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都在「瞧不起」同性戀

我們一直都在「瞧不起」同性戀

《尋找羅麥》是內地第一部過審可以公映的同志情感電影,具有“破冰”的意義,也是國內電影審查邁出的巨大一步。

電影由在法國電影界享有盛譽的中國導演王超改編自其1998年發表的短篇小說《去了西藏》,宣發上以“兄弟情感”弱化影片同性題材的影響,因此《尋找羅麥》不會像《中邪》一樣遭遇臨時撤檔的厄運。

王超作為跟隨陳凱歌出道的第六代導演,他所涉及的題材不無意外地跟大部分第六代導演一樣把現實主義注入到作品當中,如《安陽嬰兒》、《江城夏日》等影片都把視角對準了社會當下存在的現實問題,《尋找羅麥》也是如此。

他們身上都揹負一種揭露傷疤,思考未來的意識並以電影為載體與觀眾一同討論,他們的作品大都口碑兩極化。

我們一直都在「瞧不起」同性戀

《尋找羅麥》2013 年 9 月開機,11 月正式殺青。2014 年 4 月,電影初剪完成。製片人呂建民一度在微博上表示,《尋找羅麥》將於 2015 年 6 月上映。

但此時《尋找羅麥》並沒有完成內容審查,一直到 2015 年 8 月底,導演王超才對外透露《尋找羅麥》剛過審。2017 年 1 月,呂建民在微博上貼出了《尋找羅麥》的電影片公映許可證。而最終檔期則確定在了 2018 年的 4 月 13 日。

我們一直都在「瞧不起」同性戀

那麼《尋找羅麥》到底會呈現一出怎樣的LBGT故事呢?先看看導演和製片人怎麼說。

王超對於影片的理解並不侷限於性向之上,此前他在接受採訪時曾說:

“這是一個異性戀者和一個同性戀者之間的故事。我在試圖跨越這樣一種性別之愛。愛的能力,跟愛的意義是更重要的。至於是不是一個同性戀或異性戀,這個東西是個其次的東西。”

製片人呂建民也曾經在微博上表示,《尋找羅麥》反映的是男性之間的第四情感。但是在2013年電影拍攝期間他卻有這樣的說辭,《尋找羅麥》是一部愛情商業片,影片裡不僅具備細膩動人的情感元素,同時也將融入一些商業元素。

他們的說法都較為隱晦或與之前有所出入,也許是出於某種考量現在的他們並沒有直接說出兩位男主之間直觀的感情,我們姑且把它叫做友達以上,戀愛未滿吧。

我們一直都在「瞧不起」同性戀

看完了主創人員的自述再來看看曝出的幾款預告片。

從預告片中看,可能大部分對影片抱有期待的觀眾要失望了,預告片完全成了旅遊觀光宣傳片對劇情中所涉及的感情沒有透露絲毫。

其實,導演的放出的預告片並沒有欺騙觀眾,《尋找羅麥》的確只是部略合格的旅遊風光片,拍完了西藏拍法國、拍完了法國拍北京,都是熱門的旅遊目的地,唯一遺憾的是你白花的那幾十塊錢無法退回了,畢竟風光片都是在網上免費看的。

導演和製片人模稜兩可的話語看完正片後也能夠理解他們所說的第四感情和同性戀是其次的含義。因為片中唯二的同性戀戲碼可能就是他們在北京同志酒吧爭吵以及送給韓庚的圍巾,而且還較為隱晦,或許是剪刀手導致的結果吧。

我們一直都在「瞧不起」同性戀

如果是衝著同性噱頭去看還是建議你們把它當做一部中法合拍的國際化MV更為合適,尤其在看的時候一定要腦補陳奕迅的《好久不見》,至少這樣會和諧一點。

電影凌亂的回溯剪輯,牽強附會的劇情構思,蹩腳平庸的鏡頭,不知所云的愛情,令人難以的信服的救贖,一堆沒有多大用處的符號化藏戲,最終構成了韓庚僵化式地拿著骨灰盒,拉著行李箱遊走於西藏法國兩地。

整部影片給人看下來有一種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感覺,將強行裝逼、故作深沉,演繹了80分鐘,就像初中時的90後經常在QQ空間裡曬傷感,說憂愁,寫火星文,口裡總唸叨著“再牛逼的肖邦都彈不出勞資的悲傷”一樣。

多條線索迂迴的拍攝手法更加凸顯導演調度場面的稚嫩,果然是跟著陳凱歌出來的導演,縱然拍過再多的戲也學不會把故事講完整。導演本想整出一副“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靜好畫面,怎奈落了個哈欠連天的尷尬收場。

我們一直都在「瞧不起」同性戀

韓庚的演技也沒有撐起這樣的題材,生硬的旁白與毫無表情的撲克臉,該哭的時候沒有一滴眼淚,該笑的時候卻又繃著一張臉,真不知道他在《萬物生長》中進步的演技是導演指導的功勞還是他偷偷練習的結果。

他說自己每年要看二三十個劇本,謹慎的挑選著自己喜歡的又不重複自己的好劇本,努力而盡情的折騰磨練著自己,翻開韓庚的電影履歷表他確實沒有說謊,只是在挑選的眼光上差強人意,在演技提升的道路上越走越偏。

他似乎忘記了從偶像到演員沒有偶然的成功,即便有也不過是化了妝,帶了面具的偽裝,耐不住細看。演員應當是把自己打碎重塑的過程,得捨得把心裡的那個我放下來才能投入到角色中去,否則一直有個人設在心裡,演什麼都是自己。

