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水井房七旬養護工,時刻與「死亡之海」相伴


塔克拉瑪干沙漠位於新疆塔里木盆地中心,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十大沙漠,同時亦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整個沙漠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約400公里。平均年降水不超過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而平均蒸發量卻高達2500~3400毫米。夏季沙漠中酷熱難熬,地表溫度達到65°,人們稱這裡是“死亡之海”。

為縮短烏魯木齊至和田的距離,開發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豐富的石油資源,1993年3月施工,投資5.94億元,建設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1995年9月30日全線貫通。圖為塔中沙漠公路征戰“死亡”之海標誌性建築,也是穿越這條沙漠公路人們唯一的吃飯、加油、住宿休整的地方。

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縱貫大沙漠“死亡之海”。公路北起輪臺縣東9公里,經輪南油田、塔里木河、肖塘、塔中4井,南至新疆民豐縣東18公里,全長565.66公里。

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防沙工程採用“蘆葦柵欄”加“蘆葦方格”等固沙技術,同時又種植各類耐鹽性較強的檉柳、梭梭、沙拐棗等防風固沙灌木2000萬株,形成一條長436公里、寬約72-78米、橫貫被稱為“死亡之海”的沙漠綠化帶。

為了養護沙漠中的綠化帶,每4公里建有一個水井房,每三個井房安排一組養護值守工人。他們在那裡抽水灌溉、養護綠化帶,看管、維護設備,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時刻和這片號稱死亡之海的沙漠相伴。

30號井房的李大爺,今年72歲。2011年,他和老伴一起從4000公里外的河南開封來到了“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沙漠,一干8年過去了,他們養護的是民豐到輪臺沙漠公路的29號、30號、31號水井房共12公里路段。圖中李大爺正在巡查抽水設備。

他們每年要在這裡工作8個多月,到冬季由於冰凍,兩位老人便回家休整,工作時,他們兩個人每月工資4000元。李大爺說,最難熬的夏天,沙漠中是烈日炙烤,燻得人受不了。圖為李大爺巡查維修用的工具袋。

老夫妻非常負責地堅守著發電機房、水井房,守護著這裡每一棵樹木、植被。李大爺說“守護這裡的都是60多歲的老人夫妻,年輕人不習慣,在這裡呆不住,主要是太寂寞了,我們倆也喜歡遇見外界的人能夠說說話”。圖中是李大爺與穿越沙漠的攝影人交流。

夫妻倆吃住都在這個小房子裡。李大爺說“這裡是大沙漠,水井房都是老夫妻,單身太寂寞,很難在這荒漠中熬下去。這裡也很安全,公安給水井房安有攝像頭和警報器,最害怕擔心的是生病,有個頭痛腦熱的很不方便”。


因為身處沙漠腹地,這裡沒有任何蔬菜、食品,地下抽出來的水也是鹹水,無法食用,他們的飲食和用水都要從輪臺送過來,每星期公司送一次。這天,李大爺夫婦正在包餃子。

李大爺說,夫妻倆每年冬天回河南老家開封,次年3月份再回來工作,老家離這裡8000多里,回去還要給親戚帶些禮物,來回要花掉近一個月的工資。

遇到了就是朋友,更何況是我們是來自河南的近老鄉,臨別時,夫妻倆戀戀不捨。沙漠公路的奇蹟,只因為他們的堅守、付出,這條死亡之海沙漠公路才如此暢通,防風固沙灌木才有如此的生機盎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