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聊城—臨清美食集錦

臨清的美食

– 臨清燒賣 –

燒賣是聊城臨清的傳統名吃,是一種介於包子和餃子兩者之間,經特殊方法蒸制而成的包餡麵食。臨清燒麥以王家燒麥為最佳,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為臨清麵食行業的四大名吃(竇家蒸包、徐家煎包、王家燒麥、武德魁肉餅)之一。燒賣形如石榴,皮薄柔軟,隔皮見餡,餡香鮮嫩,不腥、不羶、不膩,聊城各大小餐館均可品嚐,通常10元左右一屜。

舌尖上的聊城—臨清美食集錦

– 進京腐乳 –

濟美醬園,它的發展也曾與運河息息相關。濟美醬園原是安徽省故縣一個姓汪的,順運河而上,到臨清創辦的。開始規模很小,後來不斷髮展,清代末年已擁有千口大缸。早在民國初期,就與北京的“六必居”、保定的“槐茂”、濟寧的“玉堂”齊名,被譽為江北四大醬園。

舌尖上的聊城—臨清美食集錦

– 託板豆腐 –

臨清運河名吃,是用上等黃豆,經脫皮、水泡後,磨成汁,用布濾出豆漿,倒入鍋中燒開,加滷水精心點制而成。講究水汪,筋道。切成骨牌大小的長方塊,放在一塊木板上,把嘴湊上去吃。

舌尖上的聊城—臨清美食集錦

– 什香面 –

臨清運河什錦麵,通稱十香面,為臨清賓館特色名吃。據賓館飲食部廚師介紹,運河什錦麵由金瓶梅宴中的溫面和本地民間小吃撈麵綜合改進、演變創新而來。十香面,顧名思義,要先有面條,是普通的麵條,一般是機械軋製而成。奢侈點的是自家擀的手擀麵,和麵的時候要加雞蛋,鹽,這樣擀出的麵條才夠筋道。特別是用石磨面加工成的麵條口味最佳。十香面烹飪製作工藝流程講究,菜碼品種多,名為十樣菜,其實,菜料達十八樣以上,且隨季節變換蔬菜。作十香面要求的刀工要好,絲、丁、沫,都是些精細活。主要炒菜有:炒茄絲、炒西胡絲、炒綠豆芽、炒韭菜、炒蒜薹末、炒菜豆角末、煎雞蛋花;隨炒菜上的小菜有:鮮黃爪絲、醬爪末、胡蘿蔔末、鹹疙瘩末、韭菜花末;佐以小碗調味料:本地香醋、芝麻雪上鹽、芝麻醬、蒜泥;還有兩個滷,即西紅柿雞滷、肉滷(牛肉滷、豬肉滷)。吃的人可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麵條滑嫩,爽口。吃這種面由於蔬菜種類多,維生素含量較高、較全,很受廣大食客的青睞,甚至吸引來了北京、省城及港澳臺各界名流人士。近年,隨著十香面名聲的擴大,有很多省內外的廚師來臨清學習它的製作廚藝。目前,運河什錦麵已向國家工商總局申請品牌註冊。

舌尖上的聊城—臨清美食集錦

– 臨清燒燜子 –

用料普通,味道卻很獨特:首先把地瓜粉條煮至回軟,用刀截寸二段,加蔥、薑末,拌入羊肉哨餡,再放少許羊浮油攪勻,做成大扁丸子,或直接攤在抹了油的盤子上,上籠蒸15分鐘,取出切成均勻的片。用溼澱粉漿一碼拉,放油鍋中煎過,加蔥、姜、大料、醬油等燒透入味,淋上花椒油,出勺裝盤,其色澤紅潤,軟韌有吃口,不膩不羶,佐飯下酒皆宜。

舌尖上的聊城—臨清美食集錦

– 劉垓子白仁 –

用上好的山東大花生去掉花生的紅衣,用油炸制而成,花生香脆、質松可口,是下酒送禮的美食。

舌尖上的聊城—臨清美食集錦

– 臨清清真八大碗–

許多人到基隆,都想一嘗鼎邊銼的口味。日本NHK獨家專訪,特地來基隆攝影專輯其製作過程。鼎邊銼是福州小吃,在福州人家裡這算是家常小吃。裡面有肉羹、蝦仁羹、金針、香菇、木耳、魷魚、小魚乾、竹筍、高麗菜,內容豐富,是標準的湯好料多。然而這只是配料,主菜是白白嫩嫩的一片稱之“鼎邊銼”。“銼”是臺語,為爬滾的意思。其製作是用米磨成米漿,沿著大鍋鼎邊滾下,米漿滑滾的動作叫銼,所成白白一片,就是鼎邊銼。鼎邊銼以邢家所做最為有名。

舌尖上的聊城—臨清美食集錦

– 臨清扣碗 –

臨清扣碗將掛麵糊炸制好的肉塊、排骨、雞塊、魚塊或用油炸熟的肉丸子,盛在一隻只掛著黑釉子的小碗中,加蔥、薑末及花椒麵,上蒸鍋蒸至極爛,骨肉脫離,取出來反扣在大碗裡或者湯盤中,澆上用醋、醬油、骨頭湯對制的沸湯,淋上幾滴香油,撒上香菜末,吃起來,軟爛脫骨,味入肌裡,鹹酸撲鼻,齒頰留香,令人久久難忘。現在扣完根據大眾口味改進了好多有粉蒸肉、花椒肉、腐乳肉、辣子肉、黃燜雞,方子肉,雞蛋糕等。

舌尖上的聊城—臨清美食集錦

– 八寶布袋雞 –

臨清八寶布袋雞創始於清同治年間,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八寶布袋雞活象趴著的殷紅色的整雞,吃起來爛、香酥,既有雞肉的異香又有山珍海味的鮮美,是宴請席上的佳餚。八寶布袋雞與河南滑縣的道口雞記德州的扒雞同屬運河沿岸的熟食雞。

舌尖上的聊城—臨清美食集錦

– 臨清燻鴿 –

燻鴿具有獨特的生產工藝,先用花椒等二十餘種配料燉煮後,再用砂木進行燻蒸。加工好的燻鴿為金黃色,色澤鮮嫩、香氣誘人、肉質細膩、味道鮮美,而且價廉物美,深為廣大群眾所喜愛。

舌尖上的聊城—臨清美食集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