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对人生最有启示书单TOP50

2018对人生最有启示书单TOP50

读书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十分受人关注:读了很多书,但是都忘掉了,读书的意义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龙应台写给孩子的家书里得到回答: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关于这个问题,很多答案里讲故事说读书怎样改变了身边人或自己的命运,但这只是读书带来的思想、行为上改变之后,自然而然的附加奖励。佛曰不可说,还是有些最底层的东西,很难用文字去表达和描绘。读书兼具消遣,放松,学习,思考的功能,是快速了解这个世界,了解不同价值思想,满足各种心理欲望的途径。

曾经看到一个小故事。杨绛先生的父亲有一次问杨绛:“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她说:“一星期都白活了。”父亲笑了,说:“我也这样。”这大概就是对读书热爱的状态。

很多人都爱追问读书的意义、读书的用处,其实真正手边不离书的人,很少这样问。因为读书对于真正爱书的人来讲,就如同吃饭睡觉,必须却也凡常,没什么特别需要追问的意义和用处。读书就读书,可以体验乐趣,但不必去强调意义。世间许多事从来都如此,当我们执着追寻它的意义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它所能带给我们最珍贵的东西。

关于此,马克思有一句话描述地更为深刻: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为,而且知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继承性,作为人类认知成果的间接作用不容忽视,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者传授的方式获得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知的必要途径。

读书是一场精神对话

对我们来说,读书是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钥匙。只有在书里,我们才能神游马孔多雨后的大街,站在火车道的尽头,听教堂的钟声远远传来;我们才能旁观一个变成甲壳虫的人如何生活,如何死去;我们才能穿越时间,看见遥远年代的铁塔与生命,他们是幻影铸成的实体,活在每一个字里。

当我们读《天体运行论》,是在和哥白尼进行思想对话;当我们读《物种起源》,是在和达尔文讨论进化论。正如国学大师钱穆所说:我们读好的文学作品,其实是在仰望一个更高的人生,接触合乎自己喜好而境界更高的性格。

《西方正典》中说,阅读经典的真正作用是增进内在自我的成长,深入研读经典不会使人变好或变坏,也不会使公民变得更有用或更有害。心灵的自我对话本质上不是一种社会现实,经典的全部意义在于使人善用自己的孤独,这一孤独的最终形式是一个人和自己死亡的相遇。

读书,是一件奇妙的事,仿佛跨越了千年万里,和各种各样的伟人做朋友,听他讲述惊心动魄的故事或令人醍醐灌顶的启发。纵然你孑然一身,但有世界上最伟大的灵魂作伴。他们一直在,他们将智慧如同耳语一般告诉你,无孔不入地,渗入生命的每一个缝隙,使你像颗灌浆的麦子一样充盈饱满。

2018对人生最有启示书单TOP50

读书更考验思考的能力

佛陀与众弟子菩提树下参详佛法,孔夫子与72贤人众国传教,耶稣心怀众生,点化世人。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些先贤的光辉思想通过言传身教,更多的通过书籍流传于世,点醒众人,让直立行走的人,去掉了野蛮的特性,开始审视自己、审视他人、审视这个世界,继而开始改造、创新。

读书可以更好的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但如果仅仅是机械式的读书,不去思考,那就等于是白白的浪费时间。这个道理几千年前的孔子也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当然,后半句是,思而不学则殆。杨绛也有类似的话,“你的问题就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所以真正的阅读,是需要带着思考去进行的。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论阅读和书籍》中说:“如果一个人几乎整天大量阅读,空闲的时候则只稍作不动脑筋的消遣,长此以往就会逐渐失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像一个总是骑在马背上的人最终会失去走路的能力一样。许多学究就遭遇过这种情形,他们其实是把自己读蠢了。”当然,其本意并不是反对读书,而是反对只读书不思考,不然难免就会越读越傻了。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读书学习完善自我的过程,因为总是会有一些感悟不深、体悟不透的道理,如果我们只读书而不思考的话,就不能真正深入地感悟体悟到这些道理,也就更不可能创生出自己的新见解、新思想。

你所读过的书,最后都变成了你自己

三毛说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在《读书与美丽》中,严歌苓也说到:读书这项精神功课,对人潜移默化的感染,使人从世俗的渴望(金钱、物质、外在的美丽等等)中解脱出来。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让人获得世俗意义上的功成名就,而是为了让人的精神世界得以充实与丰富起来。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每天要吃很多东西。其中大部分都离开了我们的身体,而留下的却成为了我们身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读书的道理亦是如此,我们今天读的每一行字,时间久后,大部分都会在记忆中消逝,而留下来的那些部分,便融入了我们的思想,成为了我们的一部分。

书看多了之后,你会发现,即使你记不住那些道理和内涵,但它也会在你的记忆和行为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这些书中所传递出来的思维,将会对你的一生都产生深刻的影响。

你看过的书,见过的人,经历过的悲欢离合,最后都变成了你自己。

(文/左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