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媽媽會將婆媳矛盾跟孩子來說?

墨語諾言

同為寶媽,看到這個問題不禁一笑,嗯,這個問題大概是某“不堪重負”的雙面膠寶爸提的吧。因為作為老婆/媳婦/媽媽三位一體的女人,對婆媳百味(特別是生娃後)都是身有體會的,不管是不是受了婆婆的委屈,對著自己的寶寶談談“奶奶那件事兒”,都是很正常很普遍的,但是,面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寶寶,寶媽要具體怎麼談,是選擇有的放矢,還是張口就來,那就得看寶媽自己的心理狀態了。


首先,一般情況下,寶媽受了婆婆的氣,作為小輩不好直接對抗婆婆,肯定事後是會先找老公"談"的。

寶媽向老公抱怨訴苦也好,發脾氣鬧事情也好,情緒的發洩總要有一個出口的。就像題主所說,老婆是自己找回家的,作為老公受點氣也能接受。但是,寶媽如果向老公訴求無果得不到想要的安慰或者老公次次站隊婆婆搞得越來越不想跟老公傾訴,甚至於有些柔弱寶媽還會被強勢老公再訓一頓。

久而久之,寶媽積蓄了一肚子的委屈和憤怒,這時,就很容易去跟貼心小寶寶傾述了:你奶奶好壞,老是欺負你媽媽,爸爸也不幫媽媽云云。越是年齡小的寶寶就容易跟媽媽“同仇敵愾”,因為媽媽是寶寶天性裡最愛的人啊!特別是看著媽媽掉眼淚了,寶寶會心疼得不得了,恨不得跑去用小拳頭錘幾下奶奶去。(我還真看到有3歲多的寶寶在小區玩耍中心,看到奶奶就衝過去錘奶奶幾下的,一邊錘一邊還叫著“讓你欺負我媽媽,你是壞奶奶,我不喜歡你,壞奶奶壞奶奶!。。奶奶老淚縱橫啊!爸爸要打寶寶,媽媽趕緊抱起寶寶就跑開了!)

老話說的好,家和萬事興啊,作為橋樑的老公工作沒做好,又怎麼能怪老婆和老媽“搞事情鬧矛盾”呢?!如果老公一直體貼著老婆,也能在照顧寶寶方面盡到爸爸的責任,在婆媳出現矛盾時儘可能地去化解矛盾,縮小問題,那想必,作為最愛寶寶的寶媽,也是不願意把寶寶當作“情緒垃圾桶”去發洩負面情緒的哦!


其次,有些寶媽可能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本身性格原因或者產後抑鬱),什麼都會對寶寶去說去抱怨,而更多的理智寶媽,是有選擇性的去跟寶寶傾述。

當負面情緒襲來時,就難以自控,當沒有合適的人來傾聽她的煩惱時,她只能對著自己的孩子巴拉巴拉什麼都說一通了,因為孩子是她生的,她就覺得孩子能有“同理心”,能理解自己的苦,而幼齡階段的孩子,還真的就是媽媽說什麼就聽什麼的階段,會跟媽媽一起哭,也會給媽媽擦眼淚安慰媽媽。當然了,聽到奶奶對媽媽不好時,就自然對奶奶產生了不好的印象,即便,奶奶平時還是挺疼她的。孩子最愛的人,一定是媽媽啦!

這類寶媽向寶寶訴說“婆媳矛盾”時,是考慮不到寶寶的接受力的,因為她只有傾述的慾望,只有想被認同的心態。當然,也多少有一些“讓寶寶不要愛奶奶”的私心。嬰兒階段的孩子可能影響不大,因為他們本身還不太能理解這種情感,誰抱他多誰陪他玩多他就喜歡誰。幼齡階段的孩子影響最大,因為他們能感覺到了媽媽的“不開心不快樂”,作為愛媽媽的寶寶,自然就排斥讓媽媽不快樂的人了。再大一點的孩子,開始有自己獨立的判斷力了,也許就開始幫媽媽分析問題了,分析得好,說不定比爸爸更能協調媽媽和奶奶的關係喔。

當然了,更多的理智寶媽,肯定會考慮到寶寶的接受能力,太敏感的東西肯定是不會跟寶寶去說的,畢竟,比起一時的“吐糟快感”,還是寶寶的心理健康比較重要啊!


