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濰坊|乾隆帝的重臣嘉慶帝的老師竇光鼐

明清時期是中國世家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世家文化的載體是接代傳承的世家大族。在我們濰坊的諸城有一個世家大族竇氏家族,他以科舉入仕成為世家大族發展的主要途徑,而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位竇氏族人成為最為重要的節點,他就是竇光鼐。他立朝50餘年以其卓然不群的個性和為人稱道的事蹟,成為一代朝臣的典範。

走進諸城市四達公司的辦公樓,一座私人博物館首先迎接著四方的來客。館內藏品種類繁多,從佛像、古籍、字畫、陶瓷到銅石印章等應有盡有,藏品總量達到100餘萬件。穿行在各色藏品中,一件件不曾見過的古代物件,叫人應接不暇。

竇寶榮出生於諸城市石橋子鎮,為竇光鼐第六代子孫。在家族文化的薰陶下竇寶榮自幼對收藏著迷,對古人留下來的東西格外珍惜,特別是遇到竇光鼐的真品,他更會想方設法將其收藏。憑藉著一點點的積累和收藏,才使得很多古物流傳至今。

“兩浙山川常毓秀,諸生越旦汝司文。從來士習民成俗,勖彼行知尊所聞。見外發中務清正,涵今茹古去織棼。曰公似矣曰明要,籤後紓予一念殷。”這首詩詞為清乾隆帝所寫,賜給廉臣竇光鼐的一首詩,用以表彰其清正廉潔及不畏權臣的風範。 竇光鼐字元調,號東皋,清康熙五十九年出生於一個清貧的書香世家,祖籍諸城,後遷居今安丘市景芝鎮高家莊村。

竇誠於明嘉靖二十三年考中貢生,是竇氏家族第一個考取功名的人,任開平衛 教授後就在讀書仕進方面積極進取,並以此為指導在科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後明清更迭由於長期戰亂,竇氏家業逐漸敗落。至第十二世竇光鼐的父親竇詵時家境仍舊沒有脫貧,以致竇詵“家貧無書,借書讀,手錄至數百卷”。

傳承家族文化是維繫一個家族興旺的重要舉措,世家大族非常重視對後代的文化教育,竇氏家族儘管家境拮据,但也從沒有放鬆對子女的文化教育。與周圍的其他家族相比,竇氏的家庭教育具有自己的特點,主要是幼小啟蒙,家校結合,要求嚴格和父母關心。

乾隆七年即1742年竇光鼐參加會試中進士,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年僅二十二歲的竇光鼐從此步入官場,開始了他50餘年的仕途之路。

竇光鼐任順天府尹時遇城郊蝗災嚴重,他親自督捕,旗莊滿貴族村抗令不遵,他憤然斥之,從而獲罪降職。他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時,修改不當律例100多條,常常廢寢忘食。乾隆二十一年,竇光鼐調任浙江學政。

這裡是濰坊|乾隆帝的重臣嘉慶帝的老師竇光鼐

竇光鼐曾三次任職浙江學政,第一次歷時三年零四個月任滿後回京。乾隆四十七年五月以宗人府府丞再次任浙江學政,時年63歲。乾隆五十一年,竇光鼐被擢升為吏部右侍郎,因對浙江熟悉令其督查浙江州縣倉庫虧空一事 。

竇光鼐為了查明真相親自到平陽查訪,當地百姓錢財被平陽知縣黃梅搜刮殆盡,本已苦不堪言,今見吏部侍郎親自查訪,紛紛前去申訴冤苦,揭發黃梅貪贓枉法的事實,沒多久竇光鼐就查出黃梅貪汙款二十餘萬兩。他將人們交來的勒索票據、攤派稅票以及奏疏罪狀等一併交遞朝廷,乾隆皇帝面對累累罪狀和確鑿證據,才認識到平陽知縣黃梅確實罪惡深重,而自己錯怪了竇光鼐。最終竇光鼐終於倖免於禍,黃梅也得到應有的懲處。

