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育兒技巧都在這裡了!

做了13年的心理諮詢,專注於育兒和親子也十多年了,隨著女兒的出生,我更加清楚的認識到父母是最需要培訓然後才能上崗的一個職業,只是父母這個職業也最缺少培訓。

很多父母有了培訓的意識,他們想要學習,可是苦無方法,有了方法卻又無法落地,在這麼多年智慧父母的培訓中,讓我感慨最深的是這樣的父母:聽到理念或者方法會感覺“好,不錯,”但是卻從來不行動。

我曾經對一位哭訴著自己兒子有問題的媽媽說:“建立家庭的規則和親子之間的邊界,就可以改善孩子的問題。”然後一二三四的告訴這位媽媽,怎麼一步一步做到,可是一個月之後當我再次見到這位媽媽的時候問:“你們的規則執行的怎麼樣呢?”回答給我的卻是,“我不能執行啊,這孩子太鬧騰,不如隨他去吧!”那就隨他去吧!

我曾經對一位和自己女兒勢同水火的媽媽說:”先傾聽孩子,理解孩子的感受,和孩子建立連接,然後你才可以表述自己的觀點,當孩子沒有被理解的感覺時候,他是聽不進去父母的道理的。“可是那位媽媽說:“那種說話的方式舌頭都打結,說不出來!”

好吧!我承認改變自己挺難的,尤其是在育兒的路上我們會時不時的回到自己習慣的老路上來。

所以在智慧父母培訓的時候,我最注意的就是跟進,每講解一個技巧和觀念都要求參與的家長寫作業,可惜交作業的寥寥無幾,大家都成了聽的時候感覺很好,但是實際上沒做,或者做的不到位,錯誤百出這樣的狀況。而那些交了作業的同學,則在記錄自己使用技巧的時候,有了新感悟,當他們在分享自己這些情況的時候,那些不寫作業的也會得到一些啟發。

那個時候我就特別想是不是有一本書是專門寫別人怎麼使用技巧的,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看到別人的育兒點滴來對照自己使用技巧時候的行為,來讓自己提升了。

最好的育兒技巧都在這裡了!

終於,茫茫書海我找到了這本《行之有效的正面管教工具》,這就是一本記錄了幾十位媽媽如何運用正面管教中的12個典型方法的育兒日記,詳實的案例猶如視頻短片,讓我們可以通過看到別人如何育兒來改善自己的育兒方法。

《行之有效的正面管教工具》是由國內訪問量最高育兒博客“混血小美”博主甄穎主編的一本案例集。

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工具式編排和案例分享,大幅降低了家長接受正面管教的門檻,讓人們通過別人的案例來給自己樹立了標杆和榜樣。

正面管教創始人簡.尼爾森親還自作序推薦。

1、先聯結後改變

書中第一個方法就是擁抱,在孩子做錯事情,情緒低落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並不是教育他,而是擁抱他,通過擁抱跟孩子建立聯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之後,才是問題的解決。

這跟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育兒方式大相徑庭。平時我們看到孩子有了負面行為,比如吃飯的時候把飯撒了,不做作業還撕掉了自己的作業本,一般父母都會大吼一聲,然後不是一通語言攻擊,就是開始動手了。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噤若寒蟬,哭哭啼蒂,大人義憤填膺,情緒激動。可是問題就此解決了嗎?

幾天後,重複的場景再次出現!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因為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缺少了對孩子的理解,尊重,更沒有跟孩子建立連接,就直接過度到問題解決上了,而那個時候孩子還在情緒之中,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應付父母,先做一個木偶,所以幾天後同樣的問題還會出現。

什麼是不良行為?

《正面管教》裡說:所謂不良行為無非是缺乏知識和意識的行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為或因失望產生的行為等等。而在大多數時候小孩子作出的只是‘與年齡相稱’的行為,不是不良行為。在這些所謂的不良行為當中,有一種行為是孩子為了尋求過度關注,從而獲得歸屬感,但孩子並不會意識到這是一個錯誤的行為”

我們的孩子會為了獲得關注,而做一些他這個年齡階段能做到的,但是我們認為錯誤的事情。比如在外面打電話的時候他故意大喊大叫,這說明他需要我們的關注,而並非他就喜歡這個行為,可是他知道這個行為可以讓父母很快關注到他。

所以面對孩子的負面行為,我們首要做的事情說擁抱他,傾聽他,理解他,先和她建立連接。孩子感覺好了,才能有更好的行為。

最好的育兒技巧都在這裡了!

