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號》中的團長爲什麼不直接命令九連死守而是要騙他們以集結號爲令撤退?

黃應秋


《集結號》中,團長讓九連堅守陣地。為大部隊撤離贏得時間。但團長還是讓九連戰士看到了一絲生的希望:聽到集結號,就撤退。


團長為什麼不直接說明,讓九連死守陣地,不能撤退呢?

孫子有曰:將軍之事,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

老子曰: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無論道家、儒家、兵家、法家,治軍都用詭道。

而法家把治軍之道,用在了治國上。讓臣民對君主絕對服從——寡聞從令。


楊朱學派

這個結論顯然是不正確的,一個團級指揮員怎麼會欺騙連級指揮員?這在我軍歷史上是不曾出現的,過去不會有,以後也不會出現。因為我軍自三灣改編以來,從政治上、組織上保證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黨指揮槍”是正確的,是經過實踐檢驗的,也是任何時候都要遵守和執行的。

所以說在電影《集結號》中,胡軍飾演的團長只是在執行作戰命令,集結號肯定是有,至於為什麼要以集結號作為“信號”,後面再談,但團長對九連絕對不存在欺騙行為。如果團長執意讓九連拼光打狙擊,直接下命令就是了,我軍歷史上負責狙擊斷後的團、營、連建制部隊太多了,為了大部隊轉移或是打響決戰總攻,實現更大成果的殲滅敵人作戰行動,一些部隊做出犧牲在所難免。

但對於影片中團長命令穀子地及他指揮的九連完成一定狙擊任務後聽“集結號”撤退,就有點兒脫離當時複雜作戰情況下的常識了。首先,集結號的聲音傳遞範圍有限,炮火連天的戰場誰還會準確無誤地聽到號聲?而且,軍號大部分時候都是在己方陣地由司號員吹給身旁戰友衝鋒用的,範圍相對較小。所以說,用軍號傳遞撤退信號,容易暴露目標不說,信號極可能傳遞不到位。

顯然,《集結號》在這個問題上進行了藝術化處理,因為影片的核心問題就在於“到底吹沒吹號”?但影片所反映的是淮海戰役局部,如此嚴謹決絕的大戰役,絕對不會出現某連打狙擊會用軍號傳遞信號的做法。


南瓜報告

首先樓主問出這個問題,說明就沒有好好看電影,電影在99分30秒左右,九連連長谷子地終於找到了當年負責吹集結號的團長警衛員小樑子,說自己沒有聽到集結號,害死了九連的兄弟們,深感內疚,這時小梁說出了以下的話:

“老谷,我得明明白白的告訴你,我根本就沒給你們九連吹過集結號”

“團裡也是突然接到的撤退命令,當時你們在舊窯場牽制了大批的敵軍,”

“如果按原計劃讓你們撤下來,整個部隊可能有大麻煩,弄不好全都得讓敵軍咬死”

“劉團長,他沒下達吹集結號的命令”

從這段對話中,我們已經清楚的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不是團長騙他們以集結號為令撤退,而是,突然接到撤退命令,為了保全大部隊,不得以沒有吹集結號,無奈之下,只能犧牲九連,所以根本不存在騙這一說法,而是臨時命令的改變。

這樣聽上去或許很無情殘忍,但這就是戰爭的本性,就像小樑子說的“那有打仗不死人的,再說死的又不是你們一個九連”,因此,棄車保帥,舍小保大的犧牲是再所難免的。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紅軍長征的途中,大大小小的戰役中,有多少革命先烈為了保護“星星之火”,為了新中國的未來,犧牲自己的性命,為更多的戰友換取寶貴的撤退時間,諸如姚子青率領500勇士死守寶山等英勇烈士數不勝數,還有很多人到頭都像九連的戰士們一樣,成為了無名英雄,甚至被算為失蹤。

軍人的天性就是“服從命令”,所以哪怕是讓九連全員死守,相信所有的戰士也都會義不容辭的戰鬥到最後一刻,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指揮官是不會“欺騙”手底下的戰士,也沒有“欺騙”的必要。

