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言:我從251部劇集收視率中,洞悉了衛視劇場運營的法門

胡言:我從251部劇集收視率中,洞悉了衛視劇場運營的法門

對於任何一位衛視劇場的運營者來說,如果劇場出現一部高收視率的爆款劇,那絕非一日之功,亦絕非運氣使然。

曾有人戲言,五大衛視的黃金劇場決定著全國觀眾的觀劇內容,而各大衛視採購部的中年婦女群體決定著五大衛視的採購劇目。這當然是戲言。我們仔細研究便能發現,什麼樣的劇集,適合什麼樣的平臺,其中有規律可循。這也意味著,誰能率先打破常規,在創新選劇策略的基礎上,改變陳舊的選劇習慣,便有機會佔領觀眾注意力的高地。

胡言:我從251部劇集收視率中,洞悉了衛視劇場運營的法門

在樣本方面,我們選擇五家一線衛視以及山東衛視、安徽衛視兩個強二線衛視在2015年-2017年劇場排名前10名的電視劇,以及2018年一季度所有電視劇,共215部電視劇作為研究樣本。“一劇兩星”後,一家衛視劇場的年播出電視劇數量大致在15-20部之間,因此排名前10的劇目大致可以代表當年劇場較為優質的劇集。

衛視劇場的“苟且”與“遠方”

所有偏見的消除與智識的獲取離不開一句話:“認識你自己”。這對我們認識衛視劇場同樣適用。長久以來,人們往往籠統地認為國內電視頻道的播出內容高度同質化,無非是在古裝劇、都市情感劇、革命抗戰神劇等劇種之間來回切換。事實並非如此。

至少從這7家衛視來看,每家平臺都在積極嘗試樹立自己獨特的頻道定位,並實現播出題材的多元化。每家劇場都有區別於它者的獨特之處。

(一)“偶像劇包袱”過多的湖南衛視

一直以來,湖南衛視都將自己的受眾定位為全體受眾中最為年輕、最有活力的那部分。在沒有嚴厲的政策監管時,青春化、年輕態的劇場定位,確實在眾多衛視劇場中脫穎而出,逐漸成為中國電視的劇場NO.1。

以2015年為例,彼時在湖南衛視,許多偶像劇雖然劇情老套狗血,但收視成績極其亮眼。

胡言:我從251部劇集收視率中,洞悉了衛視劇場運營的法門

然而,從2017年起,隨著現實主義題材的全面回暖以及大IP劇的遇冷,曾經的收視兩大王牌:偶像劇與玄幻劇,迅速成為兩大“收視黑洞”。這也導致了在2018年一季度東方衛視劇場超越了湖南衛視。可見,一味的擁抱由流量明星加持的偶像劇,無論基於收視考量還是購劇成本的計算,都已顯得不合時宜。

不過,將偶像劇元素融入正劇題材是湖南衛視的創新之處。例如《偽裝者》、《解密》、《麻雀》等諜戰劇,均帶有或濃或淡的偶像風,從而在眾多正統的諜戰劇裡脫穎而出,成為當年的收視“黑馬”。

胡言:我從251部劇集收視率中,洞悉了衛視劇場運營的法門

目前,湖南衛視劇場依然處於轉型之中。《人民的名義》在湖南衛視的成功播出與引爆,恰是湖南衛視堅持轉型而得到的階段性成果。然而,偶像劇的劇場慣性依然不可小覷。如何在現實主義的“政治正確”中,既開發出類型多元化、內容深度化的現實主義劇集,又能在自己傳統優勢領域——偶像劇,做出大膽的創新,是湖南衛視下一步棋局的命門所在。

(二)詮釋當代都市氣象的東方衛視

東方衛視一季度成功超越湖南衛視登頂衛視第一,其中的重要原因便是東方衛視在電視劇領域的持續發力。這離不開東方衛視日益精準的選劇策略。

從3年的收視表現來看,一方面,東方衛視力爭頂級古裝IP。在古裝劇份額受限的情況下,東方衛視的古裝劇的表現排名均極其靠前,《羋月傳》、《那年花開月正圓》更是2016年、2017年的劇王。

胡言:我從251部劇集收視率中,洞悉了衛視劇場運營的法門

另一方面,東方衛視堅持“大臺氣象、都市氣質、年輕氣息”的定位,往往選擇那些既立足上海的地域本土性,又具有國際性、現代性、都市性氣質的都市情感題材。《歡樂頌》系列、《我的前半生》都取得了耀眼的成績。《戀愛先生》也暫居今年電視劇收視的榜首。