最後,要明確,無論如何,寶寶的心理健康一定是最重要的。

寶媽可以跟寶寶談“奶奶那件事兒”,但是一定得有選擇性的說啊!趣事,小煩惱,生活習慣什麼的都可以去吐糟,但是,對奶奶的人生攻擊還是能免則免吧!特別是一些粗話還是得過濾一下再說哈。寶媽們,這不是道德綁架,人氣急了是什麼都憋不住的,但是,畢竟,我們是寶寶最愛最信任的寶媽啊,我們自己的形象也很重要不是嘛!老是讓寶寶看到一個“憤怒的媽媽”,讓寶寶心生懼意,甚至影響了咱寶寶的心理健康,那是極其的不划算的啊!嗯,有氣,咱朝老公發洩就好了啦!


綜上所述,寶媽們跟寶寶自然什麼都可以聊可以說,但是,一定是有選擇性的傾述,一定要關注到寶寶的年齡和接受能力,要記得,寶寶的心理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對於婆婆,遵循“客氣原則”就好,有能力的儘量分開住,關鍵還是管好老公的心,讓老公儘量站隊咱們,開開心心過好小日子,帶孩子的同時也不忘記多充實自己,做個內外兼修的美麗媽媽才好喔!



育兒路上遇見你

婆媳之間有矛盾著實為難了孩子。



記得在我們鄰居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婆婆和媳婦長期不和,這天媳婦的妹妹到姐姐家,兩姐妹把老婆婆摁倒,這時老公爹回家又扯倒了媳婦,十歲的女孩見爺爺打媽媽,撿起一塊磚頭要砸爺爺,被鄰居攔下。平時爺爺奶奶對孫女親的不得了,孫女被寵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上學放學都是爺爺蹬著三輪車接送。在爺爺奶奶與媽媽打架時,孫女幫的還是自己的媽媽,這叫爺爺奶奶好無奈。此事發生後,爺爺奶奶還是一如既往地疼愛自己的孫女。但孫女卻好像變了很多,不願叫爺爺奶奶了,也少言寡語了。



事實證明,婆媳之間鬧矛盾是在互相傷害,無形中對孩子心靈的傷害也是無法估量的。人們常說:夫妻鬧矛盾一定要回避孩子。婆媳鬧矛盾也要如此。



婆媳鬧矛盾不管誰對誰錯,都不要當著孩子互相詆譭。這樣會影響我們大人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也會影響母子關係和奶孫關係之間的親情。


言勸

我感覺多數媽媽不會告訴孩子。至少在孩子還未成年時不會跟她談起他奶奶的不是。但是如果孩子長大成年了,就可以跟他說一些。尤其是對於那些年輕時對兒媳婦很差勁,年老體衰又用道德綁架兒媳婦的惡婦,如果兒媳婦放不下年輕時受過婆婆欺負的事,怎麼可能願意去伺候婆婆。這時候自己的孩子有可能不知道之前的那些恩恩怨怨而指責自己的媽媽對奶奶太不好,就可以跟他坐下了聊一聊,自己為什麼對老太太不好,我們可以善良待人,所待之人至少要值得我們善良對待吧?對於一個曾經那麼傷害自己的人,有什麼理由要原諒她?

她如何待奶奶,由她自己做主,作為晚輩,我不知道他們之間的恩恩怨怨,也不會查收他們的事情。


妞兒媽媽

在這個問題上我的立場是,不管是孩子媽媽還是孩子奶奶,都不能跟孩子說對方的不好,或是在孩子面前過分指責,這樣不僅會給孩子心理造成負擔和影響,還會讓孩子很困惑,“為什麼媽媽和奶奶要這麼做,我們不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嗎?”