儘管馮小剛導演近年來因為其個人心直口快,敢說敢做的性格,引起了很多爭議,包括對其個人作品也是褒貶不一,但在筆者看來,《集結號》毫無疑問是華語戰爭題材電影中不可忽略的經典作品之一,無論是戰爭場面,還是人物刻畫上都呈現了非常的水準,特別是老兵催人淚下的戰友情更是深深打動了無數的觀眾,而小人物與大時代之間的聯繫同樣也是該片令人稱道的地方。

據悉,馮小剛導演的最新力作《芳華》在經歷了撤檔風波之後終於定檔12月15日,就此前的內部點映的口碑來看,相信這又是一部引人深思的驚豔之作。


香港電影

任何作戰,不論大規模的戰略性戰役,還是小型的營連級別戰鬥,從整體來看,都有全局與局部的利益衝突。

淮海戰役是戰略方向性的超大規模戰役,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階段,即第一階段圍殲黃百韜與切斷徐蚌線,第二階段圍殲黃維,最後是圍殲杜聿明集團。每個階段可再分若干戰線,每戰線又能分為若干戰鬥,而每場戰鬥都有攻防轉換,戰術迂迴,火力支援等若干分支部分。最後還能再細緻劃分到每一個基礎作戰單位,甚至是每一個人。

電影情節大體以徐州東部阻擊戰為原型。此時華野主力包圍黃百韜第七兵團5個軍,徐州國軍以邱清泉李彌兩兵團向東發動進攻,試圖解救黃百韜。其中,絕對主力邱兵團是國軍五大主力第五軍為骨幹的十多萬全美械部隊,戰鬥力強悍。所以整體紅攻藍守的淮海戰役/徐蚌會戰在這個局部就呈現出國軍進攻,華野阻援的局面,也曾被國軍稱為徐東大捷。

主角所在縱隊被分配擔任阻擊任務。承受的壓力極大,在飛機坦克大炮打擊下,整個縱隊可能損失四五成,具體到團營級單位,甚至可能全部打光。顯然,為順利圍殲黃百韜,必定需要阻擊部隊付出極大代價,這是兵法常識。

團長完全知道結果,但兵力不足,只能以各部進行死守。卻也得給九連留一個希望,約定集結號吹響就可撤退。

也是一種無奈,因為團長手上部隊已經全部用出去,短時間沒有其他力量補充,只能用九連這個不滿員的殘連堅持。


張勇達州

誤會了,團長並無意欺騙九連。劇情結尾交代的很清楚,當時敵軍攻擊地很猛,一直粘著九連,如果這個時候讓九連撤退的話,不僅九連會全軍覆沒,也可能給全團甚至全軍帶來滅頂之災!所以團長在撤退的時候臨時決定,不吹集結號,讓九連堅守到底。

不要以為軍隊撤退是下個命令就行了,撤退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戰術動作,特別是在戰鬥中撤退,尤其考驗一支軍隊的組織紀律能力!撤退的時候,最怕的就是被敵人黏住,就是說敵人持續不斷地對我軍保持攻擊,這種攻擊雖然不足以突破我軍的防禦,但卻對我軍的行動完成很大的限制,在此情況下,我軍的任何動作都可能被對手隨時發覺,一旦此時我軍脫離陣地,敵軍就可以趁勢發起攻擊,一舉擊潰我軍。

舉個例子。解放戰爭第一戰中原戰役中,解放軍突圍時留下皮定均的第一旅打阻擊,當時就遇到了被對手黏住的麻煩。皮旅的對手是桂軍48軍,戰術水平堪稱國軍中最優秀的,懂得對皮旅持續保持接觸,讓皮旅無法脫身。幸好關鍵時刻,天降大雨,皮定均賭桂軍不敢冒險攻擊,下令部隊脫離陣地,集結突圍,結果剛完成集結雨就停了,正好讓皮旅順利突圍。在突圍方向上,皮定均的選擇也十分大膽,他知道如果向西追趕大部隊,就會把敵軍引到大部隊身上,阻擊就毫無意義了,於是皮旅逆勢向東,從敵軍正面突圍,將大量敵軍引離主力方向。

