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店顧榮:社交電商2.0是一個共享風口的時代

貝店顧榮:社交電商2.0是一個共享風口的時代

文|朱曉培

貝店上線9個月,已經是社交電商APP使用次數中排名第一名,而且連續兩個月保持月活增速第一。其中,Questmobile的數據顯示,貝店3月份月活增速145.94%,是第二名的兩倍以上。而且,在這9個月中,還實現了100款、5000萬斤農產品的銷售。

“社交電商經歷了2.0版本的迭代。”貝店總經理顧榮說。

在他看來,社交電商的1.0中,以有贊和微店為核心,特點是每個人都可以建立一個自己的小中心,但還是一箇中心化流量的玩法,要靠用戶自己去建立供應鏈、獲取流量。

而今天是社交電商的2.0時代,平臺更多的是做基礎設施,默默的在後端做好供應鏈、選好品,用戶作為個體走到前臺。2.0時代,成了以拼多多和貝店為代表的兩個不同的生態。

拼多多式生態更偏向於草原式的生態,每個人非常平等,能夠用網狀結構方式去擴散用戶。貝店則是一種森林式的生態,因為人群和人群是有差異的,這中間就可能長出來以意見領袖為核心的一片森林。

貝貝集團創始人兼CEO、貝店董事長張良倫認為,共享經濟會催生無數的意見領袖,一個店主就是一個意見領袖。未來整個中國的創業裡,會有越來越多的微小的創業者,會越來越多的具有意見領袖氣質的創業者崛起。而貝店,正好趕上了這樣一個大時代。

貝店顧榮:社交電商2.0是一個共享風口的時代

無社群不電商

“為什麼是我們?”當貝店擁有一個黑馬級增數時,貝貝集團創始人兼CEO、貝店董事長張良倫也忍不住會問自己這個問題。

“近十年的電商創業裡面,我非常深刻的感受到,所有的電商公司如果不能全面擁抱社群,他們會被時代所淘汰,無社群不電商。”張良倫說。

共享經濟會催生無數的意見領袖,一個店主就是一個意見領袖。未來整個中國的創業裡,會有越來越多的微小的創業者,會越來越多的具有意見領袖氣質的創業者崛起。而貝店,正好趕上了這樣一個大時代。

顧榮說,在做貝店前他們感知到了兩個明顯的趨勢。

第一,移動應用市場紅利已經消失了。很多人都把2016年稱為資本寒冬,但在貝貝看來,其實是流量消失帶來的資本謹慎。流量變高,讓更多已由業務上拓展變得艱難,再打造一個獨角獸付出的成本可能是以前的10倍或者20倍。

“微商”,在很多人眼裡不是一個高大上的行業。顧榮坦白,最早做這個決策的時候,人內心是有一點猶豫的。一群受過精英教育,在工作當中拿到一定成績的人,卻要做一個看起來和“微商”相似的工作。

但他們看到了人群當中的趨勢,包括顧榮自己的朋友圈裡面,也是有不少朋友在賣貨,而他也不覺得反感。而從職業化角度來看,特別從產品經理角度,他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優秀的商業模式,能給公司和社會帶來價值。就像拼多多,在一些人眼裡似乎是一個上不了檯面的公司,但卻不知道,他們的復購率非常高。“所以,我們不會因為個人的好惡來評判它的價值。”

基於對市場和用戶的觀察,2017年7月,貝貝決定嘗試基於社交電商的貝店項目。 顧榮對《商業與生活》表示,貝店從立項到上線,實際上只花了21天的時間。

之所以一開始就這麼迅速,除了藉助貝貝在研發和供應鏈、倉儲上的積累外,還有一個原因是貝貝在媽媽客群上的優勢。5月5日, 2018第一屆貝店店主大會上,可以看到現場1300多位參會觀眾中,年輕的媽媽佔了大多數。這也是《商業與生活》參加過的,在場兒童最多的一個活動,很多家長是帶著自己四五歲的孩子一起來的。

客群的特點,也決定了貝店模式的特點。與環球捕手、雲集等選擇高客單價、高毛利商品不同,貝店把自己的業務定位在品類更加廣泛的家庭消費平臺。“我們要服務真正家庭消費裡面應該需要的東西,這也是以前貝貝的思路,因為貝貝做家庭經濟。”顧榮說,貝店希望做的是滿足用戶日常生活當中剛需、高頻的商品,因此才會做一些家居、家紡、食品等等品類,“這是我們刻意做的一個策略。”

貝店顧榮:社交電商2.0是一個共享風口的時代

社交電商版的天貓

第三方數據顯示,貝店現在有2000個品牌,20000個SKU,在各個社交電商平臺裡,商品豐富度第一。而且商品品類也五花八門,比如服裝裡有森馬、拉夏貝爾、裂帛,在3C數碼裡面,有TCL、美的、OPPO等。

貝店在2018年的目標是,實現10000個品牌,以及100000個SKU。顧榮認為,在中國的消費領域,用戶個性的成長非常快,每個人都有獨特的需求,僅靠5000個SKU是很難滿足用戶的所有需求的。以服裝為例子,SKU數量非常豐富,而且又是消費者電商領域最重要的環節。

“我們跟別人不一樣的點在於,我們對模式定位理解的不同,這也導致我們在業務玩法上更偏向自營加品牌直供的方式。”與雲集等平臺的精選方式不同,貝店把自己定位於社交電商中的天貓。

