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京」:邁皋橋曾被訛成「賣糕橋」

2018年6月25日“老南京”刊載了王國樑《趣談棲霞那些以訛傳訛的老地名》,文章中有幾處值得商榷的地方,今天先說說有關邁皋橋的事。文中寫到“相傳橋南住著一位賣糕的孤苦伶仃老太,糕好人也好,人們便將小橋呼為‘賣糕橋’。清代訛為邁皋橋”。

其實持這種觀點的不在少數,早在2012年,就有媒體發表了《邁皋橋原叫賣糕橋,2.5萬南京地名藏金陵千年文脈》的文章,文中提到:“地名專家徐興釗表示……賣糕橋訛為邁皋橋等等。”

作為民間傳說,或者茶餘飯後的談資,將邁皋橋說成是賣糕橋,或者說賣糕橋訛成邁皋橋,這都無傷大雅。只是千萬不要混淆視聽,筆者擬通過檢索清代及民國文獻,對邁皋橋名稱進行梳理,以還原邁皋橋地名的本來面目。

“老南京”:邁皋橋曾被訛成“賣糕橋”

明代邁皋橋

清《同治上江兩縣誌》卷27附錄了一張題為《明應天府外郭門圖弟九》 的地圖,圖中出現了“邁皋橋”。這張地圖題名為《明應天外郭門圖》,明代的應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朱元璋定都應天府後,建有內城和外郭城,而該地圖顯示,邁皋橋的位置,就介於神策門和觀音門之間,與今天邁皋橋的地理位置相吻合。這表明,在明代就已經有“邁皋橋”的地名,而不是“賣糕橋”。

清代邁皋橋

檢閱清代文獻後發現,許多文獻都提到了“邁皋橋”,而不是“賣糕橋”。

清代江寧(今南京)文人甘熙在《白下瑣言》中明確指出,乾隆時期,邁皋橋的馮翁,因“壽及百齡”,與“嘉慶間,剪子巷龔翁”,皆經旌表建坊。這說明,到了清乾隆時期,邁皋橋地區仍然稱為“邁皋橋”,而不是“賣糕橋”。

《同治上江兩縣誌》卷28摭佚:“若百歲老人……嘉慶中,邁皋橋馮某、石城門吉貞母某氏、校官吳淼母顧氏皆百歲。”這句話意思是,百歲老人……在清嘉慶年間,有邁皋橋的馮某、石城門吉貞的母親某氏、校官吳淼的母親顧氏,都是百歲。

翻看《同治上江兩縣誌》時發現,該志中多次提到了“邁皋橋”。在其卷27《上元山圖弟一》中,就有“邁皋橋”的名稱;而在《二縣鄉鎮圖弟十四》總督李公雨亭刊本中,仍然有“邁皋橋”地名。可見,清同治年間,仍然稱為邁皋橋。從圖上還可以清晰看到:從神策門到燕子磯的道路,必須經過邁皋橋。邁皋橋作為咽喉要道,介於神策門與燕子磯之間,而此時並無“賣糕橋”一說。

通過翻檢文獻得知,邁皋橋在明、清以來,一直稱為“邁皋橋”,並沒有被訛稱為“賣糕橋”。

民國邁皋橋

1918年,徐壽卿《金陵雜誌》再版,其中在江寧縣立各小學校中,有“第七學區第八國民學校(邁皋橋)”字樣。也就是說,“第七學區第八國民學校”地址在邁皋橋,而不是賣糕橋。

1921年4月2日,著名地質學家鄭鶴聲赴燕子磯考察,寫下了《巖山十二洞》的考察報告。他在報告中說:“是日(四月二日)出神策門……十里至邁皋橋。村店三四。夾道為市。”也就是說,在1921年時,稱為邁皋橋,而不是訛成“賣糕橋”。

被譽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創辦了曉莊師範。他在《試驗鄉村師範學校答客問》 中,寫的是邁皋橋;1927年7月1日《鄉教叢刊》第1卷第13期載季雪雲《協助創辦邁皋橋小學》,文章多次提及邁皋橋;1927年,程本海應邀來到曉莊試驗鄉村師範工作,後來程本海寫了一本《在曉莊》的書,該書於1930年1月出版,陶行知先生親自審閱了這本書,書中有《邁皋橋被搶之一瞥》。這說明,在邁皋橋附近曉莊工作的陶行知和程本海,熟知“邁皋橋”地名,因此,並沒有出現所謂“賣糕橋”的現象。

1930年出版的《江蘇省政府公報》有一篇《江寧縣教育視察報告》。《報告》中提到了“邁皋橋初級小學”,而不是“賣糕橋初級小學”。

1935年,《南京市政府公報》有一則《建築邁皋橋鄉區簡易小學校舍案》,提案中也說明是“邁皋橋”,而不是“賣糕橋”。

1935年10月出版的《南京市教育概覽》中,也提及了邁皋橋。在其中二十三年度第1學期《南京市市立鄉區各小學一覽表》中可見“邁皋橋鄉區簡易小學”,而不是“賣糕橋鄉區簡易小學”。

南京失陷後,在邁皋橋設立的是“邁皋橋初級小學”,而不是“賣糕橋初級小學”。

抗戰勝利後,從《建築材料月刊》所刊登的各磚瓦廠的廣告中,也可清楚瞭解到,這些磚瓦工廠的廠址,設在了中央門外邁皋橋,而不是訛傳的“賣糕橋”。如:著名的天津磚瓦廠,其廣告語是:“品質佳!價格低!交貨快!不誤期!天津磚瓦廠。南京營業處:邁皋橋”。

1948年出版的《南京市教育概覽》“私立中等學校校長姓名及校址一覽表”中,私立和平中學,校址在和平門外邁皋橋。《南京市教育概覽》“市立各級國民學校一覽表”中,也寫明是邁皋橋國民學校。

訛為賣糕橋

當然,說邁皋橋原為賣糕橋,也並非4空穴來風,是可以找到史料佐證的。

民國初年田北湖的《北湖土物志》中說:“北源,發於十方庵。餘見岡兩山之間,西流三百餘丈,至賣糕橋”。

民國學者王桐嶺的《江浙旅行記》中是這樣寫的:“民國十四年八月十六日……十點十分到賣糕橋”。

1930年,陸介夫在《紫羅蘭》雜誌第4卷第20期上,發表了《燕子磯之行》,其中有《賣糕橋的故事》一節,不知這篇文章,是否就是邁皋橋訛傳為賣糕橋的最初版本。

1932年出版的《最近三十年中國軍事史》,也將“邁皋橋”寫成了“賣糕橋”:“乃急令此方預備隊第十四軍由賣糕橋向前增加,立時將新花營之孫軍,消滅大半而克復之。”

1942年出版的《瞻園志》,收錄了一幅《金陵附郭勝蹟圖》中,標註的也是“賣糕橋”。

考察清代及民國文獻後,我們發現:從官方文獻中來看,邁皋橋的名稱一直延續至今,脈絡清晰。從民間來看,也並非全部將邁皋橋寫成賣糕橋。“賣糕橋”多數出現在一些私人著述中,時間為民國時期。有意思的是,其結果是“邁皋橋”訛成了“賣糕橋”,而不是“賣糕橋”訛成“邁皋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