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40後到00後,18歲那年的芳華記憶

從40後到00後,18歲那年的芳華記憶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芳華,每一代人,都有青春飛揚的記憶。

在不斷流逝的歲月中,不論你戴著怎樣的有色眼鏡來看待彼此,芳華都將不再,只有成長仍將繼續。

我常常想,作為90後,真的在意40後的經歷嗎?又有誰清楚記得18歲那年的故事?

還好,媒體記得,報紙記了。 因此,我們擷取了權威媒體上的芳華片段,在原汁原味的報道語言中,是否能找到你的故事和你的觸點?

雪花牌電視正在為您播放的是

《那年芳華》

40後

— THE 1940s —

媒體關鍵詞:出身 半工半讀 集體苦戰

1958年的時候,"他們"如何上課?

“八十二中是天津市河東區今年三個新建中學的一個,經市、區委決定與自行車廠合併,搞半工半讀學校。現有初中一年級學生689人,其中女生315人,男生374人,90%以上是少先隊員,他們的家庭出身,工農和老幹部出身的498人,其他成份191人,剝削階級家庭出身的僅佔極少數。學生的年齡最大的18歲,最小的12歲,最多的是13歲。9月10日正式上課。

另有,自行車廠青年工人參加半工半讀學習有31人,是高中一年級,一個班,9月24日正式上課。”

(摘自 1958.10.16 光明日報,《我們和自行車廠合併搞起了半工半讀》)

有的學校師生進行了“想都不敢想”的重大突破。

“經過十天的苦戰,我們全班同學共研究出83種新產品,其中44項是同學們自己完成的,有39項是在老師指導下完成的。在83種新產品中有三項達到了國際水平,有39項是國內最新產品。

參加這次試製新產品的37個同學,年齡都在20歲左右,最小的才17歲,都只在化工學校學習了兩年,大都是學的基礎課,只學了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兩門專業課。談到試製新產品,過去連想都不敢想。”

(摘自 1958.09.22 光明日報,《苦戰十晝夜,完成83種新產品》 )

從40後到00後,18歲那年的芳華記憶

1958年,將滿18歲的李小龍(當時還叫李振藩)獲得全港恰恰舞公開賽冠軍,驚喜不?

50後

— THE 1950s —

媒體關鍵詞:“回爐” 到群眾中去

1968年的時候,"他們"在幹啥?

海淀區東昇人民公社的稻田裡,一群挽著褲腿的年青人,正趟著冰涼的泥水,綁紮稻捆。他們身上濺滿了泥巴,臉上淌滿了汗水,頭上落滿了稻花。但是,誰都不叫一聲苦,誰都不喊一聲累。聽到的只是毛主席語錄歌聲、歡快的笑聲和你追我趕的口號聲。

“小劉,你身體不舒服,休息休息吧,都快成泥人啦!”和小將們一塊參加勞動的工人師傅關切地對一個扎短辮的女同學說。

“不,師傅,

我們要用勞動的汗水沖掉頭腦裡的汙泥,我們要‘回爐’!”小劉說著,一甩小辮,扛起稻捆,又投入了比賽的行列。

小劉叫劉桂榮,是石油學院礦六四(1)班的學生。她出生在工人階級的家庭裡,從小在煤礦上長大。小時讀書放學後,她還經常幫助工人叔叔推車、揀煤。那時她常想,長大了做一個女礦工,為祖國採煤,多帶勁!可是,自從進了大學的門,住的是高樓深院,接觸的是什麼“權威”、“專家”,聽到的是什麼“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慢慢地,小劉的思想感情發生了變化。她不想當煤礦工人了,而是想做一個工程師。假期回到礦上,也不願再到工人群眾中去了。

革命師生把參加勞動當做改革舊教育制度的一項重要措施,小將們把這樣的重新學習的機會叫做“回爐”。“回爐”使小劉的思想產生了新的飛躍,她感觸滿懷地說:“高樓深院把我和勞動人民隔離開來,泥巴汗水又把我和勞動人民溶化在一起了。”

(摘自 1968.11.10 光明日報,《在革命的洪流裡》)

從40後到00後,18歲那年的芳華記憶

60後

— THE 1960s —

媒體關鍵詞:知識青年 高考 人才

1978年的時候,"他們"最關心的是?