1、軟處理方法,讓奶奶不在孩子面前說媽媽不好的話

我跟孩子奶奶相處的頭一兩年裡,也總是有不斷地摩擦和小爭執,孩子還很小的時候,不覺得有什麼影響,也沒多想過什麼。但是有一次,是在孩子已經快2歲了,我跟婆婆發生了一點不愉快,然後婆婆就抱著兒子說了一些數落我的話,孩子可能被不好情緒感染到,有點受驚的哭了起來,這時婆婆又對著兒子說了一句我很不願意聽到的話,雖然當時是很生氣的,但是我並沒有跟她繼續爭吵,只是把孩子抱走了。


出門後,我就在腦子裡想,如果以後孩子再張大點,他奶奶也這麼在孩子面前說這些話,那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我沒有直接找孩子奶奶講過這件事,因為我知道她的性格,保不準就吵起來了,所以我用了軟處理方法,就是主動在孩子面前多誇他奶奶,多跟孩子說奶奶的好,而且要時不時的一定讓他奶奶親耳聽到,我想的是我經常在孩子面前誇她,說她的好,她自然也會不好意思在孩子面前說我的不好。

2、媽媽是晚輩也是長輩,更不應該在孩子面前說奶奶的不好

慚愧的說,我在跟婆婆發生矛盾中,也沒少在背後吐槽過婆婆,但是基本沒在孩子面前說過,就是自己發洩一下不滿的情緒。我的性格使然,讓我不會直接去指出不滿意婆婆的地方,也不怎麼會跟老公講和婆婆發生了什麼不愉快的事,基本都是自己解決。


雖然生活裡跟婆婆確實有過很多摩擦,但是我一直堅信一點,就是婆婆沒有義務一定要幫我帶孩子,她幫我帶了,那我一輩子都會感激她。所以在遇到矛盾衝突的時候,我總是這麼跟自己說,想想她的好,她能幫忙帶孩子,還有她畢竟是長輩,我是晚輩,理應尊敬她。


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我也當媽媽了,也是長輩了,我應該給孩子一個好的榜樣,少傳遞這些負面的情緒給他。所以作為一位有婆婆有孩子的媽媽,應該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說婆婆的不是,不要讓孩子成為大人之間爭吵的炮灰。


過日子,不管是夫妻還是婆媳,難免有爭吵,這是我們每個人不可避免會遇到的情況, 但是如果家裡有了孩子,一定就要注意,不要被當時的不良情緒衝昏頭,忘了孩子的感受,即使爭吵也儘量避免當著孩子的面,吵完後,稍微理一下自己的情緒,看看孩子的臉,你肯定也不會願意把壞情緒帶給他。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Nicer個人成長