我們一直都在「瞧不起」同性戀

五年的命途多舛,五年的翹首以盼,在影片上映的那一刻換來的是一聲嘆息,嘆《尋找羅麥》的不合格,嘆審查制度的不進步,如此不堪的一部片,它“破冰”上映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也許《尋找羅麥》的上映遠不止票房和評分那麼簡單,它意味著我們對這類情感有了一定的包容和理解。

我們一直都在「瞧不起」同性戀

因為LBGT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一旦涉及到此就會被怪異地審視,好像全身上下都散發著不入流的氣息。

在傳統觀念組成的社會里,人們雖說接受著新的思想但也時常束縛在舊的文化“枷鎖”下,並且不想過快地“掙脫”出來。

尤其是大多數人敏感的神經,提及同性戀盡是避而遠之或鄙夷的姿態。把他們當成異類,無端指責,就如同犯錯需要懲罰一樣,用的盡是些汙穢的詞,全然不顧他們的感受和所承受的壓力。

對於同性戀,他們有著著名的反同言論,

“上帝給了你一根棍子,你卻用它去攪屎。”

如果用這種觀念來捆綁不違法亂紀、危害社會和他人的人群,那我們為何還要無動於衷,鍾情於世俗的熱鬧。

我們一直都在「瞧不起」同性戀

但是這並不是肯定所有出櫃都是應該的,知乎上有位“過來人”網友對待這個問題有著中肯的評價:

“不要因為一時衝動而出櫃,每個家庭都不一樣,同樣是父母,各自表現真的千差萬別,不可強求,具體問題需要具體分析,但是背後的功課一定要做足,要有足夠的愛心耐心信心;當真的決定出櫃,可盡力讓父母理解、寬容自己,如若不能,就不要強求父母理解接受,不要覺得人生就此灰暗絕望,要善於化解壓力,想清楚自己沒做什麼壞事、錯事,無須自責,人生匆匆,流淚或微笑都只有一輩子,來世間一趟不是來受苦的。”

家庭和社會價值觀方面一直是所有同性戀所焦慮的問題,不敢面對社會和大眾,不敢在大庭廣眾之下與愛人像常人一樣無所顧忌,麻煩似乎總比辦法多。

我們透過兩部電影來看一下當與家庭和社會價值觀產生分歧時該如何解決。

我們一直都在「瞧不起」同性戀

《面子》是美籍華裔導演伍思薇自編自導的一部講述同性題材的輕喜劇電影。這部電影從立項到完成拍攝總共經歷了五年的時間。

導演本身就是一名les,為了這部電影她放棄了微軟的高薪職位,但是影片並不是她的自傳,是她獻給母親的一封“情書”,告訴她無論何時開始自己的初戀都不會太晚,同時,也告誡自己做自己最自由。

我們一直都在「瞧不起」同性戀

陳沖飾演的是一箇中年懷孕卻不知道父親是誰的單身母親。她的角色在很多中國家庭中都存在,對父母是女兒,對女兒是母親。

當年的婚姻是父母之命,難以違抗,順命了這麼久,忽然有一天生活就偏離了軌道,他愛面子的父親一氣之下將她趕出家門,於是,她帶著行李投奔自己已經28歲還沒有結婚的女兒。

而她的女兒之所以沒有結婚是因為她是一名同性戀,只是一直不敢向家裡人坦白。

我們一直都在「瞧不起」同性戀

通過旁敲側擊,母親知道了女兒的秘密,也做了中國式母親都會做的一切。

為了面子和愛,一開始會選擇緘默,出了事就瞞,瞞不了就躲,躲不了就逃,真逃不了要撕開臉皮了,還尋思著控制傳播範圍,能不張揚就不張揚。因此,母親極力在拆散女兒的戀愛。

但是當女兒的女友一方面為了院長父親的面子一方面因為自己的不勇敢而準備遠赴巴黎時,她才最終鼓起勇氣對母親坦白:“媽,我愛你。但是我是同志。”

而她的母親卻淡然回答道:“你怎麼可以一下說兩件這麼大的事情,你是我的女兒,你不會是les。”

我們一直都在「瞧不起」同性戀

電影最後的結局是完美的。

女兒在家族聚會上穩步走向女友,她最終可以做到在眾人面前親吻她。母親和帥哥甜蜜的讓人嫉妒,而外公也放下了壓力,坦然接受了這一切。

媽媽沒有隨便把自己嫁掉遮醜,女兒也追回了總認為她有些膽怯的愛人,就連外公和青年女婿以及外孫女的女友也坐在了一起。

我們一直都在「瞧不起」同性戀

巧合的是,《斷臂山》和《面子》的豆瓣評分都是8.6分,不同的是,《斷臂山》是從社會價值觀出發。

電影剛開始是他們在山上享受著伊甸園般的時光但當牧羊時間一結束便面臨著社會價值觀的審視,如牧場主的鄙夷,小時候恩尼斯印象中同性戀等同於死亡的觀念以及周遭的冷眼對待。

儘管後來兩人都結了婚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但還是難以忘記彼此,迫於世俗的壓力和恩尼斯始終過不了自己那一關,兩人每年僅有幾次見面的機會,每次都是匆匆的幾天。

我們一直都在「瞧不起」同性戀

最後傑克死於車禍(當然這不是一個意外),恩尼斯才意識到這麼多年來,他太在意自己的秘密完全忽略了傑克的感受,他沒有真正去了解傑克對他的愛到底有多深。

也是這時他才敢真正面對與傑克的愛,也才敢無所顧忌的說出:“63年我和他一起在那裡放羊。”

我們一直都在「瞧不起」同性戀

不管是家庭還是社會,它們都說了一個道理,在愛情面前應該勇敢,這與性別無關。誠然,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並沒有逼迫誰一定要去接受或模仿,只是希望偏見少些,再少些。

微博搜索關注:Idlemovi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