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旱情顯現部分地區喊「渴」

今年以來,我省降雨總體較多年同期均值偏少30%,致使我省江河水位普遍偏低、水庫蓄水不足,部分地區出現不同程度的旱情。為保障城鄉人民生活、生產和農田灌溉等用水需要,昨日,省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簡稱“省防總”)下發了《關於做好防旱抗旱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門做好防旱抗旱工作,要優先確保城鎮供水、學校供水等用水。抗旱期間,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隊伍要及時抓住有利時機,適時開展人工增雨作業。

旱情:

18個水文站水位達歷史新低

部分地區已經出現旱情

今年以來,我省降雨總體較多年同期均值偏少30%,其中,撫州、贛州、萍鄉、新餘等市偏少四成左右。贛江、撫河共有16條幹支流18個水文(水位)站出現歷史新低水位,其中,汛期有11條幹支流11個水文(水位)站出現歷史新低水位。

當前我省江河水位普遍偏低、水庫蓄水不足,部分地區已經出現不同程度的旱情。7月2日8時,鄱陽湖星子水文站水位13.7米,比多年同期均值偏低3.6米,列歷年同日倒數第二位(1963年,13米最低)。截至6月底,全省水庫蓄水總量154.3億立方米,為常年同期蓄水總量(182.2億立方米)的84.7%。

省防總分別於6月16日、22日宣佈贛南及贛中南部,贛北及贛中北部提前進入後汛期管理,要求各地各部門堅持防汛抗旱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既要做好以防禦山洪地質災害為主的強降雨防範工作,又要加強水庫巡查,積極穩妥做好水庫蓄水工作,做好防旱抗旱準備。

預計未來一段時間我省將維持晴熱高溫、降雨偏少天氣,同時又處在城市供水和農村“雙搶”用水高峰時期,供需水矛盾將日益突出。

部署:

根據乾旱情況

實時啟動抗旱應急響應

省防總要求,各地要綜合氣象、水情、工情、農情信息,結合社會生活生產需要,充分認清防旱抗旱形勢。要密切監視天氣形勢和水情變化,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旱情監測預測,加強抗旱趨勢研判,為防旱抗旱決策指揮提供科學依據。各地要在確保水庫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抓住降雨有利時機,科學利用雨洪資源,調度好各類水利工程,積極穩妥增加水庫蓄水,做好防旱抗旱準備。

各地要根據地方實際,及時組織編制或修訂《抗旱總體預案》、《城市供水應急預案》等各類抗旱預案及《灌溉用水計劃》等,編制的方案、預案中應明確應急調水、限制取水、強制節水、緊急送水等具體措施,確保方案、預案的針對性、實用性和操作性。同時,要根據乾旱災害發生情況實時啟動抗旱應急響應,提高抗旱工作的主動性,努力減輕旱災影響和損失,保障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優先確保

城鎮、學校等供水

省防總要求,各地要根據蓄水狀況和用水需求,制訂合理的水庫(水電站)調度運用計劃、應急預案和應對措施,區分輕重緩急,按照“先生活、後生產,先節水、後調水,先地表、後地下”的原則,優先確保城鎮供水、農村人畜飲水、學校供水、重點企業和重點產業生產等用水,發揮水利工程蓄水和供水的最大效益。各部門必須嚴格執行防汛抗旱指揮部門下達的調度命令,做到令行禁止,確保政令暢通。對拒不執行調度命令,造成影響和損失的,要依法依規嚴肅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各地要統籌各方面抗旱力量,加強節約用水管理,充分利用好現有水源,做好水源調配工作,制訂切實可行的抗旱用水計劃,對於具有發電、灌溉、供水的水庫(水電站),要強化管理,必要情況下,採取限制發電或停止發電等措施,確保生活供水、灌溉用水。同時,要明確管理責任,加強用水管理,堅決防範用水糾紛發生,嚴格落實輪灌、補水,實行“一把鋤頭”放水等節水、管水措施,減少跑、冒、滴、漏等浪費水資源的現象,確保幹、支、鬥、農、毛渠暢通,努力擴大澆灌面積。

抗旱期間

適時開展人工增雨作業

省防總要求,各級防汛抗旱指揮部門要督促水行政主管部門和水工程管理單位,加強水工程的維修和養護,及時修復水毀灌溉設施,抓緊開展渠道清淤、疏浚和清障,保障各類工程正常運行;對於已建設完成的抗旱應急水源工程,要及時組織驗收,及時移交,強化管理,確保抗旱效益充分發揮。

各地要加強對各級抗旱服務組織(縣級抗旱服務隊、人影作業隊伍)的管理,在政策上給予扶持,資金上給予保障,業務上給予指導。各級抗旱服務組織要進一步加強自身能力建設,強化人員專業技能、機電設備使用等方面的培訓和演練,加強抗旱設備和物資的維修養護和補充更新,並統一登記造冊管理。抗旱期間,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隊伍要及時抓住有利時機,適時開展人工增雨作業。

各地要加強旱情和抗旱工作情況的收集和報送工作,嚴格按照《關於印發〈水旱災害統計報表制度〉的通知》等要求,及時上報旱情、災情、水庫蓄水及抗災救災信息。要進一步增強全民抗旱節水意識和參與意識,特別是在城鄉供水水源不足,採取定時限量供水時,要提前預告,提醒居民做好應對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