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的大將軍何進爲何選擇董卓進京,而不是其他人?

劉學東必谷生活

何進之所以召董卓進京,這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當然是因為董卓有實力。東漢中後期長期以西北的羌人和北邊的匈奴為主要作戰對象,所以戰鬥力比較強的軍隊基本上就是長期在邊疆,和羌人、匈奴作戰比較多的邊軍,這和歷代王朝都是一樣的。

但當時漢朝剛經歷了鎮壓黃巾起義的大規模戰爭,其中湧現出來的名將包括皇甫嵩、朱儁,能力也是不錯的,尤其是皇甫嵩率領的軍隊,戰鬥力也是比較強的。為什麼何進不找皇甫嵩,卻找了董卓呢?

原因就在於董卓和皇甫嵩的人品不同,何進對他們的認識和判斷也不同。很顯然,董卓是一個私心特別強的將領,所以可以用利益交換來讓他為自己效力,而皇甫嵩忠於朝廷,比較堅持原則,所以很難用利益交換來讓他為己所用。

何進當時所做的,其實就是在朝廷的政治鬥爭中引入軍隊,作為自己的後盾。雖然說誅殺十常侍,改變宦官專政的局面是當時的漢朝大臣都希望做到的,但是對皇甫嵩這樣的人來說,更希望由皇帝來做這件事,而不是讓何進來做。因為何進如果做成了,那麼何進就會變成失去制衡的權臣。這肯定不是皇甫嵩願意看到的結果。

所以,何進判斷他很難和皇甫嵩成為政治盟友,但可以用政治利益交換,把董卓變成自己的政治盟友。

其次,當時掌握軍隊的將領主要就是皇甫嵩和董卓,但是董卓擔任幷州牧,駐守河東,也就是今天的山西運城一帶,距離東漢的都城洛陽比較近。董卓這時候駐守在河東是幹什麼呢?就是在配合皇甫嵩作戰。

因為皇甫嵩正在關中地區和涼州來的叛軍王國作戰,董卓在河東的任務就是防堵,以免叛軍渡河進入幷州。到董卓進京之前,雖然王國已經被韓遂、馬騰殺死,叛軍內部也已經出現了分裂和內訌,但是仍然勢力比較大,所以仍然需要皇甫嵩繼續在關中彈壓,以免局勢失控。

第三,何進當時徵召了很多人,並不只是董卓一個人。

在何進當政之後,就把消滅十常侍當成自己的第一任務,很快就形成了一個小集團。其中就包括袁紹、袁術、曹操,還有後來曹操的謀士荀攸、後來袁紹的謀士逢紀,還有當時的名士陳琳等,都在為何進出謀劃策。

而召集各地豪傑猛士入京作為後盾,也是袁紹為何進出的主意。劉備入蜀後的吳皇后的父親,此時也在何進的小集團中效力。劉備實際上也在間接為何進效力,奉命隨人到丹楊招募軍隊。

其中,受到徵召除了董卓,還有東郡太守橋瑁、此前的幷州刺史丁原,以及太山王匡。按照何進的原計劃,是要讓董卓屯兵在關中上林苑,橋瑁屯兵城皋,丁原屯兵在孟津,也就是用董卓控制關中的長安,橋瑁和丁原率兵在洛陽外圍,以壯聲勢。

並且,何進還讓先期到達的丁原放火燒了孟津,火光在洛陽城中也能看到。何進就是想以此來逼迫自己的妹妹何太后下決心剷除十常侍,但何太后仍然堅持不為所動。所以,何進命令董卓火速率兵到洛陽來。結果,董卓還沒到洛陽,何進就被十常侍誘入宮中殺死了。

所以說,來得早不如來得巧。董卓既不是當時手下軍隊最多的將領,也不是最先到達洛陽的將領,但是跟勢力比他強的將領比,他來得更早,跟先期到達的丁原相比,他的實力更為雄厚,因緣際會,才讓他一到洛陽就馬上控制了局勢。


蕭武

漢靈帝時被宦官玩得團團轉,不僅有宦官蹇碩任上軍校尉掌握兵權,宮中還有以宦官張讓和趙忠為首的“十常侍”,以至於漢靈帝稱: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189年漢靈帝駕崩,留下何皇后所生的嫡長子劉辨,大將軍何進是何皇后的哥哥,還有宦官擁立的劉協。

十常侍是東漢末年靈帝時把持朝政的12個宦官,其中以張讓和越忠為首。

漢靈帝怕死後劉協受何皇后迫害,而在死前把劉協交給了宦官蹇碩,189年5月15日大將軍何進和何皇后一起擁立了劉辨為天子,蹇碩想殺掉何進後立劉協,很快事情敗露蹇碩被處死。

這時漢靈帝生母董太后也想掌權,在驃騎將軍董重和宦官十常侍的支持下,跟何太后和大將軍何進展開鬥爭,很快大將軍何進帶兵攻入驃騎將軍府,解除了董重職務,逼董重自殺,事情敗露的宦官又跑去何太后那兒求情,氣急敗壞之下的何進決心剷除宦官集團。

何進本是屠戶,因自己妹妹進宮受寵,而飛黃騰達。

剷除宦官勢力就要殺乾淨京城的宦官,這事如果何進自己做後果估計很嚴重,他想到了借別人的刀剷除這股勢力,於是何進下令召集四方兵馬來京,但當時劉表、劉岱正在鎮壓黃巾軍、劉璋又離的太遠,距離洛陽最近的一股部隊就是剛剛上任幷州牧的董卓。

年輕時的董卓非常耿直,有一次羌族朋友來看望他,他直接將地裡正在犁地的牛宰殺,供友人分享。

董卓本是涼州一小軍閥,擔任過幷州刺史、河東太守等職,因擊敗西北叛軍韓遂有功升為幷州牧,董卓帶領5000人馬上任,並駐兵于山西運城一帶,此地距離京師洛陽只有不到200公里,是何進發出征召檄文後最近的一支部隊,此外還有幷州刺史丁原駐兵於太原地區距離300公里,所以當時趕到洛陽的除董卓外,還有丁原帶著呂布也趕來了。


圖文繪歷史

同時也請了幷州刺史丁原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