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和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

香港簡稱“港”,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地處中國華南地區,珠江口以東,南海沿岸,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接珠江,與澳門特別行政區、珠海市以及中山市隔著珠江口相望。香港是一座高度繁榮的國際大都市,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等3大區域組成,管轄陸地總面積1106.34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末,總人口約740.98萬人,人口密度居全世界第三。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華人智慧與西方社會制度優勢合二為一,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及完善的法制聞名於世,有“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等美譽。

中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和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2-1997年間,香港曾為英國殖民地。二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中央擁有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香港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並可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國政府的基本國策。香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重要的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與紐約、倫敦並稱為“紐倫港”,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城市之一,在世界享有極高聲譽,被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

中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和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

香港地形主要為丘陵,最高點為海拔958米的大帽山。香港的平地較少,約有兩成土地屬於低地,主要集中在新界北部,分別為元朗平原和粉嶺低地,都是由河流自然形成的沖積平原;其次是位於九龍半島及香港島北部,從原來狹窄的平地外擴張的填海土地。雖然習慣一名取自香港島,但香港最大的島嶼卻是面積比香港島大2倍多的大嶼山。香港屬亞熱帶氣候,全年氣溫較高,年平均溫度為22.8℃。夏天炎熱且潮溼,溫度約在27~33℃之間;冬天涼爽而乾燥,但很少會降至5℃以下。5-9月間多雨,有時雨勢頗大。夏秋之間,時有颱風吹襲,7-9月是香港的颱風較多的季節,但由5-11月期間都有可能受不同強度的熱帶氣旋吹襲。在北太平洋西部、東海及南海上,每年平均有30個熱帶氣旋形成,其中半數達到颱風強度,最高風速為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香港平均全年雨量2214.3毫米,雨量最多月份是8月,雨量最少月份是1月。此外,香港市區高樓集中而密佈、人口稠密,所形成的微氣候容易產生熱島效應,導致市區和郊區有明顯的氣溫差別,高層大廈林立的市區讓空氣中的“懸浮粒子”較難吹散。

中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和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

香港人口密度每年上升,根據2011年官方數據指出,香港的人口密度全世界第三。截至2014年年中,香港總人口約7234800人,較2013年同期增加47300人,與2004年年中相比更大增451300人。大部分香港人都住在高樓大廈,近十年興建的住宅樓宇多在30至40層以上,部分更達70層,商業大廈可達約100層。而且,一個四人家庭普遍只能居住或擁有面積在400至1000平方英呎(約37.2至74.3平方米,12.3至30.7坪)的空間。正因如此,香港在高人口密度的同時,仍然保留大量未開發的郊野土地。香港自1950年代起推廣家庭計劃,倡導每個家庭供養兩名孩子,目的是想減少當時頗高的生育率。可是,於2006年,香港的出生率在全世界226個國家及地區中是最低的——每1000人中只有9.6個新生嬰孩。另一方面,香港是享有人均壽命最高的地區,男性的預期壽命為80.5歲,女性則為86.7歲。隨著平均預期壽命的增長,人口將會越趨老化,2011年,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3%,估計於2033年將會增長至27%。

中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和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

香港人口以華人為主,佔香港人口接近95%,大部分原籍廣東的珠江三角洲,主要說粵語和英語,普通話也甚流行。當中有一部分人士以暫居心態遷移到香港,即使於香港成立地區性聯誼會或商會仍然以“旅港”兩字作為標示,香港共有逾55萬人持外國護照。華人以外的種族,以印尼人及菲律賓人人數最多,其次為歐洲人及印度人。在香港定居的菲籍人士與來自印尼及泰國的一樣,大部分是家庭傭工,也有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定居香港的菲籍歌手和樂師,於酒廊或休閒場所演奏。此外,也有不少於英治時期由印度、巴基斯坦及尼泊爾被英國徵召及招聘到香港出任警員及軍人(如踞喀兵)、銀行護衛、建築工人或在公立學校和津貼學校教授英語的南亞人。在香港定居的英國人大都在英治時期來香港工作和定居的大企業和政府部門高層、專業人士和在公立和津貼學校的英語教師。在香港定居的日本人大都是來香港工作和定居的日資大企業中高層。香港自2000年開始出現女多男少現象,當時的男女口比例是每1000名女性比967名男性,有關差距於過去數年一直擴闊。2011年女性較男性多出46萬人,每1000名女性只有876名男性。

中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和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