當然是——高考!

近幾天來,這個縣從城鎮街巷到深山村落,到處洋溢著歡樂氣氛。在縣、區、公社所在地的大街上,公佈高考初選錄取名單的紅榜前,圍著許多人興高采烈地邊看、邊議論。被初選錄取,榜上有名的青年們,紛紛匯聚到專設的體格檢查站,進一步接受祖國的挑選。街頭的廣播喇叭,播送著應考青年撰寫的“紅心向黨,聽黨安排”等表示決心的來稿來信。

(摘自 1978年1月20日 新華社通訊,《發榜以後》)

在考試後的錄取過程中,解決了一個重要問題——出身。

本報今天發表兩封信,一封是北京市三十五中學高中畢業生朱凌給本報的來信,另一封是該校李仕雯等二十名教師寫給中央領導同志的信。

這兩封信反映了

一個考生雖然本人政治表現好,歷年被評為三好學生,並於不久前被批准加入共青團,去年和今年兩次高考成績也均超過錄取分數線,但都因其父有嚴重政治問題,北京市西城區招生辦公室以政審不合格為理由,不予錄取。

經有關部門和本報調查,證明兩封信反映的情況屬實。最近經教育部和北京市委的領導同志做了批示後,有關單位已將該生錄取到北京醫學院。

這樣的學生按照黨的政策是應該錄取的。因為,父母的嚴重歷史政治問題不應影響子女,這是黨的一貫政策。黨中央對此已三令五申,可是至今在某些地區和部門的少數領導中仍然阻力很大。他們身有餘毒,心有餘悸,怕負責任。對學生的政治審查不是主要看本人表現而是看家庭、親屬有無嚴重歷史政治問題,習慣於拿著放大鏡在檔案袋裡找材料,苛求挑剔,寧“左”勿右,就是不按黨的政策辦事。

這種情況如不改變,必將影響國家多出人才、早出人才,障礙社會主義事業的迅速發展。

(摘自 1978.10.27 光明日報,《這樣的學生應該錄取》)

從40後到00後,18歲那年的芳華記憶

北京八十中學舉行全校性數學基本知識競賽

70後

— THE 1970s —

媒體關鍵詞:大學生 勤工儉學 亂花錢

1988年的時候,關於"他們"的報道越來越多

從40後到00後,18歲那年的芳華記憶

合肥工業大學計算機與信息系從去年4月以來與市公交公司11路車隊開展共建精神文明活動,學生們利用課餘時間登車售票,既深入生活、瞭解社會,又可勤工儉學、增加收入,圖為85級陳華同學在車上售票。

從40後到00後,18歲那年的芳華記憶

這8名大學生是合肥工業大學新上任的“學生清潔工”。他們應聘承包了校園內部分場所的清掃工作,利用課餘時間打掃承包的衛生區,每人每月可收入20元左右。這種自我服務的勤工儉學方式受到了學生的歡迎。

來自校園的活動成為兩岸溝通的橋樑: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臺灣教育當局日前已批准由臺灣大學組成大學生辯論隊,參加由新加坡新聞廣播局主辦的“亞洲大專辯論比賽”。屆時臺灣大學代表隊將與參賽的上海復旦大學代表隊對辯,使海峽兩岸大學生得以第一次公開對話。”

(新華社香港1988年3月11日電)

也有大學生開始“亂花錢”了

許多家長認為,兒女高考中榜,能進高等學府了不起,寧肯自己節衣縮食、也要滿足兒女的願望。於是,家長們不管是錢還是物,全力供給。而進入高校的學生們又是怎樣考慮的呢?

