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義八旬老裁縫的堅守,店鋪成爲他的精神寄託~

中國自1890年引進第一臺縫紉機後,裁縫更是成為鼎盛一時的行業,縫紉機甚至是上世紀70年代婚嫁的三大件之一。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大超市、商場內五顏六色、款式各異的服裝應有盡有,昔日門庭若市的裁縫店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是,依然有那麼一些人,堅守這份職業。

崇義八旬老裁縫的堅守,店鋪成為他的精神寄託~

在崇義縣上堡鄉,有一名81歲的老裁縫名叫黃悅書,他靠著一臺縫紉機、一把剪刀、兩把尺子、一塊劃粉和一個熨斗,穿針走線60餘年,從春夏到秋冬,經他手縫製的衣服溫暖了一代又一代。

月賺六七百 現已很知足

“黃大伯,我爸70大壽快到了,我到縣城剪了點布,給他做套衣服。我爸就喜歡穿您做的衣服,做什麼式樣,他說您知道。”6月14日上午,家住崇義縣上堡鄉良和村的吳女士,手持一塊新布走進上堡圩一家裁縫鋪。

“哦,布就擱那吧,三天後你來取!”

崇義八旬老裁縫的堅守,店鋪成為他的精神寄託~

“黃大爺,您現在一個月能賺多少錢?”

“旺季能賺六七百元,淡季只有四五百元,怎麼,你想跟我學裁縫?”黃悅書此話一出,惹得坐在門口閒聊的幾名老人哈哈大笑。

上堡鄉雖地處深山,但近年來獲得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最大的客家梯田”美譽,前來觀光的遊客越來越多,圩鎮繁華地段臨街店鋪的租金也水漲船高。黃悅書說,好在裁縫鋪是自己的店面,要不然每月辛苦所賺的幾百元錢,還不夠付店租。

裁縫輕巧活 曾經“香餑餑

剪刀、軟尺、劃粉,伴隨著腳下飛快踩踏發出的“噠噠噠”聲,飛針走線不停變化的手勢,構成了現代人對裁縫的所有記憶。

家境貧困,祖輩務農的黃悅書,為了學門手藝將來好娶媳婦,20歲不到被父母送去拜師學裁縫手藝。黃悅書回憶道,當時自己還很牴觸,怕人笑話,因為男子一般都是學做泥工、木工、篾匠等,裁縫是門輕巧手藝,學徒多為女性。但無論是男是女,在裁縫行業最鼎盛的年代裡,能掌握這門手藝,就意味著可以養家餬口,全家衣食無憂。

崇義八旬老裁縫的堅守,店鋪成為他的精神寄託~

綠軍裝、中山裝、工裝、喇叭褲、蝙蝠衫、健美褲、西裝,這些具有時代潮流印記的服裝,黃悅書都會做,加上勤奮好學、不斷改進款式,又善於經營,他的名聲很快傳遍上堡各地,很多人慕名上門請他量體裁衣。手藝好、為人好、生意好,許多年輕人拜他為師學做裁縫,最多時曾有3個徒弟圍在他身邊。

回憶起當年店裡紅火的生意,黃悅書侃侃而談。無奈,隨著時光流逝,昔日“香餑餑”裁縫手藝,而今淪為“路邊攤”。現在,老人接活最多的就是裁褲邊、縫褲邊、改大小、換拉鍊等,買布來找他做新衣服的多為中老年人,好幾天接不到一單生意已是常事。遇到裁縫鋪沒生意,黃悅書就會鎖上店門,同老伴一起去下地打理菜園,然後把菜拉到圩上的農貿市場去賣。老兩口閒不住,日子過得也很充實。

輝煌已遠去 堅守成風景

曾幾何時,那個輝煌了千百年的裁縫鋪,曾經的門庭若市,現被市面上如雨後春筍般悄然興起的成衣服裝店、網絡店所替代。各類品牌服裝店的迅猛崛起,成衣成為當今社會最為時尚的主流消費之一。裁縫鋪伴隨機械化、程序化、批量化的流水線生產的衝擊,這個延續了千百年歷史的老行當、老手藝,早已不是往日光景,在瀕臨消逝的跑道邊沿苟延殘喘。那個曾經是農村女兒出嫁時,必須置辦的三大件之一的華南牌或蝴蝶牌縫紉機,已被人們擱置在屋角不起眼的地方,成為人們對一個時代的記憶而不忍捨棄的古董。

崇義八旬老裁縫的堅守,店鋪成為他的精神寄託~

老裁縫歇業改行,年輕人不願學習,昔日輝煌的裁縫正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尷尬局面。由於年紀越來越大,家人也勸黃悅書轉讓店鋪,好好享受一下晚年生活,但他都沒有理會。對於裁縫,黃悅書有深深的感情,把它視為生命中無法割捨的一部分。儘管裁縫鋪生意慘淡,黃悅書仍固執地堅持著這一老行當。他說,只要自己身體吃得消就不會舍下這門老手藝,每天能賺多少錢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由此可見,日益冷清的裁縫鋪雖已失去了盈利的功能,但在黃悅書心中已成為精神寄託,併成為當地一道別致風景。


主編:邱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