2、做真實父母,方能給孩子情緒安全的環境。

要想工具產生預期的效果,父母除了去理解孩子之外,還需要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試想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我們最容易幹嘛呢?

生氣啊!

我們生氣,孩子也在生氣,兩個人都有情緒,這個時候大人不講理,孩子也聽不進去道理。

此時我們最需要做的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緒,讓自己冷靜下來,我建議“一吸二離三涼水”。

先深呼吸,如果深呼吸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然後就在腦海裡迅速尋找孩子的閃光點,這樣我們可以更加平靜的看待眼前的小人。

如果這個小人兒讓你實在是受不了了,這個時候請離開,但是要告訴孩子你現在有情緒了,你需要處理一下,要保證自己會回來的,否則孩子會產生被拋棄的不安全感。

當離開都不能讓你的情緒平靜,你則需要涼水來讓自己清醒一下了。你時刻需要記住你是成人,你擁有比孩子更好的情緒控制能力,你都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孩子又如何能學會控制情緒呢?

只有成人在冷靜,情緒平和的時候,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試著把孩子的想法說出來,當我們能說出孩子的情緒那一霎那,不僅孩子得到了理解,負面情緒得到了釋放,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感情溝通也能立刻建立起來。我們才能使用出工具,並且讓工具發揮效果。

當這並不是說父母不可以有情緒,父母當然是可以有情緒的,而且我們可以告訴孩子我們有情緒了,我們不開心了,憤怒了,生氣了。

當父母真實的表達而合理的表達自己情緒的時候,孩子會因為我們的榜樣作用,而成為安撫我們的那個人,他們能理解父母不開心了,而且他們會時刻關心你的情緒,問問你的情況。

我最近在和女兒學漢字,對於枯燥的學習她很不耐煩,看到她不認真的時候,我就會煩躁,生氣,這個時候我會告訴她:“我現在很煩躁,當我看到你不認真的時候,我覺得我都快忍不住了,我很生氣。”

幾次之後,學習中途她會問我:“你生氣了嗎?”往往我會告訴她,“現在還沒有,因為你的表現比之前好了!”這個時候她往往很開心,雖然偶爾有走神,玩鬧,但是比之前好多了。

做真實的父母,給孩子情緒安全的環境,讓她可以說自己真心所想,讓她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這對父母來說即使挑戰,也是機會,因為我們會收穫一個懂得關心自己的孩子。

3、溫和而堅定

能保證這些工具正常實施的,還需要父母溫和而堅定的執行。很多父母之所以中途放棄,是因為無法管理自己的情緒,不能用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去貫徹執行。很容易回到老路上去。

確實按照這些工具去做,有些時候舌頭會打結,捋不直。尤其是身邊沒人用,而只有自己在用的時候,很多時候會覺得自己很另類。

這就像一個媽媽問我:“當我告訴孩子她可以不分享玩具的時候,偏偏鄰居小孩抱著她的娃娃不鬆手,這個時候我能代替女兒要回來嗎?要回來,鄰居不高興,不要回來孩子不高興,甚至孩子會奇怪我的行為。”

其實這並不是什麼兩難的問題,對於這樣的物權問題,父母只要考慮“父母育兒以長遠計”,你是為了孩子的健康還是為了鄰居和自己的面子呢?

本就是孩子的東西,她可以不分享,那麼他有權利要回自己的東西,作為父母也有權利去保護他不被侵害。所以這個時候我支持父母去要回來,可以直接告訴鄰居小孩:“這個是姐姐的娃娃,姐姐不想跟你分享,你是想自己還給姐姐,還是交給阿姨,讓阿姨那拿給姐姐呢?”

《行之有效的正面管教工具》裡選擇的12個工具,是三年裡正面管教講師和媽媽評價“受益最多,效果最顯著”的管教工具,可以幫我們解決孩子孩子不睡覺,做事拖拉,不聽指令,輕易放棄等日常問題,還能幫助家長引導孩子自信,自律,擁有強大內心力量的心裡途徑。

溫和而堅定的執行,持續的練習,相信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孩子的育兒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