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蟲人文攝影:包頭保存完好秦長城 穿越兩千年傾聽孟姜女的故事


固陽秦長城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陰山山區,固陽縣北部的大廟、銀號、西斗鋪一帶,全長約120公里,石塊壘築,每隔數里設烽火臺。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為阻止北方匈奴南下,派大將軍蒙恬率軍30萬,修建長城。



在秦長城遺址以北,有一處修建於上世紀60年代的防空備戰設施,今日改造為“秦長城歷史文化主題館”。

走進防空洞內,雖已是炎熱夏季,但洞內涼爽無比。洞內的景觀和展覽分為“秦長城文化”和“防空備戰”兩個部分。其中前者展覽主要是圖片展和相關文字解說。圖為洞內一尊秦始皇雕像。

“防空備戰”方面展覽結合洞內原有備戰部隊遺留的機構設施,加上蠟像的靜態演繹,形象地還原了當年某部隊在此駐紮備戰的場景。

從防空洞至秦長城遺址,中間還需一段曲折的山路。平日裡,景區因為荒涼,鮮有遊客參觀。此次,筆者也是隨學校組織前往旅行。

固陽縣境內的秦長城,長達120公里,橫穿固陽三個鄉鎮。它多半修築在山巒的陰面半坡上,依山就險、因坡取勢,就地取材。

保存較為完好的秦長城是固陽縣九分子鄉那一段,長約12公里。

城牆外側有5米高,內側有2米高;頂寬2.8米,底寬3.1米,牆體多以黑褐色厚石片交錯疊壓壘砌而成。

當年築長城的民工和駐兵是把附近的山石一塊塊切割下來,磨平後幹砌在城上,每塊石片重的約有五、六十斤,輕的約有十餘斤,這樣幹砌起來的長城,歷千年而不塌。

筆者在秦長城上留影紀念。

在城牆內側,每隔1000米設一座烽火臺。固陽段內共有烽火臺4座,也都以石塊幹砌而成,成為著名的烽隧遺址。烽火臺多設在視野寬廣的山巔,與長城垂直距離。

據當地導遊介紹,在圖中紅石板溝段有一處豁口,相傳就是當年孟姜女千里尋夫不見、哭倒長城的地點,成為秦長城的一大歷史遺蹟。此傳說是否可信,尚有待於專家學者的研究考證。

據瞭解,為防禦外敵入侵,埡口兩邊以山為牆,人馬就很難攀上。由於此段長城所處位置相當隱秘,所以保存最為完好。加之當地人跡稀少,很少有農牧民到這裡放牧耕耘,更無人將城磚拆去賣錢。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這裡風沙極大,原有的秦長城有兩人多高,現被風雨消蝕,有的地方高度只剩下一米不到。





秦長城以南風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