胡言:我從251部劇集收視率中,洞悉了衛視劇場運營的法門

(三)處於變化調整中的浙江衛視

長期以來,浙江衛視劇場的不穩定性一直是拖累浙江衛視由“坐二望一”變成“唯我獨尊”的最大障礙。2018年一季度浙江衛視滑落到第四名,與劇場的低迷脫離不了干係。

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浙江衛視劇場與湖南衛視劇場,無論是主打的受眾還是選劇策略都有相似之處。在現實主義題材抬頭以前,浙江衛視的劇場支柱是古裝劇、偶像劇與都市情感劇。

胡言:我從251部劇集收視率中,洞悉了衛視劇場運營的法門

但隨著現實主義題材逐漸崛起、古裝IP面臨政策限制,浙江衛視也不得不踏上劇場的轉型之路。2018年一季度的劇場表現頗能說明問題:

一方面,古裝劇由於無法進入黃金檔,故而浙江衛視只能將《花謝花飛花滿天》等劇放入周播劇場,但收視並不理想;另一方面,今年以來浙江衛視劇場的劇集,無論是《和平飯店》《莫斯科行動》還是《臺灣往事》,口碑極高但收視除了《和平飯店》其他均不理想。這或許意味著,劇場劇集的品質提高,與觀眾的適應程度並不同步,但這種創新的路徑本身是值得肯定的。

胡言:我從251部劇集收視率中,洞悉了衛視劇場運營的法門

(四)相對保持穩定的江蘇衛視

江蘇衛視劇場一直以來保持相對穩定。相比其他衛視劇場,江蘇衛視在三個特定類型題材收視表現較好:

一是優質的、帶有校園氣息的青春偶像劇,例如《何以笙簫默》、《加油吧實習生》、《微微一笑很傾城》;二是偏正劇風格的歷史劇、年代劇以及抗戰、革命題材劇,例如《畢業歌》、《白鹿原》、《最後一張簽證》;三是當代軍旅題材,如《特種兵四霹靂火》、《維和步兵營》、《利刃出擊》。

胡言:我從251部劇集收視率中,洞悉了衛視劇場運營的法門

這三類垂直題材成為都市情感劇之外,劇場收視的有力支撐。不過,江蘇衛視劇場播出的都市情感劇以及偶像劇有一個較為明顯的不足:這些劇往往有著不錯的收視表現,但在網絡中缺乏影響力。不僅單集播放量不足,網絡熱度也明顯不及其他衛視平臺播出的都市情感劇。

雖然這類劇收視率往往均在及格線以上,但同時也會阻礙平臺的年輕化戰略轉型,讓平臺沉湎在年齡結構老化的受眾以及老套的選劇套路中,也無益於平臺深度挖掘劇場的商業價值。

胡言:我從251部劇集收視率中,洞悉了衛視劇場運營的法門

(五)發展勢頭迅猛的北京衛視

近年以來,北京衛視在一線衛視的競爭中一直處於上升的趨勢,這其中,北京衛視劇場的穩定上升是北京衛視參與競爭的重要依託。

從劇目來看,北京衛視在選劇時往往傾向於四個大類:首先是偏向主旋律和正能量的革命、抗戰題材劇目,如《左手劈刀》、《剃刀邊緣》等;其次是質量過硬的年代劇、歷史劇,如《老農民》、《少帥》、《情滿四合院》等;再次是有溫情、有溫度的都市情感劇,如《中國式關係》、《美好生活》等;最後是古裝大IP,不過隨著政策監管的風向,古裝劇的權重在北京衛視劇場正處於下降趨勢,且表現不及當年。

胡言:我從251部劇集收視率中,洞悉了衛視劇場運營的法門

去年以來,北京衛視劇場也開啟了新一輪的創新,努力發掘和拓展題材更加垂直、內容更加優質的好劇。首先是挖掘以醫療劇為代表的行業劇,如《外科風雲》、《急診室醫生》;其次是推出有較大受眾需求的公檢法劇,如今年播出的《真愛的謊言之破冰者》;最後是傳統題材的創新,例如《風箏》雖然屬於軍事革命題材,但由於其改變了傳統諜戰劇中正面角色的設定和敵人的臉譜化,因而獲得了極高的收視。

胡言:我從251部劇集收視率中,洞悉了衛視劇場運營的法門

(六)有待挖掘下一個增長點的安徽衛視

與一線衛視相比,安徽衛視面臨的困境有著不同的烙印:電視收視進入低收視率時代的今天,各家衛視無論是劇場還是綜藝,收視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安徽衛視也未能倖免,從2017年開始,安徽衛視劇場的收視率峰值絕對值明顯下滑。2018年一季度收視最高的劇目,如果放在兩三年前,是無法進入前10榜單的。

不僅如此,由於古裝劇受到政策打壓,優質的現實主義題材劇成為稀缺品,導致安徽衛視相比以往更加難以獲取好的內容。今年一季度幾部都市情感劇低迷的收視正是這種惡果的顯現。