阿里地區位於中國西南邊陲、西藏自治區西部、青藏高原西南部。東起唐古拉山以西的雜美山,與那曲地區相連;東南與岡底斯山中段的日喀則市仲巴、薩嘎、昂仁縣接壤;北倚崑崙山脈南麓,與新疆喀什、和田地區相鄰;西南連接喜馬拉雅山西段,與克什米爾及印度、尼泊爾毗鄰。南北寬約680公里,東西長700多公里,轄域總面積34.5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之一,擁有獨特的高原自然風貌,全地區總人口125803人。元朝稱納裡,明朝稱俄力思。位於青藏高原北部—羌塘高原核心地帶,地區行政公署駐噶爾縣獅泉河鎮。阿里是喜馬拉雅山脈、岡底斯山脈等山脈相聚的地方,被稱之為“萬山之祖”。同時,這裡也是雅魯藏布江、印度河、恆河的發源地,故又稱為“百川之源”。

中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和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

阿里古為藏族地區早期的“十三小邦”之一,漢族史籍稱為“羊同”。羊同經過逐步發展,在約公元4-5世紀建立了象雄王國,鼎盛時將地域劃分為內中外三部,內象雄大體為今阿里地區所轄範圍。古格王朝在公元13世紀隨西藏一起歸屬元朝(1206-1368),統屬於元朝設立的“烏斯藏納裡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元代稱“納裡速古魯孫”,阿里地區的具體事務則交由薩迦地方政權處理。明朝在管理西藏方面基本沿用元朝的舊制。明朝洪武皇帝在今克什米爾東北和藏西設置俄力思軍民元帥府。明代稱“俄裡思”,到了清代方稱“阿里”。清朝屬國和碩特汗國時期由汗庭任命管理(甘丹頗章政府是其中的下級政府,而且只有部分管理權),後期是拉藏汗任命女婿康濟鼐管理阿里區域,後來,在清中央政府的扶持下,阿里地區逐步歸入西藏噶廈地方政府,後又設立宗(相當於縣)和管理阿里地區的總管——“阿里基巧”。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後,堆裡嘎本駐噶大克(即噶爾雅沙)。轄布達巴、日土、噶大克。

中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和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

阿里地區地貌有高山、溝谷、土林、冰蝕、衝擊扇、冰磧和火山等類型,歷史上曾經把這種特徵概括為冰雪圍繞的“普蘭”、岩石圍繞的“古格”、湖泊圍繞的“瑪宇”,總稱為“阿里三圍”。主要山脈有喜馬拉雅山脈、岡底斯山脈、喀喇崑崙山脈。南部和西南部為深切的溝、谷及零星的衝擊扇地帶;東部及西北部地勢相對平緩,形成寬谷和一望無際的草原戈壁。總的地勢特徵是從南到北高原面次第抬升,而各大山脈主脊線逐漸降低,最高點為普蘭縣境內的納木那尼峰,海拔高程7694米,最低點在札達縣什布奇附近的朗欽藏布河谷,海拔高程2800米,最大相對高差4894米。 阿里全年降水量相當少,且季節性強。每年10月至第二年4月,降水量僅佔全年的10%~20%,而5月到9月間,雨量十分集中,一般佔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阿里地區由於海拔高,氣候寒冷乾燥,全年降雨量相當的少,日夜溫差大。阿里的冬季漫長而又嚴寒。

中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和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

阿里地區湖泊星羅棋佈,水流資源蘊藏量達2萬千瓦,全地區有大小河流80多條,湖泊60多個;境內總流程9500公里,流域面積近6萬平方公里。源於岡底斯和喜馬拉雅山的四條大河獅泉河、象泉河、馬泉河、孔雀河分別向西北、西南和東南方向流入印度、尼泊爾,成為印度河、薩特累季河、布拉馬普特拉河、恆河支流哥格拉河的上游,最終匯入印度洋和阿拉伯海。阿里因此被稱為“千山之巔、萬川之源”。水資源總量達167.57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75.93萬千瓦。

中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和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

阿里地區蘊藏著豐富的地熱能,有獅泉河──雅魯藏布江地熱帶,崑崙山──可可西里地熱帶,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熱帶。阿里高原野生動物有野牛、野驢、黃羊、長角羊和野耗牛。西部的湖邊有水鷹、白水鴨、天鵝、水鴿、黑頸鶴等各種野禽。阿里地區文化藝術是古象雄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產生了許多以傳說形式詮釋大自然的神話。象雄文化被稱為西藏的根基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跡貫穿於西藏的方方面面。從生產到生活,從民俗到信仰,處處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轉山等宗教活動儀式,都源自象雄文化。今天藏族人的習俗和生活方式,有許多也是象雄時代留傳下來的,比如轉神山、拜神湖、插風馬旗、插五彩經幡、刻石頭經文、放置瑪尼堆、打卦、算命,都有本教遺俗的影子。藏文起源於象雄文,當年松贊干布派他的大臣吞米桑布扎創造藏文,最多隻能叫象雄文字的改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