在戰前,皮旅的處境比九連可慘多了,軍區領導都命令皮定均等領導幹部準備便衣了,也就是說連“集結號”的想法都沒有,乾脆把皮旅當棄子了,結果皮旅創造了奇蹟。中原突圍,有天意,有人為,堪稱阻擊作戰的經典教科書!


明厲鋒

個人覺得團長下令時有個僥倖心理:或許可以吹集結號讓穀子地撤退呢?畢竟戰場情況是瞬息萬變一切皆有可能的。可現實是為了大部隊的轉移9連必須死守不能撤退了,“慈不掌兵,義不養財”結果只有穀子地倖存,其餘全部犧牲了。團長是叫劉澤水吧,在後來的抗美援朝戰場上為掩護主力打阻擊,電臺被炸燬了無法再與上級聯絡,在接不到撤退命令的情況下也不會想或許上級下了撤退的命令呢?一直堅持死戰直到本人犧牲部隊傷亡殆盡。穀子地都感嘆“老八區教導隊出來的都是死心眼兒”,劉澤水作為人民軍隊的團長,不是隻讓部下去犧牲,輪到自己該犧牲時也沒含糊。穀子地的憤怒並不是團長騙了他,而是戰友的遺體無處可尋,不能享受烈士的榮譽和禮遇。《集結號》展示了人民軍隊在那個年代勇於奉獻和犧牲,沒有官兒官兒小的區別


立志成蟲

集結號中這個情節,實際上是存在著爭議的。因為它違背了一些軍事常識。

首先在劇情開頭的時候,上級給佈置任務的時候,就用了雙重準則。既說堅持到一定時候,又說以集結號為信號。這其實是自相矛盾的,因為有了兩個標準。正常下命令,要麼說堅持到什麼時候,要麼說以集結號為訊號,不會兩條標準一起來。

其次,給部隊下達阻擊任務的時候,欺騙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打阻擊戰,尤其是以弱對強的阻擊戰,對兵力、火力、彈藥分配都要根據任務時間來,阻擊48小時和阻擊24小時的模式是完全不同的。你明明準備讓人阻擊48小時甚至72小時,卻騙人說阻擊24小時就差不多了,那到24小時人家彈藥用得差不多了後面怎麼打?

其三,按照劇中,上級是因為轉移的時候發現他們牽制了大批敵軍,覺得如果吹集結號這敵軍會咬住主力,從而決定不吹集結號,這更是錯。因為這樣的結果除了導致斷後部隊可能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全軍覆沒外,還會嚴重損害上下級信任。這種情況下的正規做法,是派人前去告知最新情況,下達最新指示:比如轉移到與主力不同的方向,或者乾脆斷後死戰到底(一般不會這樣下令,但有人選擇這樣,比如狼牙山五壯士)


總之,在殘酷的戰爭中,斷後血戰到底的阻擊戰是比比皆是的。打這種戰役的人,確實都是具備犧牲精神(畢竟,如果沒有這種精神,就算上級下令死戰,敵人上來了也可以投降或者逃跑啊)。但影片中卻將這種犧牲設定為上級出爾反爾的客觀結果。我個人是覺得有點尷尬的。


天外村藥房

不會是欺騙,因為我軍的傳統,絕不允許欺騙指揮員,這會留下巨大的隱患,後期可能會造成譁變,所以決不允許。我看完後認為,是戰場形勢發生了變化,敵人集結的兵力遠遠超過了原先的預測,後面的阻擊部隊無法按時集結,所以不得不改變命令。而九連沒有配備電臺,無法傳達,所以集結號不能響了。