環境、地位、需求與以前不一樣了。一些學生從“苦行僧”式的生活開始向“現代化”邁進。吃、穿、玩的標準提高了。

調查表明,目前大學生用於伙食和學習的必要開支每月平均為45—50元(學生認為是最低消費額),而其它錢用在什麼地方去了?大致有三項:

一用於集體活動,如聯歡、郊遊;二是考試、實習、勞動、添加滋補品;三是購置高檔衣服、化妝品、聚餐、抽菸喝酒。另外,還有人情費、捐款、照相、談戀愛、湊份子等。

據瞭解,目前大學生中,女同學吃零食、購置高檔衣服、化妝品的為數不少;男同學下飯館、飲酒吸菸的現象較多,學生說:“吸菸要帶把的,化妝品要系列的。

在校學生平均每月用於各項活動開支為5—10元,30—50元的也佔有一定比例,多者一次就高達100元以上。有幾個學生去天津玩了一天,每人花了60元左右,回來後都說不知是怎麼花掉的!學生外出郊遊是常事,互祝生日也屢見不鮮,每次活動都要花幾十元。特別是學生到外地實習,遇名勝古蹟要玩玩,風味小吃要嚐嚐,特產、紀念品要買點,這似乎在情理中,可哪一樣離得開錢呢?據瞭解,一些學生到西安、南京等地實習一個月,多數花費在200—300元。

(摘自 1988.3.20 光明日報,《大學生消費應量力而行——來自北京郵電學院的調查》)

80後

— THE 1980s —

媒體關鍵詞:自主 開放 充實

1998年,“他們”的生活愈加豐富

高三學生可以選“導師”

導師只有大學才有,而遼寧省大連市第二十四中學部分高三學生可以自選“導師”的事,在校園內外引起不小的震動。

高中實行“導師制”的做法,在大連市尚屬首次。據該校領導介紹,實行“導師制”,就是要加強對一些具備發展潛能學生的培養,為他們拓寬知識面,使弱的學科變強,使強的學科更強,為上一級學校培養和輸送更高質量的學生。學校在得到學生認可的前提下,推出7名“導師”,部分高三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可以自主選擇“導師”,並且不受“導師”數量限制。

同時,學校還規定,每週“導師”要在校內為學生上一次輔導課,而且不收費。截至目前,已有50名高三學生選了“導師”。

(摘自 1998.05.26 光明日報,《高三學生選“導師”》)

從40後到00後,18歲那年的芳華記憶

1998年,即將滿18歲的菜鳥姚明讓中國籃球翻開了新篇章

高三的暑假生活既放鬆又充實

4萬多北京應屆高中畢業生開始了他們中學時代的最後一個暑假,這或許也是他們最放鬆的一個假期。北大附中的20多個同學考完後一起相約去風景區玩了一圈。

但是,在1998年這個真正屬於畢業生們的暑假裡,旅遊、休息並不是輕鬆心情的全部註解。7月17日,雨後的京城涼風習習。已經放假的人大附中校園中卻並不寧靜。在實驗樓的電教室,滿滿坐著高三畢業生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四年級學生Jim正用英語講授Windows操作。

更多的高中畢業生們為未來的準備選擇了社會課堂。雖說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並不容易,但在接受我們採訪的學生中,想打工的人是最多的。在北京古城麥當勞餐廳打工的劉偉對我們說:“這幾年,我爸我媽單位效益一直不好,他們把我供到高三畢業太不容易了。我爭取在這兩個月掙點錢,為上大學做準備。”

已經被保送到北京大學化學系的李竹聯繫了一個家教,她打算在開學前湊齊一半的學費,以減輕家庭的負擔。

(摘自 1998.07.25 光明日報,《最後一個暑假做什麼?》)

90後

— THE 1990s —

媒體關鍵詞:志願 擔當 國際化(咦,居然沒有喪)

