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甘肅》之天水——伏羲故里

《人文甘肅》之天水——伏羲故里

《人文甘肅》之天水——伏羲故里

1、歷史沿革

天水市古為“邽縣”。邽縣(讀作:guī)原本是邽戎地,在今甘肅天水市。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取其地,置邽縣,後改為上邽縣。公元前221,秦始皇置三十六郡時,上邽是隴西郡中一縣。漢武帝時,置天水郡,上邽是其中一縣,區劃是今天水市區西南。天水郡稱呼始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

《人文甘肅》之天水——伏羲故里

天水得名,源於“天河注水”的美麗傳說。遠在三千多年前,天水地區人煙稠密,屋宇毗連,“山水靈秀,林木密茂”。秦末漢初,長期的征戰加上乾旱,上邽城民不聊生。一天夜裡,忽然狂風呼嘯,雷電交加,一道金光閃耀,地上現出紅光。頓時,大地連續震動,在轟隆隆巨響聲中,裂開一條大縫。只見天上河水傾瀉而下,注入裂開的大縫中,形成一湖,名曰“天水湖”。此湖水位穩定,水質純淨,甘冽醇厚,“春不涸,夏不溢,四季瀅然”。人說這湖與天河相通,又叫它“天水井”。後來,這個傳說被漢武帝聽到了,他就給上邽北城的湖旁新設的這個郡,起名“天水郡”。從此,有了“天水”之名。

“天水”,是當地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地名。在天水,有翡翠鎦玉的馬跑泉,香美勝乳的甘泉,四季不變、袪病健身的溫泉,珠簾垂掛的菩薩泉,寒徹沁人的八卦泉,魚隨泉湧的神魚泉等,分佈面廣,知名度高。這些泉水水質甜美,四季不斷,久飲能使人皮膚潔白。天水居民皮膚多白嫩,因而有天水白娃娃的說法。

《人文甘肅》之天水——伏羲故里

軒轅廣場

秦州之名最早始於魏文帝元年(220年)。

天水是秦的發祥地,自三國以來,在天水以秦字命名的地方很多,如秦安、秦嶺、秦州等。遠在西周以前,如今天水河谷盆地土地肥沃,地勢開闊,峰青水旺,水草豐茂,就是牧馬養畜的好地方。居住在這裡的秦人祖先伯益,就因替舜養馬繁殖很快,曾得到舜的封土並賜“嬴”姓。到西周時,伯益之後非子又因替周孝王養馬有功,受到孝王讚賞。孝王不僅讓他繼承了舜時伯益的嬴姓,還封其地為附庸,邑之秦(即今清水、張川一帶)叫秦地。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秦國的開端。

在唐開元盛世,秦州是中國西去長安的一大重鎮,被稱為千秋聚散地,因而名噪一時。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載,唐玄奘西去印度拜佛取經,曾途經天水,過秦州,停一宿,至今在天水流傳著許多唐僧取經的傳說。唐安史之亂後第四年,杜甫為迴避動亂,也曾毅然棄官,攜帶家小,越隴山,奔到秦州。開始居住在秦州城東南50裡的東柯谷,即現今天水市北道區街子鄉八槐村的柳家河(曾名子美村),後移居秦州城內。杜甫在秦州住了三個月,所寫《秦州雜詩二十首》以及由隴入蜀的12首紀行詩,在他一生詩詞創作中,佔有重要地位。

《人文甘肅》之天水——伏羲故里

大慈恩寺

成紀”之名,始自西漢,《漢書•地理志》載,天水郡有成紀縣,但宋代以前只是在秦安縣境內,宋時才改移天水。

龍城得名與“伏羲氏”有關。因它是人首龍身的人類始祖伏羲出世之地,是龍的故鄉,故天水素有羲皇故里之稱。據有關資料證,現天水市西關伏羲廟,首建年代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廟內南天殿天花板上繪有完整的64卦及河圖圖形,這在其它地方是少有的。伏羲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天水本地人把伏羲廟稱為“人宗廟”。 西周21前,秦人先祖在天水河谷繁衍生息,後有功於周王室賜姓,受封“秦地”於此。

天水自漢代設郡,先後為軍、為縣、為鎮,所轄區域及治所曾多次發生過變動。魏文帝之後,稱秦州。唐代時為通往長安的交通要道之一。宋時,改為成紀縣。1913年,廢秦州(今天水)設立了天水縣,屬渭川道所轄。1927年國民軍進駐隴南,廢道,改為天水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8月3日,天水解放,設天水分區,1950年設天水專區。此後,幾經撤併和變遷,至2010年底,天水市轄秦城、北道2個市轄區,秦安、清水、甘谷、武山、張家川回族自治縣5縣,40個鎮,109個鄉,11個街道辦事處。從2005年1月1日起,經國務院批准,秦城、北道區更名為秦州區、麥積區沿用至今。