這裡是濰坊|乾隆帝的重臣嘉慶帝的老師竇光鼐

竇光鼐在京為官時與同為諸城籍的劉統勳劉墉父子關係密切,《四庫全書》是人類文化史上的大型叢書,任事大臣共有三百六十二人,其中諸城人氏四人,即劉統勳、劉墉父子和竇光鼐、竇汝翼父子,其中劉統勳為正總裁,劉墉為副總裁,竇光鼐為總閱官,竇汝翼為繕書處總校官。

竇光鼐和劉墉既是同鄉,又是同朝重臣,而且又有聯姻親戚關係。竇光鼐雖然小劉墉一歲,但是他中進士要比劉墉早九年。二人都以清正廉潔,秉公執法而聞名。但是在處事方式上竇光鼐剛正而外露,敢於堅持己見,不顧及是否會得罪別人甚至皇上;而劉墉則是外柔內剛,處事避其鋒芒,以智取勝。兩人之間的差異與他們的家庭有著很大的關係,因為竇光鼐中進士的時候,父親為一介布衣。劉墉中進士的時候,父親劉統勳已經是朝廷大員。也正是竇光鼐的這個特點,他的仕途坎坷,屢遭兇險。

竇光鼐知識淵博,史書上稱他“學行深純,尤長於制藝,屢掌文衡”。他治學的特點是“於書無不窺,而不肯沾沾於章句訓詁”。他的教育宗旨是“學貴有用”,常教育門人讀書不要侷限於“四書”“五經”,提倡“書無不窺”。

乾隆朝後期竇光鼐與紀曉嵐、朱圭、翁方綱主持文壇三十年,為清代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他在充任上書房總師傅期間,主持編修了皇帝六十年大典,受到皇帝褒獎。

竇光鼐的書法宗元代趙孟頫,然而又不主一家,晉代的風韻、唐代的法度、宋代的意態,都能在他的書法作品中得到反映。竇光鼐的金字寫得很漂亮。據《小硯山人文集》記載,竇光鼐從浙江學政召還北京授左都御史。一天富陽董公手持竇光鼐所書金字扇在和珅面前炫耀,和珅非常羨慕便從案上取下一把扇子,央求董公代乞竇公書。董公無十分把握,又不好抹和珅的面子,便找到竇光鼐的門人禮部侍郎秦瀛持扇拜訪竇光鼐,竇光鼐書完之後又將扇子交還了和珅。和珅是竇光鼐的政敵,而幾經周折求他寫扇子,可見竇光鼐的金字是非常出名的。

竇光鼐還是清代中期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三次任鄉試主考官,一次任會試總裁,多次任殿試讀卷官。他取士不看門第,不避嫌疑,只要是真才實學的人就大膽錄用。他一生 “門生遍天下”,“朝中位至公卿者甚眾”,而門無私人。

這裡是濰坊|乾隆帝的重臣嘉慶帝的老師竇光鼐

乾隆六十年即1795年,竇光鼐以左都御史充任會試正總裁。會試完畢,第一名王以鋙和第二名王以銜都是浙江人,且是同胞兄弟。結果宣佈以後各省的舉子群議蜂起,紛紛不平。

在經歷了會試風波後,竇光鼐被蒙冤革職,最終以四品銜致休。此時的竇光鼐已是年老多病,根本經不起這嚴重的打擊,最終在寓所貧病交加,一病不起。當年九月二十二日病逝,葬於家鄉高家莊,終年75歲。竇光鼐一生為官剛正不阿,嫉惡如仇,大公無私,乾隆對此是非常欣賞的;但同時認為他不識大體,堅持己見,與其他大臣不和導致門戶之爭。也正是竇光鼐這樣的特點,他的仕途生涯跌宕起伏,但最終留清名於後世,成為一代名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