我見過不少這樣的媽媽,自己覺得很委屈,覺得一切都是婆婆的錯。所以忍不住在孩子面前,說婆婆的不好。

而婆婆呢,也忍不住在孩子面前說媳婦的不好。

有些孩子被媽媽教唆得都不認爺爺奶奶了,有些孩子被奶奶教唆得不認媽媽了。

這些都是不對的。

前段時間,小區裡面一位媳婦和公婆處不好關係,讓公婆出去租房子住。公婆人雖然是住出去了,但是心裡還是想念自己孫女的。

所以身為孩子的爺爺奶奶,他們就下午放學去幼兒園看自己的孫女,並且想跟自己的孫女玩一會。但是這位媽媽不允許,她讓女兒不要接受爺爺奶奶帶給她的吃的東西。

孩子很為難,面對媽媽嚴厲的目光,最後還是沒敢要爺爺奶奶的東西。

這位媽媽的做法,讓爺爺奶奶很傷心,當時他們也很生氣,於是雙方就在孩子的幼兒園門口爭吵起來。

本來就矛盾叢生,這下矛盾更大了。事後,這位媽媽在群裡抱怨自己委屈。

其實很多人都私下說她做錯了,不管怎樣,這是她和公婆之間的矛盾。但是公婆始終是孩子的爺爺奶奶,這是不變的事實。

孩子親近自己的爺爺奶奶,是沒錯的,身為媽媽,不管我們和婆婆關係如何,都要接受這一點。

如果媽媽經常在孩子面前說爺爺奶奶的壞話,那麼以後,你想你老了,孩子怎麼對你?你的孫子孫女怎麼對你?

別忘記了,身為父母,你是孩子的榜樣,你的言行,影響著孩子的未來。

你現在經常在孩子面前說爺爺奶奶的壞話,以後你老了,你還能指望孩子對你孝順嗎?你又有什麼資格呢?

種什麼因,收什麼果。

無論如何,媽媽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婆媳問題是大人的問題,和孩子無關。

爺爺奶奶永遠是孩子的爺爺奶奶,他們是親人。

媽媽們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哪怕和婆婆的關係不好,也不要經常在孩子的面前唸叨。

聰明的媽媽,懂得閉嘴,懂得自己的情緒自己處理,懂得適可而止。

所以自己的問題,自己處理好,不傷及孩子,不牽連孩子。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態,就事論事,這樣才是對孩子最有利的!

父母一定要記得,你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的言談舉止,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鴻姐聽故事

關於婆婆的問題我從來沒有和自己的孩子說過,一是因為孩子還小,二是因為我感覺大人之間的矛盾,沒有必要把小孩子也牽扯上。

婆媳如果有矛盾,最好自己解決,不要將負面的或者不好的情緒影響到孩子。如果你一邊教育孩子要尊老愛幼,孝敬老人,一邊又告訴孩子爺爺媽媽各種不好,那讓孩子怎麼辦呢?他會對自己產生懷疑,對自己一直堅信的道理產生疑惑,從而會影響孩子的人生觀。

如果說婆婆和媳婦之間的矛盾是因為孩子,比如說是個女孩,婆婆不喜歡,所以不待見孩子。那我認為做媽媽的也還是不要說太多奶奶的壞話好,要相信孩子,孩子是有感覺的,誰好誰壞自然可以分辨。不要以為孩子小就不懂,我兒子還不到3歲的時候,就知道別人臉色不好或者不喜歡他,他就會遠離。當時那件事情真的讓我的思想大為改觀,我一直以為小孩子那麼小懂什麼,但他就知道別人是喜歡他還是不喜歡。

有時候不管媳婦還是婆婆,可能會想想對方做的事對自己很過份,心裡很不平衡,所以會怨氣橫生,我也有過這樣的時候。但是時間真的是治癒一切的良藥,時間久了,慢慢想想,沒有必要怨恨,誰都不欠誰的,你對我好我便對你好,你對我不好那也不要求我如何回報你。能好好相處最好,如果不能,便像陌生人一樣,其實本來不就是陌生人嘛。陌生人之間會計較太多嗎? 當然不會。所以有的時候正因為自己期望太高,把對方當作家人,才會有那麼多問題,但是不管婆還是媳不都是希望對方真心把自己當作家人嗎? 所以凡事都要換位思考一下。

對孩子也一樣,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考慮一下,父母和老人,都是自己的親人,你希望他們和平共處呢還是整天硝煙瀰漫? 我想每個孩子都希望有個和睦、快樂的成長氛圍。大人理應去為了孩子創造這樣的環境,而不是把所有的怨氣和矛盾統統訴說與自己的孩子。