《人文甘肅》之天水——伏羲故里

卦台山

2、人文古蹟

天水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享有“羲皇故里”的殊榮,是海內外龍的傳人尋根問祖的聖地。境內文化古蹟甚多,現有國家和省、市級重點保護文物169處,其中大地灣遺址保存有大量新石器時代早期及仰韶文化珍品。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廟,雕樑畫棟,古柏森森。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被譽為“東方雕塑館”的麥積山石窟,薈萃了從公元4世紀末到20世紀,約1600年間的7730餘尊塑像,並與大像山、水簾洞、拉梢寺、木梯寺等共同組成了古絲綢之路東段的“石窟藝術走廊”。同時,環繞麥積山方圓數十里分佈的植物園、仙人崖、石門、淨土寺、曲溪和街子溫泉度假村,共同組成了國家級森林公園---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人文景觀與自然秀色交相輝映,巧奪天工,吸引著無數海內外遊人。

《人文甘肅》之天水——伏羲故里

羲皇故里

《人文甘肅》之天水——伏羲故里

大地灣遺址

《人文甘肅》之天水——伏羲故里

麥積山石窟

3、文化教育

天水是華夏文明之源,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以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石窟文化、先秦文化、三國文化為代表的五大文化,構成了天水旅遊的深邃文化內涵。

天水又因為是我國宗教勝地之一。以麥積山為代表的一大批佛教石窟和寺廟(其中水簾洞石窟還留有小乘佛教的遺蹟),有道教最重要的流派——全真教在元朝修建的玉泉觀,有我國最早的回族清真寺和伊斯蘭教哲合忍耶學派的聖地——張家川宣化崗。除此之外,天水也是我國基督教最流行的地區。幾大宗教在這裡融洽相處,並行發展,形成奇特景觀。還有如成紀(伏羲、女媧、李廣、李白和李唐王朝的故鄉),古風臺(伏羲誕生地)、女媧洞 (女媧誕生地)、葫蘆河(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傳說人類誕生與葫蘆有關)、卦台山和龍馬洞(伏羲畫八卦處)、女媧祠、補天石、鳳凰山(即崦嵫山,為古代神話中的日落之處) 、軒轅谷(天水有兩處軒轅谷,傳說是黃帝誕生地)、朱圉山(《山海經》載為大禹治水過往之處)、齊壽山(即《山海經》所載潘冢山,古時為嘉陵江源頭,附近有秦人祖陵)、伯陽(傳說為老子歸隱處)、高老莊和曬經寺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天水還有古代交龍寺遺址,涉及女媧造人、伏羲畫卦、三教分立等大量中華民族的歷史和神話。

《人文甘肅》之天水——伏羲故里

除此之外,天水還擁有一大批歷史文化的聖地,如關山(即古代的崑崙,為古典詩詞中常見的意象)、毛家坪和秦亭(秦人發源地)、街亭(諸葛亮失街亭處)、東柯草堂(杜甫生前建起的第一座草堂)、天水堂(天下趙氏祭祖聖地)等。

清初,朝庭大力提倡興辦書院,天水書院有了較大發展。至清晚,今天水轄區共有天水書院、隴南書院、原泉書院、景權書院、朱圉書院、正興書院6所。社學遍及城鄉,義學和私塾遍佈城鎮及大的村莊。對儒學的普及文化的傳播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人文甘肅》之天水——伏羲故里

天水書院

天水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縮影,從古到今一直長盛不衰。在天水這塊大地上,曾誕生過無數的名人,無數的名人也曾旅居過天水,如李廣、趙充國、趙壹、諸葛亮、庾信、玄奘、杜甫、李白、吳玠兄弟、宋婉、譚嗣同、鄧寶珊等,他們留下的功業和詩文不但是天水地方文化的寶貴財富,也是整個中華文化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4、
民俗傳統

天水雖然偏居西北內陸,但在很久以前,這裡就是原始人南下北上、東進西出的重要據點;進入文明社會後,起源於東方的秦人來到天水,他們在大量吸納中原文化的基礎上,又融合了西戎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最終統一了中國,此後,天水一直處在西北絲綢之路和西南絲綢之路(後形成茶馬古道)的交匯點上。抗戰時期,天水成為東南沿海民族工商業的避難所;三線建設時期,又有一大批企業從東南沿海一帶遷來。所以天水的傳統建築、語言風俗、地方飲食、民間歌舞、民間武術以及產業結構等都帶有東西過渡南北交融的特點。

天水的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堪稱歷代文化和民俗的博物館,如與胡笳密切相關的的天水夾板,遠古民族巫舞的餘韻——武山旋鼓,元雜劇的活標本——武山秧歌,富有江南韻味的秦安臘花舞,雅俗共賞的秦安小曲,以及其它極富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山歌小調、民間傳說、民間工藝等。

《人文甘肅》之天水——伏羲故里

天水呱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