胡言:我從251部劇集收視率中,洞悉了衛視劇場運營的法門

在未來,安徽衛視劇場如若試圖走出低迷的收視,一方面需要在古裝劇受限的情況下,開拓現實主義題材的垂直化,而不是僅僅用家庭情感劇來填塞。古裝劇曾經是安徽衛視劇場的重要收視支柱,但在古裝劇登陸黃金檔受限,周播劇場與歡瑞綁定並無多大作為的情況下,積極開闢挖掘現實題材的深度,豐富劇場的內容類型,是安徽衛視劇場轉型的必由之路。

另一方面,要合理的選擇聯播對象。從歷史成績看,年輕態的都市情感情感劇與一線衛視聯播,農村、年代題材劇集與山東等強二線衛視聯播,受眾結構偏中老年的都市情感劇與弱二三線衛視聯播,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當然,在聯播的同時,也要儘可能地為劇場保留優質的獨播劇。

胡言:我從251部劇集收視率中,洞悉了衛視劇場運營的法門

(七)試圖“農村包圍城市”的山東衛視

山東衛視是一家風格非常鮮明的衛視頻道。紮根鄉土,是山東衛視一直以來在觀眾心目中的印象。在劇場方面,在山東衛視佔據絕對主流的是農村題材以及帶有強烈年代感的情感劇。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山東衛視早已是這兩類題材劇集最為優質的播出平臺之一,足以和央視匹敵。《俺娘田小草》、《老農民》、《搭錯車》等劇都取得了一線衛視表現級別的高收視率。

不過,山東衛視以面臨著與安徽衛視相同的問題。首先是收視的絕對峰值在下降,雖然大多數劇面對的受眾是廣大農村人口,劇場的穩定性較高,但在電視媒體朝向低收視率競爭的大環境下,山東衛視劇場的收視曲線也呈現緩慢下滑趨勢。

胡言:我從251部劇集收視率中,洞悉了衛視劇場運營的法門

其次,除了農村題材與帶有強烈年代感的情感劇外,山東衛視在其他類型上的豐富與擴展還有待加強。想要真正實現“農村包圍城市”,實現非一夕之功。目前來看,都市情感劇在山東衛視的表現遠不及上述兩個強勢題材。同時,諸如《魔都風雲》這類典型的抗日劇集在今年一季度依然能夠取得較高收視,也說明山東衛視劇場面對的受眾相比一線衛視更為老化。

胡言:我從251部劇集收視率中,洞悉了衛視劇場運營的法門

總得來說,各家衛視劇場都依據平臺受眾,進行了不同幅度的創新。湖南衛視努力“減輕偶像包袱”,東方衛視通過一系列組合拳正在擴大自己在電視劇領域的收視優勢。相比下,浙江衛視處在此論調整的陣痛中,江蘇衛視依舊在穩健,北京衛視繼續推進題材的多樣化與垂直化,安徽衛視則有待挖掘下一個劇場的支撐點,山東衛視想要實現“農村包圍城市”也非旦夕之間。

如何破解劇場運營的“珍瓏棋局”

電視劇場的困局,歸根結底,乃是“導向與市場”的雙重困境:

一方面,政策的調控、導向的紅線意味著電視劇場的選劇必須緊跟政策的最新風向,但目前電視臺往往簡單的將導向要求與市場訴求對立,沒有在主旋律劇集的選劇上有較大突破。緊跟導向,並不意味著一味的順從導向而失去創新,導向的目的本身也是激發內容生產者和播出平臺去打造更優秀的文藝作品。因此,為導向所困,不應成為劇場停滯創新的理由。

胡言:我從251部劇集收視率中,洞悉了衛視劇場運營的法門

另一方面,在目前電視劇廣告受到嚴格限制的情況下,電視劇場一味的迎合市場熱門題材,極大地增加了購劇成本。即使能夠獲得高收視率,也往往讓收視與市場價值倒掛。電視劇本身的商業價值挖掘受到限制,同時,也帶來了市場的同質化競爭,加速了熱門題材的消耗速度。

如何破題?

