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歷史沿革

  遍佈西和境內的古文化遺址,生動而豐富的證明了西和是一塊開化很早的土地。


西和歷史沿革

據考證,縣境北端長道鎮西漢水河谷南岸的寧家莊古文化遺址屬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它與秦安大地灣、天水市趙村同屬近年我國考古界突破性成果。寧家莊遺址是隴南地區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人類遺址,屬仰韶文化範疇。西峪坪遺址屬仰韶、齊家文化。攬橋遺址北距縣城50公里,出土文物具有寺窪文化典型特徵,屬於古代氐羌民族文化遺存,為研究氐羌民族在西和的活動及仇池國的淵源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佐證。   
西和歷史沿革

先秦時期,縣境北部是秦人的活動區域,先後為西丘、西垂、西縣所轄,是秦人養馬發跡之地;縣境南部為氐羌所居。秦漢時期,北部為西縣所轄,南部為武都郡所轄。漢末時,白馬氐族重聚仇池,振興族類,魏晉南北朝時崛起,以仇池山為中心建立地方割據政權“仇池國”,前後達358年之久,行政區劃也因戰爭頻繁而變化多端。隋唐時期,北部置長道縣,屬秦州,南部先後置上祿、漢祿縣,屬成州。北宋置長道縣,並改為岷州所轄。南宋時期,關隴一帶為宋金鏖戰的前沿,1139年,南宋朝廷被迫移岷州治所於長道縣白石鎮(今縣城北部)。
西和歷史沿革

1142年,宋金議和,因岷州“岷”字犯金太祖完顏旻的名諱,遂將原和政郡(岷州)首字改為和州。後因淮西已有和州,將此“和州”前冠以西字,加以區別,故名西和州。此後政局域界歷經變遷,但西和之名仍沿用,明洪武10年,改州為縣,移治於今城;崇禎9年,因戰禍移治上城(西峪鄉上坪村);清康熙43年(1704年),擴建南城,又移治今城。民國初基本沿襲清制。解放前,西和、禮縣部分地區先後交錯劃治。解放後,西和先屬武都專區,1956年改屬天水專區。1958年9月,西和、禮縣合併為西禮縣。1961年恢復原西和建制。1985年改屬隴南地區,即今隴南市。
西和歷史沿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