留守兒童皮皮的媽媽

說到婆媳矛盾,有一件兒特別好玩的事兒。表姐家的寶寶大概3歲的時候,已經能聽懂大人的談話。有一次親戚聚會,表姐說,她們家的小機靈現在學會“翻舌”(我們當地的方言,意思是傳話)了,只要聽到媽媽說奶奶的壞話,回去鐵定告訴奶奶,鬼兒精鬼兒精的,以後都不敢在她跟前說她奶奶半句壞話了,不然我就死定了……我們當時聽了都哈哈大笑,一來被小孩子的可愛萌翻,一來調侃小朋友的“心機”~

通常,這個年紀的小朋友已經學會了語言的記憶和重複,但是還沒有學會理解和判斷。也就是說ta只學會了語言,但是還沒學會溝通和意會。Ta無法將大人的談話放到特定的語境中去解讀,也分不清大人到底是在調侃、吐槽還是真的抱怨和指責。咿咿呀呀的小嘴兒變成了傳聲筒,一不小心就會惹火上身吶!所以媽媽下次再討論婆媳問題的時候,尤其是說奶奶不好的時候,還是避開自己家小祖宗為好,以免被親兒親閨女坑呀!

如果孩子已經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心智成熟,通情達理,媽媽倒是可以把跟奶奶之間的“趣聞軼事”講給孩子聽聽,一方面讓孩子瞭解大人、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必然會存在的複雜人際關係網,培養孩子的同理心;一方面也是媽媽和孩子之間溝通的一種方式,讓孩子知道媽媽的想法,可能的話,還可以幫媽媽分析事態,出謀劃策,或者當媽媽和奶奶之間的親密紐帶。

如果孩子自身是那種心思比較重的小孩,家長還是不要給孩子添亂了。畢竟婆媳關係是非常複雜又微妙的,有時候你講的再多小朋友也理解不了,不如叫上三五個閨蜜杯酒暢聊,大家都有切身體會,聊起來也更加酣暢。


娘娘說

我跟婆婆沒有任何矛盾,她對我很好,我跟孩子們講的只有奶奶的各種好。我跟老公結婚十多年,婆婆倒是把她跟她婆婆(我老公的奶奶)以及她們倆妯娌之間那些陳穀子爛芝麻的事兒一古腦兒全部倒給我,總結起來簡直是一部血淚史。

因為我們常年不在家,基本是過年的時候才回家住一週或者十幾天,只要是我在家,有機會她就會跟我複述一遍她當年初所受的各種欺侮,還有老太太是如何對待她的三個兒子(就是我老公三兄弟),有時聲淚俱下。

這些年來她講的那些,說實話我都耳熟能詳,到後來實在沒辦法,她一講起來就趕緊藉故走開。我和老公認為,那些事都過去了(婆婆講的那些事老公說他一概不知道,我後來嫁過去的更加不知道),不管當年如何窮如何苦受了多少委屈,現在孩子們都大成家立業了,還耿耿於懷幹什麼?

我們剛結婚的那幾年,奶奶在世,回家會給奶奶一點錢或者買些吃的什麼的,也會給叔叔嬸嬸拜年,婆婆總是很不高興,因為她曾經受過的委屈一直提醒她要遠離這些人!她說她兒子能掙錢了不應該去孝敬傷害過她的人!

其實我們都能夠理解婆婆,聽婆婆所講的那些事,如果是真的發生過,確實是很屈辱,換成我也會鐵了心想與他們老死不相往來,也會不想孩子和他們有任何的交集,但我們畢竟不是當事人。

我們真的不能按她的想法去做,除卻我們是又一輩人,況且我們和叔叔嬸嬸以及堂兄弟妹之間,從來沒有過矛盾、衝突。現在老奶奶已去世,我們我叔叔一家分散在各地,壓根兒就沒多少機會在一起,即便是過年回家,也不一定能見面。一輩一輩把過去的仇怨傳遞下去,對大家又有什麼好處呢?

我們勸婆婆放下,她固執的根本聽不進,或許真的是像俗言說的樹怕傷根人怕傷心,當年奶奶和婆婆的妯娌可能真的傷透了她的心。我們只能儘量勸婆婆想開些,同時儘可能的對她老人家好一些,保她晚年生活無憂,相信她不會再被任何人欺負!

