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丘 歷史變遷的南都書院

應天府書院又稱睢陽書院、南京書院、南都書院、南京國子監,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南湖畔,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史載“州郡置學始於此”。

應天府書院前身為睢陽書院,是五代後晉時的商丘人楊愨所創辦。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改升應天書院為府學,稱為“應天府書院”,並正式賜額“應天府書院”。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升格為南京,成為宋朝的陪都,應天書院又稱為“南京書院”。慶曆三年(1043年),應天府書院改升為“南京國子監”,成為北宋最高學府,同時也成為中國古代書院中唯一一座升級為國子監的書院。

北宋書院多設於山林勝地,唯應天府書院設立於繁華鬧市之中,人才輩出。隨著晏殊、范仲淹等人的加入,應天府書院逐漸發展為北宋最具影響力的書院。書院內主要景點有:崇聖殿、大成殿、前講堂、書院大門、御書樓、狀元橋、教官宅、明倫堂、廊房等。范仲淹《南京書院題名記》載:“天下庠序,視此而興”。《九朝編年備要》載:“宋興,天下州府有學始此”。 元代趙孟瞓《義學記》載:“宋初時天下有四大書院,應天書院為首。1998年4月29日,國家郵政局在商丘舉辦了“四大書院”郵票首發儀式。 2015年3月13日,應天書院被列入“河南省社會科學普及基地”。

河南商丘 歷史變遷的南都書院

五代後晉

應天府書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代時的後晉(936年—947年)。唐朝覆亡後,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分裂時期,官學遭受破壞、庠序失教,中原地區開始出現一批私人創辦書院,應天府書院由此而生。當時有商丘人楊愨樂於教育,在歸德軍將軍趙直扶助下創辦睢陽學舍,聚眾講學。楊愨去世後,他的學生戚同文繼承師業,繼續辦學。培養出諸如宗度、許驤、陳象輿、高象先、郭成範、王礪等後來都成為臺閣重臣的著名人物。睢陽學舍逐漸形成了一個學術文化交流與教育中心,但戚同文病逝後,學校曾一度關閉。

河南商丘 歷史變遷的南都書院

兩宋元朝

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宋真宗因宋太祖趙匡胤尊號為“應天廣運仁聖文武至德皇帝”,遂將宋朝龍興之地宋州(今河南商丘)升州為府,稱應天府。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邑民富人曹誠,在戚同文舊學之地出資三百萬金,造舍150間,聚書1500餘卷,廣招學生,並於次年聘戚同文之孫戚舜賓為主院,以曹誠為助教,建立了書院。“博延眾生,講習甚盛”,願以學舍入官,真宗皇帝大為嘉嘆,“面可其奏”,下詔表彰,端明殿學士盛度“文其記”,前參知政事陳堯佐“題其榜”,賜名“應天府書院”,應天書院改為府學,官府撥學田十頃,充作學校經費。 [9] 《宋會要》裡載有1009年農曆二月二十四日對書院賜額的這份詔書。從此,應天書院取得了官學地位。書院得到官方承認,成為宋代較早的一所官學化書院。應天府書院與曲阜文宣王廟建立較早,宋人有“州郡置學始此”之載。 [1] 學院的基本課程是儒、道、墨家經典《詩》、《書》、《禮》、《易》、《樂》和《墨子》、《道德經》、《春秋》等,“博涉百家九流之說”。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應天府又升格為南京,為宋朝三京之一。商丘瀕臨汴水,交通方便,商旅輻輳,隋唐以來,已發展成為一方都會。宋代的應天府書院就設立在商丘的繁華鬧市中。當時人稱:“州郡置學始於此”,天下學校“視此而興”,此時的應天書院又被稱為“南京書院”。天聖四年(公元1026年),范仲淹因喪母守制商丘,受知府晏殊之聘,主持應天書院。

河南商丘 歷史變遷的南都書院

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應天府書院學生王堯臣、趙鰖分別中得狀元和探花。范仲淹繼承戚同文“天下同文”之志,“以天下為己任”,以“九河我吞,百穀我尊”“浮雲我決,良玉我切”的博大胸懷,為北宋培養大批人才,如王堯臣、趙鰖、張方平、富弼、孫復、石介等。史載有“宋人以文學有聲於場屋者,多其所教也”。於是,“天下庠序,視此而興”。