為什麼是社交版的天貓,而不是社交版的淘寶?其中最主要的邏輯就是信任關係。

社交電商中,用戶的第一次購買行為,大多數是因為消費者與店主之間原有的良好關係。但如果購買的產品質量不搞好或者價格不優惠,就很難有重複購買率。

“所以我們做的是社交版的天貓。” 顧榮說。

天貓與淘寶的關鍵區別在於品質的把控,貝店對供應商資質非常嚴格,一般要求是品牌商直接入駐。“我們認為。只有在源頭上跟這些已經非常好的資質、也很愛惜羽毛的供應商合作,才有可能更好的服務供應商,而不是單純的管控。”

顧榮也深知,要打造真正社交版天貓,怎麼去管控1萬量級的品牌和10萬量級的SKU,依然是他們要面臨的最大的挑戰。目前,貝店的運營方式是自營加聯營,供應鏈包括了品牌商品,工廠直供商品,產地直採。作為貝店的整個採購系統的負責人,貝貝網聯合創始人柯尊堯之前也是貝貝的供應鏈的負責人。

作為一個家庭消費電商平臺,核心在兩端,一端是用戶端,一個是供應鏈,要將供應鏈與買家需求匹配。第三方的數據監控顯示,貝店60%的商品已經是全網最低價。2018年,他們希望90%以上商品能夠實現全網最低價,“買貴賠付”。

“我們認為買家端更重要,真正讓買家有很高頻的消費,服務好買家,讓他們留存做的更好,是這個模式中很大的關鍵點。”張良倫說,貝店的價值觀,消費者第一,店主第二,平臺第三。只有讓消費者花更少的錢買更好的東西的時候,才能持續的獲得消費者的信任。而只有真正的服務好消費者,才能最終服務好店主。“如果店主不能持續的賺到錢,那平臺就沒有理由應該賺錢。”

據悉,迄今為止貝店平臺自身依舊沒有盈利,更多的是依靠貝貝集團的輸血。今年,貝貝會投入數億元到貝店的供應鏈、客服體驗和後端的貨品體驗上去,“這就是我們和其他的平臺不一樣的地方,因為我們定位首先是一個服務於消費者的消費型電商。”

貝店顧榮:社交電商2.0是一個共享風口的時代

100倍規模增長的風口

“未來,是現在通過一步一步腳踏實地走向未來的一個過程。腳踏實地,代表我們增長的速度。”顧榮說。

Questmobile的3月份數據顯示,貝店增長速度145.94%的增長;而易觀的數據是133%。貝店在兩個增速榜都是排名第一。當公司的規模基數比較小時,增速比較快並不是稀奇的事情。但同時,貝店還是社交電商中使用次數最多的APP。

社群電商有兩個特點,第一是拉新,第二是留存。在不斷在推薦、分享的情況下,既能夠能夠帶來新用戶的獲取,也不能不斷的喚醒老用戶。顧榮預計,隨著越來越多的店主、新消費者的加入,以及老店主們使用次數的提升,到2020年,貝店的增速將是現在的100倍。

“這(100倍增速)就是移動互聯網當中最大的一個風口,而且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風口。” 從2013年開始,雷軍就經常說,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但那個風口跟普通大眾沒有任何關係,仍人是屬於少數創業者的機會。但在貝店這樣的風口當中,是商品流通以來第一次人人皆可參與且能夠在獲益的。“人人平等,共享風口”。

“貝店希望幫助店主來建立這樣的線上分銷體系,能夠讓所有的店主都能零門檻代理所有品牌。”顧榮說。

貝店今年的目標很明確,希望能夠幫助1000個品牌來建立線上經銷體系,幫助20萬以上的店主成為品牌合夥人。除了品牌,貝店還推出了城市合夥人計劃,願意投入2億元的資源幫助城市合夥人獲得包括新粉絲在內的推廣資源。

“社交電商裡最核心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連接。”顧榮說,店主的用戶群裡有兩類人,一類是熟人,一類是新粉絲。而在社群運營當中,最難的方式是能夠獲得新粉絲,所以貝店選擇建立城市合夥人,幫助他們獲線下和線上新粉絲的流量和來源。

“2020年的貝店是現在的100倍,這是一個共享的風口,這是在座所有店主都能夠享受的風口,社交是每個個體都能夠崛起的領域,每個個體都能夠崛起的時代,這是我·時代。”在貝店店主大會上,顧榮對臺下喊道,“未來,用戶能夠享受貝店在未來所有增速帶來的收益,這是我們給大家的一個承諾,也是我們的魅力。”

顧榮此前在貝貝負責創新業務,包括育兒寶的開發,在社交電商裡也做了很多探索。他坦誠,在做社交電商時,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怎麼把中心化的思維轉變為去中心化的流量思維。

怎樣讓用戶分享?什麼樣的商品適合用戶分享?分享之後我怎麼樣把用戶留住?怎樣能夠持續讓用戶產生更多的互動、產生更多的用戶價值,包括產生更多LTV價值?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們還是做了一定時間的探索,通過模仿、學習、自我迭代更新,及時的轉變了自己的能力。

“現在的增長速度,還是在我們預期範圍內,因為我們看到了整個社群電商的潛力,我們認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會誕生萬億級的市場規模,還是不斷往前衝,只是取得了小的成績而已,後面還有更大的東西等待我們去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