從土地革命戰爭到對越自衛反擊戰,總會有部隊充當斷後的任務,某種程度上來說,斷後的部隊基本上就是九死一生。如果有的部隊還要承擔吸引敵人主力的誘餌任務,那可能就有去無回了。

既然《集結號》是電影,那我們也以影視劇來說。

最近的一部大片,《建軍大業》,三河壩戰役時,朱德承擔的就是掩護起義軍主力的斷後任務,這時候他還是有一定的力量的。到最後,斷後部隊也要撤退了,留下最後斷後的基本上就是老弱病殘,這些人執行的就是有去無回的任務。

電視劇《十送紅軍》裡,有一段就是一個營作為誘餌,吸引敵人火力,最後全營犧牲。

再回到《集結號》,有些人說,團長再給穀子地裝備時讓他挑,就是讓九連送死,這壓根不可能。斷後部隊要承擔敵人大規模兵力的進攻,因此上級都會提供精良、充足的裝備,一來是給這些部隊充足的武器,讓他們能更長時間的阻擋敵人,二來也是給斷後部隊更大的信心,如果只給個燒火棍,那也沒人願意斷後了。


胖胖的小豌豆


看過《集結號》這部電影的每個人都會被我軍頑強的作戰風格和堅決服從命令的作風所感染,該劇也在最後為我們解答了題目所問,這也再次證明了我軍歷史上只有光輝的作戰指揮和光明磊落的軍事策略。


九連原本接到的就是防守土窯陣地牽制敵軍,為大部隊的撤離做掩護,等待集合號撤退,但是為何直到最後全連官兵全部犧牲也未接到命令呢?劇中在最後原連長谷子地歷經千辛萬苦找到原部隊後,也就是在烈士陵園原團長的墓前,原司號員小良給了我們答案,那就是“原本就是命令等待集結號撤退,但由於九連在土窯牽制了大量敵軍,一旦撤退將會給整個大部隊的撤離帶來巨大麻煩,所以為了整個大部隊的安全,並未吹響集結號”。


在我軍的歷史上有很多的部隊為了掩護主力而主動承擔防守阻擊任務,到最後這些承擔攔阻任務的部隊犧牲很大,有很多可歌可泣的偉大光輝事蹟,正是這一件一件的偉大事蹟和奮勇犧牲的精神,才有了我們今天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我軍歷史上只有一部光明磊落、可歌可泣、英勇殺敵、奮勇當先、敢於犧牲、克敵制勝、服從命令、聽從指揮的戰史,而絕沒有題目中的“欺騙”二字,“集結號”的號音是民族之崛起的吶喊,是中華之復興的心聲!


冰雹藍天

純粹個人觀點!個人覺得集結號拍的不怎麼的!你想按理說穀子地應該是個英雄!拍成了一個英雄為了榮譽,不斷向上級上訪,上訪,上訪,最後被認定是英雄!英雄這樣的行為似乎英雄度爆減啊!影片還說他是為死去者要的榮譽!死去的人你要榮譽他們知道嗎?真正糾結,睡不著的人是誰?是穀子地啊!死去的人不需要你去幹什麼啊?你幹了他們也不知道啊?也就是說你要榮譽或者說你想讓人說你不是逃兵不是失蹤人員,那是你為自己內心安寧要找證明,不要說為死去的人啊!死去的人證明不證明他們不知道了啊!他們不糾結了啊!真正糾結的只有活著的穀子地啊!戰爭年代太多無名英雄了,太多太多無名英雄了!個人覺得應該拍成穀子地曾經努力給戰友們證明過,但是最後放棄了,你想想挖煤那段,人家都說了,不能在挖,再挖會坍塌後果很嚴重!穀子地就應該想既然戰友已經死,我們不能為了死人,禍害活著的人啊!不能不顧坍塌後果,非得給死去的戰友證明啊!最後自己也放棄反覆上訪!領悟到戰爭太多無名英雄了,然後自己每年自己拜祭自己戰友,自己重新投入到為人民服務中去!個人覺得把穀子地拍成無名英雄是不是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