天聖六年(公元1028年)底,范仲淹主持應天書院期間,還教授《藝文》和《易經》兩門課。范仲淹在此留有眾多遺文,如《上執政書》、《南京書院題名記》、《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講書狀》、《南京府學生朱從道名述》、《唐異詩序》等。其時,書院學生會按照不同專長而入讀各項分科,課程主張學以致用,提倡實地考察,即所謂“明體達用”。范仲淹說:“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將何以救?在於教以經濟之業,取以經濟之才。”在“經濟之才”的總要求下,還要培養專業人才。他主張選拔人才要德才兼備,且首先注意德。范仲淹“日於府學之中,觀書肆業,敦勸徒眾,講習藝文,不出戶庭”。常宿學中,訓督學者皆有法度,勤學恭謹,以身先之,由此四方從學者輻輳。

河南商丘 歷史變遷的南都書院

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參政“慶曆新政”,應天書院升為南京國子監學,與東京(今開封)、西京(今洛陽)的國子監並列為北宋最高學府。范仲淹提出“精貢舉、擇官長”等十項改革主張,改革當時教育系統,應天府先行實施改革,一改當時崇尚辭賦的浮淺學風,重經義、重時務、重實際。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變法,書院實行“三舍法”改革學校制度。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北宋靖康之變,金人南下。趙構建南宋於應天府,不久遷往臨安(今杭州),宋欽宗時書院遂毀於兵火,久廢近250年。其後,應天書院屢建屢廢,名稱也不斷更改。元初雖建有歸德府學堂和文廟,規模大減。

明朝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黃河氾濫,歸德府城淤積地下(今商丘古城南門外湖區),應天書院也隨之被埋(今商丘古城南湖)。 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知州楊泰有在舊城北築新城。同年,知州周冕繼修,始告竣工,歸德府遷入新城(今商丘古城),應天書院也隨遷往城內(今中山東二街路北的歸德府學堂和文廟舊址一帶)。現存有明倫堂、大成殿、月芽池等建築。大成殿內立有孔子及其弟子的牌位,為祭孔之地;明倫堂為學堂,是學子應試之地。 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明朝巡按御史蔡璦將位於商丘城西北隅建的社學改建,沿用舊名稱“應天書院”。明朝萬曆七年(公元1579),宰相張居正下令拆毀天下所有書院,應天書院沒能逃過此劫。

河南商丘 歷史變遷的南都書院

明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歸德知府鄭三俊建重建“范文正公講院”于歸德府學東,效法范仲淹的精神,親自執書講學,一時培養了許多傑出人才,諸如官至戶部尚書的侯恂,南京國子監祭酒侯恪,兵部侍郎葉廷桂、練國事等,皆為鄭氏賞拔。他們頗有范仲淹剛正不阿,崇志向、尚氣節的精神,為官多著清聲。“范文正公講院”又名“文正書院”。因范仲淹曾掌教應天府學,後人為紀念其講學育士之功,故名范文正公講院。明代中後期睢陽沒於黃河,城址北遷,原講院故址已無存。

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侯方域撰有《重修書院碑記》。順治十五年,符應琦重建講堂,集諸士而課之。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符應琦重修講堂,集諸士而課之。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知府閔子奇又修書院,請來名師執教,“下帷講學,有醇儒之風,學者翕然宗之”。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書院改為郡義學。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知府陳錫格重修應天書院。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舉國廢科舉,興學校,詔令各省的書院改為大學堂,各府、廳、直隸州的書院改為中學堂,各州縣的書院改為小學堂。1905年8月,范文正公講院改為“歸德府中學堂”(簡稱歸德中學)。

二十一世紀1998年4月29日,國家郵政局在商丘舉辦了四大書院郵票首發儀式。

2003年,河南省政府批准應天書院在宋代原址附近進行修復,並被列為河南省和商丘市的重點旅遊工程項目。2004年2月,應天府書院修復工程開始一期工程建設。重建的應天書院由河南大學設計,按歷史文獻記載恢復原貌,一期工程投資900多萬元,完成了仿古圍牆、大門、崇聖殿、道路、門前廣場、狀元橋以及院內外綠化等工程。總建築面積4116.8平方米,道路佔地2523.4平方米,佔地52畝。

2005年底,應天府書院主體工程崇聖殿竣工。

2006年,應天府書院的大門、圍牆、道路等工程完成。

2007年10月1日,修復後應天府府書院正式對遊客開放。

2009年3月20日,應天府書院迎來千歲華誕。商丘市睢陽區為此召開紀念應天府書院御賜匾額1000週年座談會。

2009年8月,應天府書院二期工程開建,主要是講堂等復原工程。

2015年3月13日,應天書院被列入“河南省社會科學普及基地”。

2016年11月7日,“應天書院研究中心”在商丘師範學院揭牌成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