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通過「搭班子」來突破企業發展瓶頸?

企業家在企業發展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但也很容易形成獨行俠式的“能人”管理,併成為企業發展的核心瓶頸,而“搭班子”則是突破瓶頸的關鍵動作,也是奠定企業未來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基礎。

問題一:為什麼必須要搭班子,把中層當做班子不行嗎?

柳傳志提出3條理由,企業發展必須從老闆個人威信轉為領導層的整體威信、從個人決策轉為集體決策群策群力、從老闆說了算到制約一把手,實質是推動決策層從個人化管理到組織化管理。德魯克認為,高層管理任務最少要求四種不同的人,即“思考型的人”、“行動型的人”、“善於與人相處的人”、“代表型的人”。但是,這四種氣質幾乎絕不可能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作為企業的老闆,其重要責任之一就是同時將這四種類型的人網至麾下。

中層不是班子的原因就在於,他們多是行動性的人,而不是上述四種互補的人。必須從中層中選拔潛在的班子成員,有意識的進行培養。同時,班子成員在責權利方面與老闆共擔共享,其成員與中層的自我定位與自我認知是不同的,也帶來自我加壓、自我驅動的程度完全不同。

搭班子的過程就是體現老闆的技能、胸懷及視野的過程,同時也是老闆將自己的“知”進行“傳”與“導”的過程,是企業做大的基礎,所以,看一個企業的班子情況(量、質)就基本可以看到這個企業的未來。

問題二:怎樣判斷一個企業有沒有班子?

單純從組織架構圖上難以真正判斷企業是否有經營班子,而要從“搭班子”的初衷出發,從其成員構成、職責分工、議事規則等三維度實際運作情況來判斷。

1. 經營班子是一個互補團隊,主要成員有不同的分工和角色,分工明確、職責清晰,且成員之間的能力水平差距不會特別大。

2. 經營班子是一套決策規則,作為核心決策層,關鍵是有決策權和決策能力,一般應有集體決策機制或者會議機制。

3.經營班子是一個戰略基礎,是戰略限制條件,有無班子及班子能力決定了企業的戰略選擇,很多企業明明有更好的戰略選擇,但受限於班子的條件,難以施展,只能退而求其次。

問題三:搭班子到底應該怎麼搭?

很多企業家苦於下屬能力不足而又無法引入外部“空降兵”,導致現實中的“搭班子”陷入死局。其實真正難題不在於有沒有人選,而是老闆有沒有真正重視和投入。

1. 經濟適用原則:不求最好、只求好用,從眼前需求出發,在工作中發展、提升能力。

2. 結構效率原則:追求團隊整體的結構效率,發揮成員的專業能力。

3. 儲備培養原則:有意識進行內外部儲備、培養,根據經驗,企業高管從來源看,一般60%以上為內部培養,外部引進在30%以內。

4. 動態調整原則:定期優化調整、保持班子活力,核心是要保持經營班子的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建立開放、創新的氛圍。

——和君諮詢師 李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