2008年的“他們”,有太多難忘——

奧運記憶

國內外媒體都把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視作中國作為一個崛起中的大國的“成人禮”。而奧運會開幕後,幾十萬名大學生服務奧運,用他們的辛勤勞動和汗水向各國友人傳遞友善信息,又證明中國社會文明的進步和公民素質的提高。

從他們身上看,可以看出青年一代是負責任、擔大任的一代,他們在國家需要的時候總能表現出色;他們又是自信自強的一代,他們不盲從,不卑不亢,樂觀自信,自強不息,用行動打破了大家對“80後”、“90後”的質疑和偏見;他們又是開闊開放的一代,在奧運會這個當今世界上最盛大、最高端的活動平臺上,他們學習國際活動的慣例和規則,為中國今後廣泛而深入的國際化進程奠定了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

(摘自 2008.09.03 光明日報,《北京奧運會見證中國新一代》)

從40後到00後,18歲那年的芳華記憶

地震記憶

四川汶川大地震,讓許多同胞蒙難,也讓國人悲痛不已。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抗擊災害,其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就是“80後”甚至“90後”的年輕人。他們在地震現場無私救人,他們全力以赴奮不顧身地投入到抗震救災的行動之中,捐款、獻血、當志願者。災難之日、國難之時,他們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他們熱愛自己的祖國和同胞,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現著堅強和成熟,書寫著責任和擔當,傳遞著愛心和希望。在他們身上,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未來和希望。

(摘自 2008.05.29 光明日報,《大震考驗年輕的一代》 )

綠色記憶

2008年,第一批90後已經進入軍營

據對中國空軍6個不同類型單位的調查,3610名新兵中,“90後”青年有1350名,約佔新兵總數的37%。軍營“90後”增多的重要原因,是2007年冬季徵兵命令中發佈的一條新規定:根據本人自願,可徵集部分年滿17週歲的女青年和2007年應屆高中畢業的男青年入伍。

“90後”新兵不少在穿名牌、吃麥當勞中長大,從出生起就享受著改革開放成果,但對改革開放的艱辛感受不深。當前,新兵家長普遍擔心的是,“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怕適應不了部隊艱苦緊張的生活”,在問到“你遇到挫折或苦惱怎麼辦”時,68%的新兵選擇“打電話向父母求助”。空軍有關專家認為,“90後”青年大多數生活在“3口之家”,應關注小型化家庭環境對他們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深刻影響,重視發揮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作用。

(摘自 2008.01.04 光明日報,《“90後”青年為中國軍隊注入新鮮血液》)

自此以後,在媒體的語境裡,80後和90後總是相伴出現。

畢竟……都是年輕人。

今年又一批新人登上了高校的殿堂,他們是首批“90後”大學生。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展示理想、張揚青春,而陪伴在他們身邊的輔導員有很多“80後”的身影。據統計,蘇州大學新生輔導員共有22名,“80後”佔到近半數,其中還有4名是第一次擔任輔導員。“80後”和“90後”之間師生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在“90後”眼中,“80後”是離他們年齡最近的哥哥姐姐,所以當這些“90後”大學生面對“80後”輔導員時,這種不服輸、不盲從的勁兒也不時顯現出來,強制性的命令、訓導的口氣並不能令他們信服。“如果能從行為習慣及心理上真正引導、守護我們,那才是一位好老師。”蘇大教育學院新生小湯說。

(摘自 2008.12.10 光明日報,《“80後”輔導員與“90後”大學生》)

00後

— THE 2000s —

媒體關鍵詞:還在寫

2018年的時候……

是的,再過上幾天,最早的一批00後,也將18歲了。

從40後到00後,18歲那年的芳華記憶

2017年11月26日,在濟南一家空乘專業培訓學校

,來自全省各地的百餘名高一至高三的學生在這裡進行為期45天的封閉式培訓,學習普通話、英語對話、瑜伽、舞蹈、化妝、體能訓練等課程,備戰明年春節後的空乘藝考。年齡最小的為00後。


主編 | 劉昆 副主編 | 龔孟關

VX:觀點流(guandianli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