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爲何只有30%的學生讀大學?|知識是否分貴賤?

Swiss Education

瑞士這個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高收入、高福利、手錶、銀行、滑雪應該是一連串的聯想詞。但是有一個數字你肯定想不到,

只有30%的學生進入傳統大學就讀本科!同時還有人這樣評價瑞士教育的現狀,“集三個國家特點於一身,德國高超的職業訓練,法國嚴格的學業系統,美國高效的科學研究。”

瑞士為何只有30%的學生讀大學?|知識是否分貴賤?

儘管我們正處在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但是瑞士人認為教育並不在這個套路里,他們沒有把大部分的學生都送進附近的學術型大學,和美國、澳大利亞、韓國、中國的做法相悖。一份世界經合組織(OECD)最新的數據顯示,瑞士25歲以下的青年,只有28%進入了傳統的學術型大學(Academic University, theory-based courses)。這樣的數據表現曾經在2014年被OECD警告過,瑞士的教育專家對此非常的冷靜,蘇黎世大學校長Michael Hengartner認為,“只有一部分工作需要傳統的大學教育來培養學生”。瑞士教育界普遍的觀點認為現在瑞士面臨的問題是,不應該有這麼多的學生進入學術大學體系來學習。瑞士應當更多的關注職業化的教育,瑞士能有今天也不是靠著學術成果來擁有的這一切。

瑞士這樣一個發達國家,只有8%的年輕人失業率,比世界經合組織的平均值要低4個百分點。Ammann博士表示,在瑞士東部鄉鎮地區,16歲的年輕人,只有少部分學生適合學術型大學,大概15%是比較健康的比例。更多的年輕人應該規劃職業化的學習計劃,並不是要停止學習,而是以精煉技能為指導思想,繼續學習,瑞士也是這樣引導的。無獨有偶,劍橋大學的經濟學家Ha-Joon Chang也在質疑“知識經濟時代”這樣的概念,

他認為現在高等教育更多的是在批量為企業製造員工,而不是真正的幫助社會提高運行和生產效率。

在很多國家,高等教育重在培訓思考能力,而瑞士希望腦力訓練和技能訓練能夠更加的平衡,目前全國有9所應用科學型大學(Applied science university, skill training based courses)和12所傳統的學術型大學,這兩類大學有著很清晰的分別。同時,這樣的分類不是一種號召或者民間協會,而是有法律條款的鼓勵,作為國家政策來引導的,有一點強制的性質。當然在推進過程中會有各方面的阻力,比如,應用科學也是有學術研究的,但是很難在頂級國際期刊上發表,在這件事上不少學校開始是拒絕的。

在取得應用科學型大學的學士學位之前,學生需要完成企業的學徒型訓練,實際應用能力是學士學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瑞士的教育系統也確實能夠為學生提供多種學術或者職業發展路線,應用科學類的學習,也有可能轉換到學術型研究的跑道上。不管是職場還是學術,學生都有機會自己來選擇和掌控節奏。

這樣的做法也有不少人質疑,會不會太功利了?現在看來事實相反,這使得教育系統和瑞士社會的效率保持在一個比較高的水準。一方面實用主義派能夠讓更多行業大幅提高效率,精進技術,另一方面在科研型大學裡,學校不用一直為政策上的就業率所苦惱,可以更安心地做學問。確實,現今很多國家的大學都受困於畢業生在就業市場的表現,有時甚至會為就業率所苦惱。

瑞士高等教育還有個特點,沒有大學入學類考試,只有高中畢業會考“Matura”,合格後就可以申請瑞士的大學了。而且學生在16歲會面臨第一次分流的選擇,可以選擇學術型高中,或者職業型高中,而將近70%的學生都選擇了後者!這樣的“雙軌制”教育在德語系國家還是比較常見的,這也使得德國、瑞士、奧地利等國的工業產品更容易得到市場的認可。但是想要複製這樣的模式並不容易,需要政府、企業和學校共同的配合。

迅達集團(全球第二大電梯供應商)的一位負責人一語中的,他很清楚大部分國家的職業教育和瑞士職業教育的本質區別——那些國家對職業教育存在偏見,認為是“二等教育”,他還表示,他和很多公司高層都是職業教育出身,改革需要先改變思維模式,否則根本不會成功。要讓這些年輕人對自己所做的工作感到驕傲,並且有成功的故事激勵他們。

想到我們親愛的祖國,是不是有很多可以借鑑的思路呢?雖然國情不同,文化不同,而且改革的流程不知道需要走多少年,但是我們仍然應該有一點夢想,萬一實現了呢?看到這篇文章的你,是不是也在想,我們確實有太多大學生了,然而畢業之後並沒有當初期待的結果如果16歲有一次選擇的機會,也許會改變很多人的命運。學習能力肯定是要培養的,但是知識不分貴賤,做一碗感人的炸醬麵和作一篇有深度的學術論文,應當得到同樣的尊重。

蒼蠅館子因為手藝得到尊重,如果能夠上升到廚藝的“道”,那肯定是職業道路的頂峰,也是社會的財富。同樣,大學教授因為獲取知識的水平高得到尊重(我承認,個別只是名詞知道的早了一點,而且沒能贏得尊重),如果能夠接點地氣兒,那現今的貿易戰裡,美國默默地流淚的人群應該不是養殖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