劇場的運營者們或許能從以下四個方面找到靈感:

1、類型化:重視類型化,不盲從熱門題材。自2017年以來,隨著政策風向的改變,電視劇市場吹起來一股強勁的現實主義之風。然而,至今為止,現實主義劇集所具有的影響力,與曾經的古裝、玄幻大IP所具有的市場號召力不可同日而語。

究其原因,眾多的內容生產者們雖然敏銳把握到了政策引導的信號,但大多數並沒有在類型上進行深耕,只是重複原有的家庭情感劇套路。現實主義題材不是不具有爆款面相,而是還沒有完全發揮出自身的潛力。播出平臺也往往把家庭情感劇改頭換面為現實主義題材,實則是遺憾錯過了此輪電視劇創新的風口。

胡言:我從251部劇集收視率中,洞悉了衛視劇場運營的法門

對於各家劇場而言,當前最重要的是推動劇集在類型化的方向上發展,而不是盲目地追逐熱門題材。相比國外,在國內許多垂直內容才僅僅得到初步的開發,依然存在內容的富礦等待挖掘。諸如醫療、職場、懸疑甚至科幻等類型劇還有待播出平臺長期培育受眾的觀看習慣。如果各家劇場再像以往一樣,古裝玄幻大熱就不惜血本購買,青春偶像劇火爆就大量引進,那麼最終頻道劇場就會在熱門的題材中漸漸迷失,難以形成自身的品牌效用。

2、生態化:播出平臺與內容製作公司共建內容生態,共同打造劇場的核心競爭力。正如視頻網站試圖將自己與內容製作公司的關係從單純的“一錘子買賣”變成更加共生的關係一樣,電視平臺事實上也需要這種合作關係模式的轉變。

目前來看,電視播出平臺與內容製作公司深度綁定合作模式,如歡瑞與北京衛視、安徽衛視周播劇場的合作,實際上僅僅成為古裝大IP的傾銷場所,對於劇場的品牌和影響力並沒有多少裨益。

當然,也有製作公司與平臺劇場形成了更為健康的供求關係。例如

東方衛視與東陽正午、新麗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兩家出品的電視劇如《歡樂頌》系列、《虎媽貓爸》、《我的前半生》都與東方衛視“大臺氣象、都市氣質”的劇場定位高度契合,從而實現了雙方的共贏。

胡言:我從251部劇集收視率中,洞悉了衛視劇場運營的法門

不過,劇場與製作公司這種更加合理、能夠共贏的合作關係的建立,也有賴於市場由目前的“流量明星導向”逐漸轉變為“製作人導向”。

3、差異化:重視主旋律電視劇的木桶效應。近年來,幾乎每年都有個別時間節點會成為宣傳窗口,在窗口期內,各家衛視都需要播出革命、抗戰題材等主旋律劇目。相比央視,各家一線衛視更加娛樂化、大眾化的定位使得主旋律劇的收視人口並不是各家衛視努力爭奪的對象。

從近幾年各家劇場收視來看,主旋律劇播放期間,也同時是各家劇場收視的相對低谷。可以說,主旋律劇就是各家劇場裡最短的那一塊木板,起到兜底作用。

然而,主旋律劇實際上有很大的創新餘地。一旦選劇成功,那麼某家劇場便能從相對低迷的宣傳窗口期中脫穎而出。《偽裝者》的成功蓋源於此。

胡言:我從251部劇集收視率中,洞悉了衛視劇場運營的法門

同樣,各家衛視取得較好收視的主旋律劇,無一不是創新的結果。例如北京衛視、浙江衛視播出的《深海利劍》聚焦中國海軍。可見,一旦選劇的視角跳脫出傳統的抗戰、諜戰題材,實現主旋律題材的多元化、差異化,便能夠在同質化競爭的紅海中贏得觀眾的認可。

4、聯播化:用競合關係,實踐聯播戰略。對於電視平臺來說,選擇合適的對手/隊友共同聯播,也是劇場運營的重要一環。例如,東方衛視與北京衛視之所以近年來頻道收視提升顯著,與它們劇場長期聯播不無關係。《羋月傳》、《錦繡未央》、《我的前半生》、《風箏》都一系列收視高且有話題的電視劇均為兩家衛視聯播。

胡言:我從251部劇集收視率中,洞悉了衛視劇場運營的法門

同時,在編排上,各家劇場也要逐漸拋棄原來過於注重春節檔、暑期檔的做法,而是轉向全年全時段的戰略編排管理。如今早已不是僅靠暑期檔一兩部大劇的收視飄紅就能贏得收視競爭的時代了。現實情況是,如果精心選擇,那麼每一部劇都有著爆款的潛質,同樣每一部劇也會存在讓劇場走向收視深淵的可能性。

1號結語

一方面是電視進入低收視率競爭時代,另一方面是電視劇的收視比重在電視競爭格局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在此背景下,劇場運營對於頻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於劇場的操盤手們而言,只有突破原有“買劇-播劇”的單向鏈路,讓電視劇採購這一純粹商業行為演化為電視臺打造自身內容生態戰略的一部分,才是未來電視劇場持續吸引受眾的關鍵所在。

同時,劇場的復興,中國電視劇的繁榮,同樣依賴於政策制定者制定更加符合網臺現實的引導政策,從而釋放電視平臺劇場的商業價值。在堅持導向的前提下,讓市場激發出內容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胡言:我從251部劇集收視率中,洞悉了衛視劇場運營的法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