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現在有一些爲商鞅洗白的內容?

天地小胖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專門看了《史記》中的《商君列傳》關於商鞅的評論,我覺得《史記》本身有相互矛盾的地方。而且題主在描述中所說的“人品不行”,感覺更是沒有一定的根據。

一,先來看看史記中別人如何評價商鞅的。

1,最早接觸商鞅的應該是公叔座,《史記》記載說:

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
座之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原王舉國而聽之。

這是公叔座生病的時候,魏惠王去看他的時候,他當時向魏惠王推薦了公孫鞅。從這一段描述來看,公叔座對商鞅的評價還是很高的。但是魏惠王卻對這個人並不認同,所以公叔座告訴他,如果不用商鞅的話,一定要把商鞅殺掉,當時的魏惠王並沒有聽公叔座的話。

魏惠王還對其他人說:

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公孫鞅也,豈不悖哉!

所以,當時的魏惠王很可能認為這是公叔座兵種說的話,並不可信。

2,商鞅在秦國變法十餘年後,使秦國富強。

居五年,秦人富彊,天子致胙於孝公,諸侯畢賀。

這句話說的意思是,經歷了變法的秦國,逐漸富彊,因此,連周天子也來向秦孝公祝賀,諸侯國也都來慶賀。

可見對於當時的秦國以及諸侯國,他們對於商鞅的變法使秦國強大的做法,還是很欣賞的。

綜合以上的兩點。可以看出,商鞅並不是像司馬遷所說的,“其天資刻薄人也”。

二,《商君列傳》唯一能夠感受到商鞅人品不好的地方在於,趙良和商君的一段對話。但是,縱觀整個對話過程的話,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1,趙良見到商君之後,商鞅問他,可不可以和我做朋友,但是趙良回答說:

僕弗敢原也。孔丘有言曰”推賢而戴者進,聚不肖而王者退“,僕不肖,故不敢受命。

從這一段的記載來分析的話,趙良似乎並不特別認同商君的做法。

但是再往前去翻原文的話,會看出,商君和趙良的會面,是因為有孟蘭皋的推薦才得見的。難道他本人在不待見商鞅的情況下,還託人引薦,這一點,說不過去呀。難道他只是為了勸商鞅急流勇退。如果這個分析成立的話,那說明趙良本身還是很讚賞商鞅的嗎。

2,當談到五羖大夫和商鞅的對比的時候,趙良對百里奚做出了很高的評價。

他說百里奚為了進入秦國,“自粥於秦客,被褐食牛”。當說到商鞅的時候,他說商鞅是因為景監的引薦才到達的秦國,光是這一點,商鞅就不及百里奚。

但是,商鞅之所以進入秦國,一是因為魏王並不待見商鞅,同時,秦孝公發出“求賢令”因此,他才進入的秦國,景監當時應該只是引薦了一下。所以,從這一段看,趙良對商鞅的評價並不完全可信。

3,趙良說,商鞅“相秦不以百姓為事”。但是,總觀商鞅變法的整個過程而言,也正如題主所說的,秦國由弱變強,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所以秦國能夠達到“夜不閉戶”的境況。所以,他也並不是對秦國的老百姓不好。

商鞅得罪的最多的,無非就是秦惠王,不但把他的伯伯贏虔割了鼻子,還把他的老師臉上刺了印記,因此這兩個人以及秦惠王非常痛恨商鞅。因此他登基的時候,最後車裂商鞅。

三,有句話說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商鞅雖然最後被處以極刑,但是,就像題主說的,他的出現,的確讓秦國一步步富彊了起來。

雖然在史記中,司馬遷對於商鞅的評價並不高,但是,僅僅通過《商君列傳》也會發現司馬遷本人寫的《史記》,有一部分內容是不能自洽的。

這就說明,在歷史上,商鞅本人盡是“黑歷史”的說法,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站不住腳的。所以,關於“洗白”的說法,也無從說起了。同時,題主說的,商鞅人品不正,說他騙了公子卬,並殺了他,我也專門看了記載,《史記》僅僅說了“衛鞅伏甲士而襲虜魏公子卬”,並沒有說把他殺掉了。

