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世界盃對中國品牌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因為多達7家中國贊助商,20多家以上的中國企業蹭“熱點”營銷,這屆世界盃被看作是中國品牌的狂歡。海信、萬達、蒙牛、vivo等中國品牌的接連入局,讓中國元素成為2018俄羅斯世界盃的焦點之一。

各大讚助商品牌,或是簽約球星、簽約流量明星,或是在世界盃賽場的品牌權益圍欄廣告等上做足文章。蒙牛的“梅西慌得一P”、“天生要強”,海信的“中國第一”各自造就了世界盃前半段的輿論高峰。對於品牌而言,世界盃聚焦了全球幾十億的目光,能讓全球觀眾關注並議論,這就顯然已經實現了品牌想要的曝光度。

贊助世界盃對中國品牌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但中國贊助商僅僅是為了獲得更大的曝光嗎?蒙牛因為梅西的表現收穫了巨大的流量,但卻被戲謔成“毒奶”,加上前期三聚氰胺的歷史,對於市場是否會有積極效應?一切都還難以斷定。

而因“第一”而被熱議的海信,近期的一組市場數據顯示,受世界盃影響,海信電視在國內和海外的銷售已經開始得到積極反饋。據瞭解,海信電視在俄羅斯當地銷量呈現爆發式增長,半個月之內銷量暴增近300%,創下歷史最高。這個坐了14年中國電視市場佔有率第一的品牌,其世界盃效應還在不斷擴大中。

那麼,海信是怎麼做到的?

作為俄羅斯世界盃官方贊助商,海信適時推出80吋的4K激光L5、世界盃指定電視U7、U9系列,為球迷打造超酷的看球體驗。同時,海信所有世界盃觀賽電視都配備了 VIDAA AI 人工智能系統和Autosport體育模式,擁有業內領先的全場景識別,可一鍵識別球星,偽球迷也能變成真球迷。

贊助世界盃對中國品牌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與其他贊助商選擇球星或球隊代言不同,海信選擇英國著名演員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為海信電視代言人,一下拉開了與國內廠商的差距。海信的高端電視配合本尼的睿智質感形象完美結合,給廣大消費者留下了良好的品牌印象。

贊助世界盃對中國品牌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大部分世界盃贊助商在賽場圍欄廣告上都只限於一兩種語言,而海信則精雕細琢,投放了俄文、英文、中文和日文四種語言的廣告。俄語廣告劍指海信俄羅斯市場。海信是四大中國品牌贊助商中唯一一個在俄羅斯有分公司的品牌,俄語廣告意在獲得俄羅斯消費者的關注,拉近距離,提高認知度。透過英文“HDR ULED”廣告,海信成功詮釋了海信電視主推的HDR和ULED兩個概念。中文廣告“海信電視 中國第一”的亮相,讓消費者知曉了海信在整個電視行業的地位。引發輿論熱議的背後,是海信作為行業領先品牌,要佔據消費者電視購買的第一心智的營銷策略。。而海信為東芝電視REGZA投放的日文廣告則展現了海信對全球細分市場的針對性廣告戰略。

贊助世界盃對中國品牌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越來越多的中國力量入局體育營銷,規模的擴大也備受輿論一邊倒的壓力。人們總是戲謔中國企業“財大氣粗”、“人傻錢多”。我們無法去判斷每一個企業的營銷目的,但市場會逐一證明。現在來看,至少海信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