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丨永州上半年降雨偏少 兩縣區出現輕度階段性旱情

关注丨永州上半年降雨偏少 两县区出现轻度阶段性旱情

一、基本情況

今年1至6月份,我市降雨總量為725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20%,出現了階段性的冬春氣象乾旱。全市水利工程總蓄水量16.18億方,較前三年同期均值17.55億方偏少7.8%。中、小型水庫(含骨幹山塘)蓄水較前三年同期均值分別偏少23.2%和24.4%。目前寧遠縣、回龍圩管理區出現輕度階段性旱情。

針對今年以來高溫少雨、旱象抬頭的形勢,全市上下密切關注天氣,積極應對,主動做好防旱抗旱的前期工作:一是提早進行部署安排。為抓好今年的防旱抗旱工作,市委、市政府、市防指科學預判、超前謀劃,分別在4月份的全市防汛抗旱工作會議和5月份的全市水利工程防洪調度會議上作了安排部署,要求各縣區要立足於“早安排、早部署、早準備”,不斷完善抗旱預案,在確保水庫安全的情況下,做好蓄水、保水工作。二是認真開展專題調研。在全市範圍開展防旱抗旱調研,摸清底子,找準癥結,制定切實可行的抗旱對策,實施精準抗旱。5月23日至6月14日,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市防指政委唐湘林,帶隊對全市14個縣區、管理區的汛情和旱情進行了專題調研,要求各級各部門堅持“兩手抓”,一手抓防汛,一手抓抗旱,既要確保防汛安全,又要做好抗旱保增收準備。如果遭遇乾旱,要優先確保飲水安全,儘量避免出現大面積乾旱,想方設法讓農民增產、增收。三是努力提升服務能力。充分發揮抗旱服務隊的作用,強化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服務和保障質量。今年5月份,市委常委會會議專題研究了市級防汛抗旱物資儲備倉庫建設,先期撥款200萬元用於防汛抗旱物資儲備。13個縣區共投入資金134萬元,用於防汛抗旱服務隊設備、隊伍的維護保養或培訓演練,檢修、保養挖掘機、打井機、移動泵站等設備423臺次,開展專業隊伍演練24次,培訓各類專業骨幹300餘人。

二、抗旱能力分析

全市有中小型灌區2882個,其中中型灌區59個,小型灌區2823個,保灌能力為302.9萬畝。各類供水工程2281個,其中千噸萬人水廠64處,聯村和單村供水工程2217處,可保障農村409.55萬人安全飲水問題。建有抗旱服務隊13支(中央資金配套建設10支),配備挖掘機10輛、水車15輛、清淤機27臺、汽油發電機17臺、柴油發電機16臺、打井機23套、潛水泵176臺、移動泵站7套、自吸式機泵68臺、排汙泵35臺、淨水機15臺、橡膠水罐27個,目前狀況良好,能夠隨時投入使用。2014年至2016年,中央資金補助建設的抗旱應急水源引調提水工程項目,現已移交相關單位,並制定了應急調度預案。

目前全市防旱抗旱工作主要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供需矛盾突出。由於上半年降雨偏少,全市水利工程蓄水明顯不足,據統計,截止6月28日,全市總蓄水量為16.18億方,較前三年同期均值17.55億方偏少7.8%。除去大型水庫,其他水利工程蓄水量9.7億方,較前三年同期均值12.75億方偏少23.9%。其中中型水庫蓄水4.4億方,較前三年同期均值5.73億方偏少23.2%;小型水庫及山塘蓄水蓄水5.31億方,較前三年同期均值7.02億方偏少24.4%。大型水庫蓄水6.48億方,較前三年同期均值4.8億方偏多34.8%,較去年同期7.47億方偏少13.3%。其中雙牌水庫蓄水2.71億方,較前三年同期均值3.16億方偏少14.2%;涔天河水庫蓄水3.77億方,較去年同期3.84億方偏少1.9%。截止7月2日8時,涔天河水庫低於汛限20.03米、曬北灘水庫低於汛限水位21.68米,全市26座中型水庫,距汛限水位10米以上有9座,5米以上有8座,3米以上有5座。擔負縣城供水任務的高巖、金陵、水市3座重點中型水庫水位距汛限水位還差3米以上。數據反映,儘管我市有各類水庫較多,但是目前蓄水不足,保灌能力較弱,如果沒有新的降雨補充蓄水,不能滿足下階段抗旱的需要。二是抗旱信息化水平低。目前,我市防旱抗旱還處於相對“被動”狀態,旱情預測主要依賴於氣象預報和水庫蓄水情況,以人工直觀判斷為主,精度差,預見期短。抗旱調度基本處於“末制導”模式,反應週期短,旱情臨近或發生時才能實施調度,調度效率相對較低。抗旱手段主要以送水、打井、開渠為主,對地下新水源的探測、開發,仍然是“憑經驗、靠感覺”,成本高,效率低。在乾旱較重時,難以滿足生活及生產的需要。三是防旱抗旱意識淡薄。總體上我市雨水充沛,水資源相對豐富,自然災害多以洪澇災害為主。過去的5年之中僅2013年發生了局部旱災,基層幹部群眾對乾旱災的認識要低於對洪澇災害的認識,節水保水意識普遍不強,防旱抗旱的自覺性不夠。

三、下一步打算

一是優化水源管理。充分做好抗大旱、抗長旱的準備,按照“先生活後生產,先灌溉後發電,先抗旱後養殖”的原則,加強水源管理,優化水庫調度;搶抓下段可能出現的降雨契機,做好蓄水保水;加強水庫、山塘以及閘門、涵臥管和渠道等附屬設施管護,防止水資源流失。規範用

永州市防汛抗旱指揮部 李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