傻子皇帝”的惡名,其原因就是因為別人說老百姓沒糧食吃,他來了一句“何不食肉糜?”還有就是聽到青蛙叫,他問是官蛙私蛙。其實作為一個生長於深宮中的帝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也並不奇怪,說他是白痴簡直是汙衊。只是司馬衷的確不適合做皇帝,為人柔弱且善良,缺乏治國安邦的才能和意志品質,八王之亂就是發生在他做皇帝時期。

嵇侍中血的典故,就是在八王之亂這一時期。當時的皇太弟司馬穎進攻朝廷軍隊,在蕩陰打敗了官軍,當時亂箭如雨,護衛晉惠帝司馬衷那些侍從大臣作鳥獸散,據說皇帝臉上都中了箭。只有侍中嵇紹穿好朝服,大義凜然,用自己的身體護衛皇帝。司馬穎的士兵衝上來抓住嵇紹舉刀就砍,晉惠帝大叫:這是忠臣啊,別殺!可是那幫虎狼之兵哪管這一套,說:太弟交代了,除了皇帝,都可以殺!就在司馬衷的面前殺害了嵇紹,嵇紹的血濺龍袍!

局勢稍安後,左右的人過來要為皇帝浣洗龍袍,晉惠帝司馬衷,這個所謂的“白痴”,說出了令那些聰明人都要汗顏的話,他傷心地說:“此嵇侍中血,勿浣也!”說實話,本人第一次讀到這個典故是在《資治通鑑》,當時就對司馬衷肅然起敬,覺得他不但不傻,還是個有情有義、能識忠奸善惡的好人,但是在那個虎狼當道的年代,好人無路可走啊!後來嵇侍中血就被必須為忠臣之血,在文天祥的正氣歌裡,就有“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最後還要提一下,嵇紹,是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之子,嵇康被殺,死前把兒子託付給了另一位竹林之賢山濤,山濤還是很盡朋友義務的。


文綜史組

《晉書·忠義傳·嵇紹》:“(嵇)紹以天子蒙塵,承詔馳詣行在所。值王師敗績於蕩陰,百官及侍衛莫不散潰,唯紹儼然端冕,以身捍衛,兵交御輦,飛箭雨集。紹遂被害於帝側,血濺御服,天子深哀嘆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紹為嵇康之子,官至侍中。後因以“嵇侍中血”指忠臣之血。

簡單翻譯一下就是晉惠帝一次大了敗仗,文武百官和侍衛麼們都潰散了,只有嵇紹以身護主,結果被箭射死。他的血濺到了惠帝的衣服上。之後侍從們要給惠帝洗掉,惠帝說,上面有嵇侍中的血,不要洗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