自古兵法就說“兵不厭詐”當年孫臏殺龐涓的時候,不也是佯裝去攻打魏國的時候,使龐涓上了當,從齊國返回救魏國的時候,才被一擊斃命的。所以,這種方法,應該算是一種用兵的方法,倒也不存在人品不好的說法啦。

總體來說,不管是《大秦帝國》中所描寫的商鞅最後以身殉國,還是《史記》上所記載的商鞅是因為起兵謀反才會被殺的說法。他提出的“法制"的理念,真正的讓秦國富裕了起來。所以,他應該也算的上是“功過參半”了,“白與黑”的說法,我也認為,並不是特別全面了。


悅思益明

既然用到“洗白”這個詞,那就是承認商鞅被抹黑了!

事實也確實如此,商鞅的功勞之大,勿需贅言。後世抹黑他也主要從兩個方面,而這兩個方面來說,都很牽強。

一、以正史為主的刻薄說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商鞅的評價用到了刻薄兩個字。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

這是因為商鞅以法為主,不徇私情,曾經刑罰了太子的老師。這件事如果發生在漢朝時候,是不能理解的,因為司馬遷的時代已經是儒家文化的時代,不同於大爭之世,觀念也大相徑庭。

儒家的等級制度非常嚴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絲毫不能僭越的。商鞅刑太子傅,目無君王,在儒家思想裡,本來就是大逆不道。


二、以野史為主的人品低劣說

商鞅在與魏國河西大戰時,曾經用計謀騙取了魏國大將公子卬,使得魏國失去河西之地,這在古代那個講道德的時代是不被允許的,那時候人們講究陽謀天下,這種“卑劣”的手段是不會被認可的。

馮夢龍寫《東周列國志》的時候將這段故事描寫的詳細,主要呈現了商鞅借舊情欺騙公子卬的細節,展現了一個低劣的人品。

這兩方面的“抹黑”,使得商鞅的人設瞬間崩塌,也就不存在他變法到底好壞了。


商鞅變法使得社會效率大大提升,當然這些在噴子眼中也不值一提,他們會說,變法那麼成功秦國還不是滅亡了。

我只想說,你吃雞蛋就好了,你何必在意母雞長的好看不好看。


枯榮說

所謂“洗白”,所謂“歷史早有定論”,那是洗儒家潑的墨,洗舊貴族扔的屎,洗儒家和舊貴族捎帶著因後世政治原因定的論而已。

商鞅變法,於秦國而言,是變法圖存(當時秦國處於山東六國謀秦之際,朝不保夕,故變法首要任務是圖存,是為了保住秦國,之後才是富強,才是東出)。故而,秦孝公發求賢令,尋求強國長策。商鞅入秦,君臣相宜,互相守望,開啟變法。

而這一變法,於秦國舊貴族、山東舊貴族的理念,于山東六國君主治國理念,都是大相違的。說白了,他們要求的,是保持自己的人治,君主說了算,大臣的權勢不能有損。

而商鞅變法,恰恰是對上至君主,中至群臣,下至百姓,從國政、軍事、經商、農耕、環境衛生甚至牲畜養殖等,從大事至微事,都做出了細緻規定。並要求全國上下依律而行。

簡單舉慄,比如商鞅變法後,秦法規定不賑災,百姓遇災年,國庫不撥銀,皇苑不開放採摘狩獵,百姓必須靠自力更生去採摘狩獵度過難關。實際上,秦國在大災之年,幾次做出了曲線救災,即在不違律法的前提下,國府幫助百姓度過災年,並幫助百姓恢復生產。不賑災的原因,則是當時秦人好勇鬥猛,遊民、疲民對農事生產影響很大,故用律法約束百姓,刺激生產。

其餘如秦法嚴苛,苛政猛於虎等,如果置於秦國當時的社會經濟環境之中,不去實地考察就做出結論,其可信度有多少呢。做出苛政猛於虎論斷的大聖賢,似乎也沒有去過秦國看一看。

