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對人生最有啓示書單TOP50

2018對人生最有啟示書單TOP50

讀書本身就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十分受人關注:讀了很多書,但是都忘掉了,讀書的意義在哪裡?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在龍應臺寫給孩子的家書裡得到回答: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關於這個問題,很多答案裡講故事說讀書怎樣改變了身邊人或自己的命運,但這只是讀書帶來的思想、行為上改變之後,自然而然的附加獎勵。佛曰不可說,還是有些最底層的東西,很難用文字去表達和描繪。讀書兼具消遣,放鬆,學習,思考的功能,是快速瞭解這個世界,瞭解不同價值思想,滿足各種心理慾望的途徑。

曾經看到一個小故事。楊絳先生的父親有一次問楊絳:“阿季,三天不讓你看書,你怎麼樣?”她說:“不好過。”“一星期不讓你看書呢?”她說:“一星期都白活了。”父親笑了,說:“我也這樣。”這大概就是對讀書熱愛的狀態。

很多人都愛追問讀書的意義、讀書的用處,其實真正手邊不離書的人,很少這樣問。因為讀書對於真正愛書的人來講,就如同吃飯睡覺,必須卻也凡常,沒什麼特別需要追問的意義和用處。讀書就讀書,可以體驗樂趣,但不必去強調意義。世間許多事從來都如此,當我們執著追尋它的意義的時候,就已經失去了它所能帶給我們最珍貴的東西。

關於此,馬克思有一句話描述地更為深刻:由於具體的主體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親為,而且知識本身也具有歷史繼承性,作為人類認知成果的間接作用不容忽視,所以主體可以也應該通過讀書或者傳授的方式獲得間接經驗,這是發展人類認知的必要途徑。

讀書是一場精神對話

對我們來說,讀書是通向另一個世界的鑰匙。只有在書裡,我們才能神遊馬孔多雨後的大街,站在火車道的盡頭,聽教堂的鐘聲遠遠傳來;我們才能旁觀一個變成甲殼蟲的人如何生活,如何死去;我們才能穿越時間,看見遙遠年代的鐵塔與生命,他們是幻影鑄成的實體,活在每一個字裡。

當我們讀《天體運行論》,是在和哥白尼進行思想對話;當我們讀《物種起源》,是在和達爾文討論進化論。正如國學大師錢穆所說:我們讀好的文學作品,其實是在仰望一個更高的人生,接觸合乎自己喜好而境界更高的性格。

《西方正典》中說,閱讀經典的真正作用是增進內在自我的成長,深入研讀經典不會使人變好或變壞,也不會使公民變得更有用或更有害。心靈的自我對話本質上不是一種社會現實,經典的全部意義在於使人善用自己的孤獨,這一孤獨的最終形式是一個人和自己死亡的相遇。

讀書,是一件奇妙的事,彷彿跨越了千年萬里,和各種各樣的偉人做朋友,聽他講述驚心動魄的故事或令人醍醐灌頂的啟發。縱然你孑然一身,但有世界上最偉大的靈魂作伴。他們一直在,他們將智慧如同耳語一般告訴你,無孔不入地,滲入生命的每一個縫隙,使你像顆灌漿的麥子一樣充盈飽滿。

2018對人生最有啟示書單TOP50

讀書更考驗思考的能力

佛陀與眾弟子菩提樹下參詳佛法,孔夫子與72賢人眾國傳教,耶穌心懷眾生,點化世人。所謂傳道授業解惑也,這些先賢的光輝思想通過言傳身教,更多的通過書籍流傳於世,點醒眾人,讓直立行走的人,去掉了野蠻的特性,開始審視自己、審視他人、審視這個世界,繼而開始改造、創新。

讀書可以更好的理解和認識這個世界,但如果僅僅是機械式的讀書,不去思考,那就等於是白白的浪費時間。這個道理幾千年前的孔子也說過:學而不思則罔。當然,後半句是,思而不學則殆。楊絳也有類似的話,“你的問題就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所以真正的閱讀,是需要帶著思考去進行的。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在《論閱讀和書籍》中說:“如果一個人幾乎整天大量閱讀,空閒的時候則只稍作不動腦筋的消遣,長此以往就會逐漸失去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就像一個總是騎在馬背上的人最終會失去走路的能力一樣。許多學究就遭遇過這種情形,他們其實是把自己讀蠢了。”當然,其本意並不是反對讀書,而是反對只讀書不思考,不然難免就會越讀越傻了。

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讀書學習完善自我的過程,因為總是會有一些感悟不深、體悟不透的道理,如果我們只讀書而不思考的話,就不能真正深入地感悟體悟到這些道理,也就更不可能創生出自己的新見解、新思想。

你所讀過的書,最後都變成了你自己

三毛說過: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裡。

在《讀書與美麗》中,嚴歌苓也說到:讀書這項精神功課,對人潛移默化的感染,使人從世俗的渴望(金錢、物質、外在的美麗等等)中解脫出來。讀書不僅僅是為了讓人獲得世俗意義上的功成名就,而是為了讓人的精神世界得以充實與豐富起來。

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每天要吃很多東西。其中大部分都離開了我們的身體,而留下的卻成為了我們身體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讀書的道理亦是如此,我們今天讀的每一行字,時間久後,大部分都會在記憶中消逝,而留下來的那些部分,便融入了我們的思想,成為了我們的一部分。

書看多了之後,你會發現,即使你記不住那些道理和內涵,但它也會在你的記憶和行為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你。培根曾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這些書中所傳遞出來的思維,將會對你的一生都產生深刻的影響。

你看過的書,見過的人,經歷過的悲歡離合,最後都變成了你自己。

(文/左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