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晚睡,都叫熬夜

文 | 壹默瞭然 圖 | 網絡

不是所有的晚睡,都叫熬夜

01

最近,朋友圈裡聲討熬夜的文章不絕於耳。

有從器官排毒時間表娓娓道來,從理論上揭示熬夜危害的;有拿猝死案例危言聳聽,聲淚俱下勸你珍惜生命遠離晚睡的;更有試圖在心理層面打擊晚睡者心理防線的,無所不用其極。

聽了那麼多別人的道理,你已經不是過不過得好這一生的問題,而且越來越不知道該怎麼活了。

習慣對人說熬夜不好的人,總是忽略了自己其實經常熬夜。那些文章,沒準也是作者們熬夜寫的。

這和有些呼吸科的醫生,可以告誡他人不抽菸,自己卻照樣抽菸一樣,就是一種習慣。

很多人最擅長的事情,不管自己混的成功或失敗,都喜歡以一副過來人的姿態對別人的生活指手劃腳。

先了解一下熬夜的概念,睡前有睏意,但因事不得不忍困不眠,第二天通常還要早起的,才叫熬夜。

有規律的晚睡晚起,不是熬夜,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對方只是跟你生物鐘不一樣,僅此而已。

不是所有的晚睡,都叫熬夜

02

網上很多關於晚十點睡晨六點起的帖子,說什麼器官排毒的時間表。不知道是誰規定了那些器官的工作時間,是人類都這樣,還是中國人獨有的。

也有報道說,早在上世紀末,科學家就發現晚睡晚起的人比早睡早起的人更聰明、記憶力更好。

宋美齡的養生之道,讓她活到了106歲,她平時的作息很有規律,始終堅持晚睡晚起。《陪都歲月》裡寫過,宋美齡不到凌晨一兩點不會睡覺,白天不到11點鐘不會起床。

李靜曾在採訪時談起,她的老公,資深音樂製作人黃小茂又稱“三點見”,因為長期晚睡晚起,不到下午三點不起床。

李宗盛也曾在《靜距離》中揭秘音樂製作人的“三點不露”規則,即他們通常是下午三點起床,然後到晚上三點之前不露面……

事實上,豈止是名人和音樂製作人,晚睡的人大有人在,也沒見他們精神有什麼不好。

晚睡晚起對一些人來說,常常是無奈之舉,比如必須上夜班的人,必須長期深夜加班的人。

也有些人是自動選擇晚睡晚起,並非什麼晚睡強迫症。

我以前一個老闆,是業內的策劃大神,不到下午辦公室見不到人,一到晚上精神抖擻,寫方案思維那個靈敏,誰也比不過他。

我也是長期的晚睡晚起者,如果第二天一早沒有特別的事情,一年大概有360多天是晚睡晚起的。

我喜歡晚上的時光,夜深人靜,萬物沉睡,唯思緒清晰,沒有誰打擾誰,只有燈光相伴。較之白天的喧鬧,思考更清晰,效率更高,有什麼不好呢?

因為有規律的作息時間,晚睡沒有瞌睡的狀態,睡眠質量也很好。家人早已習慣我的生物鐘,也不會輕易干擾,白天精神也不錯。

一直覺得,在哪個時間段睡不是最重要的,問題關鍵是規律的生物鐘,和要保證睡眠的質量。

傷害你身體的,不是晚睡,而是,睡眠不足和頻繁調整生物鐘。

03

“早點睡吧。”對於已經習慣晚睡的人來說,這句話是多麼的蒼白無力。還沒到一個人固有的臨睡點,是很難睡著的。

早睡早起固然很好,但你的種種問題,包括健康,是個綜合性的問題,不能簡單粗暴地歸咎到晚睡上。也不是你早睡早起了,一切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盧梭說過,“參差多態乃幸福之本源”。

你可以堅持你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也可以安於我的晚睡晚起,互不干擾,何必要別人跟你一樣。

無論早睡晚睡,規律生活至上。哪怕你穩定地把整個作息週期都黑白顛倒了,也好過一天晚睡一天早睡的生活。

別管那麼多,哪個適合你,哪個就更好。哪天你覺得為了自己,是時候該調整一下作息了,那就調整吧,而不是因為別人說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