而商鞅變法最不能於舊貴族相容之處,就是與周禮、春秋戰國時的刑不上大夫等相悖。太子犯法,劓太子師。廢舊士族世祿制,廢井田制,嚴重觸及舊貴族利益。

從秦國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及外部嚴峻形勢來看,商鞅變法保存了秦國,發展的秦國。使得幾世後秦國大出山東,覆滅六國。這樣的變法,是不能得舊貴族勢力相容的。及至秦滅,後世君主、貴族更不能容許自己的行為處於律法約束之下,而儒家理念則更適合樹立君主威嚴,更適合治民如傀儡。儒家文化盛行,對商鞅的理念攻訐就不用提了。

至於商鞅人品如何,可以從史料中去翻看一下。歷史和演義終究是有差距的。

這裡多說一句,有些人的屁股還沒擦乾淨呢,就急哄哄去潑墨抹屎,這種事實在是太常見了。


陸愛玲620

很多人都有你這種疑問,為什麼這幾年“洗白”的文章大行其道,為什麼這麼多人熱衷於洗白了,比如商紂王、隋煬帝、秦始皇、劉邦、周幽王、趙構,慈禧等,但真沒人覺得商鞅是黑的,也就不存在給他洗白了。

而是,他們不僅熱衷洗白,還熱衷於摸黑英雄人物,比如荊軻、冉閔、岳飛、袁崇煥、康雍乾、曾國藩。。。

再說為什麼你覺得“洗白”了,

說這種話的人很多,但無一例外都是歷史故事愛好者,喜歡讀歷史故事,歷史知識來源是評書、演義類小說(三國演義、隋唐演義、封神演義)、電視劇等。沒有正經的看過一部史書,

其次,中國人的史觀,基本都是唯心史觀,而這些年,西方的唯物史觀進入中國,所以分析歷史不再是英雄史觀,而能很客觀的分析了,不再是非黑即白,

比如曹操跟劉備,誰是好人誰是壞人?誰代表正義?誰代表邪惡?誰為了匡扶社稷?

按照傳統史觀,那肯定曹操是邪惡的壞的,劉備是正義的好的,問題是劉備跟曹操有什麼區別呢?都是為了打天下,

如果我說曹操也不是壞的,你們看來是不是給他洗白?如果我說劉備如果得天下,肯定不會還位漢獻帝,你是不是覺得摸黑?

比如,堯舜禹、王莽、曹操、司馬炎、楊堅、袁世凱有什麼區別?朱元璋、陳友諒有什麼區別?為什麼名聲區別那麼大?

所謂成王敗寇,成功了,自然可以取得話語權,自然可以洗白自己,按照自己的要求寫史書,你再看歷史時,那他就是偉大的,而你寫歷史時,你的敵人肯定是代表邪惡的,你看歷史時,他們就是邪惡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

因為現在的人越來越意識到了一個商鞅很早就意識到的現象:“人性不如制度可靠,道德不如法律可靠”。



中國人天生有“人性情節”,比如朝代荒政時期望明君現世,訴訟冤案時希望遇到青天大老爺,兩者都遇不到,則期望民間出現“大俠”。

這種情節的誕生是傳承兩千年的儒家”仁義道德“的文化灌輸培養的,這算錯嗎?不算,但是脫離現實。因為世界上僅僅依靠道德就能約束自己的人太少了,少的偶爾出現幾個就可以稱為聖人。

尤其是近年網絡發展,讓原來固定的幾個正面道德象徵:和藹的老人,可愛的孩子,淳樸的村裡人,素質的白領……人設全部崩塌。於是人們發現,“死”的制度比“活”的人靠譜。

所以,當回過頭再看商鞅,大家發現,才發現他是多麼的牛逼。商鞅摒棄了自己所有的人性,所以他顯得“刻薄寡恩,不近人情,殘酷無比”,但也正是如此,他才敢自信的說“只要律法制定,哪怕出了庸君,只要依法行事,秦國仍然會繼續強盛,除非昏君奸臣肆意亂法。”