說實話,婆媳之間的矛盾我認為沒有必要告訴孩子,除非孩子自己親眼見證,孩子自會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家有倆寶湊一好



我會告訴我的孩子,但是不是現在。

從女兒生下來我就給她建立一個成長日誌,記錄她的童年趣事和日常生活裡的每一次成長,裡面還有作為一個媽媽,一個媳婦,一個老婆,一個女兒的苦與難。我等著她長大了或者我去世的時候再給她,讓她更深入的瞭解她的媽媽,讓她知道我是多麼的愛她,而我的愛會一直陪著她。



為什麼會說婆媳矛盾呢?就是讓她有個心理準備:婆媳關係很可能是這樣的,媽媽受到的委屈,媽媽流過的眼淚,這都是成長,我希望女兒也能像我一樣勇敢得去面對,媽媽能做到,她也可以!我自問雖然我有缺點但是我還是個好兒媳婦;而我的婆婆雖然也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她也算是個好婆婆。婆媳相處難,但是無論再怎樣,這畢竟是我和婆婆之間的事情,我們都很愛她!

當然我也希望我的婆媳關係,女兒知道就夠了,她可以更開闊的以一個成年人的心態去看待它。女兒無需評判和苛責誰,她只需要知道我們都是愛她的,而她可以因為自己的愛對奶奶好、對媽媽好,這就夠了。



生活本來就是痛苦的,而人與人相處也是矛盾重重,有歡笑有淚水,但一切都會過去,不比拘泥其中,這就是我希望孩子明白的關於婆媳矛盾的真諦。


愛子思考

我有個鄰居,她和婆婆的關係,已經是撕破臉了的,現在,不僅不住一起,對於對方,僅僅維持著表面的和睦,不會有要求,也不會對他們生氣,就像是對鄰居一樣,和善而疏遠。

在她和老人家撕破臉的那麼多次爭吵中,孩子都在一旁看著,孩子都明白。

雖然如此,鄰居她從來不在孩子們的面前說過爺爺奶奶的壞話,只是,會回答孩子對於他們爭吵不休的事實、分歧點和緣由等。也不會阻止孩子們和老人家親近,甚至還教育孩子,要尊敬老人家。

(圖片來自網絡)

那次,我看見她帶著孩子,出門送奶奶離開,還說了一句:路上小心一點。

我當時無聊,就很好奇的問她:不是已經和他們撕破臉了嗎?現在和好了?

鄰居,她就笑了笑,指揮著孩子們進屋去做作業,才向我說出她的想法。

她說,她就把他們當成了老公的親戚,又不住她的,又不吃她的,以後有事讓老公自己去處理就行了,她何必讓自己做那個惡人呢?搞得大家見面不愉快不說,還讓鄰里笑話她麼?

反正,孩子也知道誰對他們是真的好,也明白自己的苦和累。如果教育孩子不要親近老人家,那不是教孩子不孝麼?等自己老了,他們也有樣學樣怎麼辦?

而且,再怎麼說,他們也是孩子的長輩,雖然對自己不好,對孩子還是可以的,自己又何必剝奪孩子享受長輩的愛呢?心中有愛,又肯愛的孩子,長大了,才會愛人、愛自己。又不是說,孩子愛老人家會勝過愛她,她何必去吃這個沒必要的醋呢?


(圖片來自網絡)

聽完鄰居的一番話,我如葫蘆灌頂,頓時茅塞頓開,是呀,只要孩子明白媽媽和老人家的矛盾,只要孩子是愛媽媽的,只要老人家是愛孩子的,真的沒必要故意的去說些什麼煽風點火的話。

讓孩子恨老人家,難道就有什麼好處麼?教孩子不孝順,難道就不怕孩子以後也有樣學樣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