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由心造,福自我求

有這樣幾則民間民俗諺語: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命中有時終須有,命中無時莫強求;命中只有八個米,走到天邊不滿升;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民俗諺語,說的意思其實是規勸世人,要有好的心態來對待生活,心態好,心境就好,幸福和痛苦其實要看各人的意念。記得有一句很有禪意的話說得很好——命由心造,福自我求。

佛曰:世事無相,相由心生,可見之物,實為非物,可感之事,實為非事。物事皆空,實為心瘴,俗人之心,處處皆獄,惟有化世,堪為無我。我即為世,世即為我。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命由心造,福自我求

幸福是人們對自己理想的生活感到滿足的主觀感覺,是自然而然且發自內心的感受,而非客觀標準。

自己是否幸福,不是由他人來評判;反之,你也不能評判他人是否幸福。

理想生活的標準因人而異,世上沒有兩個人的條件完全一樣,但都可能獲得幸福感,關鍵看是否具備定義中的全部條件。

命由心造,福自我求

幸福感不一定是持久的。幸福感可能會隨著心態、身體、生活、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有幸福感的人,在心態上必然是無憂無慮。一個心存煩惱和憂慮的人,是不會有幸福感的。

有幸福感的人,在自己理想的生活中其言論和行為必然是隨心所欲。即暢所欲言,自由和自願地做自己感興趣的事,而不是受約束和被迫做事。

有幸福感的人,必然享受著自己理想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

每個人的理想都不一樣,想追求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也會不一樣,它取決於每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對理想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定義或目標值。

在現實生活中,達官和富豪也不一定會有持久幸福感,普通平民也不一定沒有幸福感,有些人喜歡燈紅酒綠的都市生活,有些人喜歡山青水秀的田園生活。所以,定義中特別強調“自己理想的”,而非統一標準。

1、心中無恨;腦中無憂;生活簡單;多些付出;少些期待。幸福是一種感覺,需要欣賞、感恩、諒解、寬容、知足、珍惜、認真和豁達的心境來製造。

2、人活著有能力去愛自己和別人,以及身邊陪伴著值得自己去愛的人,就是最大的幸福。

3、人的平安和健康是一切生活享受、笑聲、開心、幸福和快樂的載體,幸福來自於一顆安靜踏實的心。

4、幸福並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東西,只要安安靜靜、踏踏實實地過自己的生活,沒有上下不定的憂慮,沒有左右為難的恍惑,沒有瞻前顧後的算計,沒有擔驚受怕的恐懼,沒有求爺爺告奶奶的巴結,幸福的感覺便時時在心頭盪漾。

5、幸福其實很簡單,只要你的心捨得、簡單生活,需要追求,也需要享受;生命,需要奉獻,更需要珍惜;夢想,需要豐滿,更需要踐行;現實,需要踏實,更需要堅持;友情,需要真誠,更需要呵護;愛情,需要理解,更需要包容;健康,需要保養,更需要保持;思想,需要主見,更需要信仰。但在漫漫人生的道路上,凡事,都需要剛強 。

命由心造,福自我求

佛語裡說,人世間有八大痛苦,這八大痛苦可以分為肉身四痛和精神四苦,它們分別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其實,一言蔽之,這八大痛苦都源於求不得和放不下,生老病死是人生必須經歷的過程,假如放不下,看不開,那就是痛苦的。而愛別離、怨長久,更是心理上的看不透,因為求之不得,或者難以放下,總是教人牽腸掛肚,很是痛苦。

命由心造,福自我求

有幸福感的人,在體驗自己理想生活的時候,必然會獲得滿足感。一個永無止境追逐物質利益最大化或個人慾望永遠無法滿足的人,是不會獲得持久幸福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