商鞅不是洗白,是正視。


扣毛

商鞅最大的汙點就是視人命如草芥。兩個村的村民械鬥,八百老百姓全部死罪。法殘酷到動不動砍手砍腳割鼻子,十戶一甲,一人犯事,全部株連。統治幾百萬人口的秦國可以。統治千萬人口的秦朝就不行了。劉邦和陳勝吳廣就是因為遲到了,延期當斬,殘酷之至。大家要去思考,別把人當草芥,把史當兒戲,清末兩次農民起義殺的農民用萬和千萬來計算(義和團,太平軍),是非要公正對待,別書上說什麼就信,不然我們有什麼理由指責別人篡改歷史。中國人愛面子,覺得秦朝強大,所以秦朝什麼都是好的,宋朝和草原人民和談,就覺得丟人,其實宋朝的經濟當時全球第一,老百姓非常富足,想想清明上河圖的繁榮。明朝不和談,敵軍來襲不撤退(撤到南京),皇帝自殺,大臣投降。居然覺得有骨氣。明朝最丟人,居然被只有20萬人口的滿人滅國。而宋朝面對世界無敵的金,元還多堅持了兩百年(南宋)


達o芬奇密碼

因為商鞅的治國方針,在秦統一天下之前時期是: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有很森嚴的階級制度!而商鞅的治國方針是法治,人人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以軍功換爵位,打開了晉升的機會。始皇一統天下,沒有一個實權王爺,可以跟現在的法治一比,要知道那可是二千多年前,那時候的絕大部分歐洲男人都沒穿過一件完整的衣服。不講背景家世只講能力。不商鞅之前,始皇之後講的是家世,背景!這嚴重的侵犯了士大夫階級的利益,要知道史書也是士大夫們也寫的。而這也是始皇突然死亡之後秦為什麼會這麼快覆滅的原因之一。這也是中國二千來年封建社會推崇佛教的原因之一。簡單的說就是利益衝突,吹捧你沒好處還有壞處,誰願意幹?諸葛亮為什麼被後朝司馬晉大力宣傳和建祠堂?還不是司馬家的江山是從老主子曹家偷過來的?讓天下所有子民多學學諸葛,這種題就不要匝罡


a忘了1

提問者腦子不行。商鞅用得著洗白?“馭民五術”本身就是儒家對法家的汙衊 儒家就喜歡潑髒水篡改歷史。而且歷朝歷代實行的是儒法 而不是真正的法家 法家講究的是萬物皆螻蟻 眾生皆同等。[捂臉][流淚][笑哭][我想靜靜][淚奔][快哭了][大哭]


瘋人狂草

商鞅本來就不黑,何來洗白一說,只是現在民智以開,不再是某一家之言,現在人能以更客觀心態去看歷史而已。

封建社會雖然沒有了,但是封建社會的那一套還深入這個民族的骨髓之中。人性是複雜的,不是簡單黑與白,好與壞。

商鞅是人不是神,是人就不可能完美,泥菩薩當然完美,因為他本來就是一堆泥而已。

沒有永恆不變法律,法律因需而定,也因需而變。商鞅法律並不完美,但是適合他那個時代,僅此而已。但是其代表依法治國的理念,放到2000多年後的今天依然適用。單單這一點就值得我們後人好好思量!

不管商鞅又何缺點,但是其代表的法制建設跟法制精神,是這個民族需要的,商鞅堪稱法聖二字!


無常的小跟班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推崇商鞅,是因為現在的人信息量太豐富了,已經不是人云亦云的時代了!商鞅,一個歷史上絕對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沒有了商鞅,就沒有了大秦帝國,一個大一統的中華民族會不會出現都很難說,或許你會說是不是太過了,可是我告訴你,這是有很大可能的,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他的未來,東方六國什麼尿性,就不用說了吧!即使最有可能統一六國的楚國統一天下,他依舊會採取分封制,其結果還是導致下一個戰國時代……,最終結果就是像歐洲一樣,分裂成無數小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