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給孩子講明白宗教這件事?

外出旅行和遊玩時,我們往往會途徑教堂或寺廟等旅遊場所,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宗教信仰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當孩子對這些特殊的地點產生好奇時,我們應該如何為他們講解呢?

如何給孩子講明白宗教這件事?

圖騰崇拜是宗教的萌芽狀態,但還不是原始宗教的最初階段形式。世界上的宗教是一直在發展的。在古老的時代,人類自身力量很單薄,面對強大的自然界,在不斷探索中,逐漸相信現實世界之外存在著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者實體,它主宰著人世命運,使人們產生敬畏與崇拜,從而發展為一種信仰,並有固定的儀式活動。

亂世興學

如何給孩子講明白宗教這件事?

大約2500 年前,是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也是產生中國諸子百家的時代,湧現了我們耳熟能詳的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荀子等。差不多同時,印度有釋迦牟尼,在西方則有古希臘的很多著名的哲學家。東西方古代的倫理體系就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在《天演論》中,赫胥黎主要介紹了古印度與古希臘的宗教和倫理體系。

源自古印度的宗教

如何給孩子講明白宗教這件事?

佛教是當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徒總數僅次於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佛教由釋迦牟尼創立,約公元前6 世紀,在印度恆河流域首先傳開來。

唐僧去西天取的是什麼經?

如何給孩子講明白宗教這件事?

《西遊記》中唐僧帶領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一路歷盡劫難去西天取經。西天就是古印度,包括現在的印度與尼泊爾;他們去取的是佛經(即大乘佛教經典《瑜伽師地論》《大般若經》等)。

小故事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關於“清靜無為”,佛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佛徒問一位高僧如何消除慾望,高僧答道,慾望就像身上發癢,消除慾望就像撓癢,你撓一下,或許會感覺稍好一點,只要一不撓,馬上又要癢。假如你壓根兒就斷絕慾望的話,那麼根本就不會癢,自然也就不需要去撓了。

如何給孩子講明白宗教這件事?

這就是佛教教義繞人之處,也是它的高明之處。正如六祖惠能大師所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它的意思是說,“菩提”在佛學中指“覺”或“道”,是指對佛教教義的理解,原本就沒有什麼樹;“明鏡”則是指心如明淨之鏡,因此也不是什麼放置實物明鏡的臺子;因此,本來就什麼都沒有,哪裡還會染上什麼塵埃呢?

佛教的思想

如同生物演化要受到環境的深刻影響一樣,佛教認為,一個人的氣質變化,取決於一個人的修行如何。什麼是修行呢?從字面上講,就是修正錯誤的言行,或叫改邪歸正。在佛教中,修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個人通過時時刻刻察覺和修正自己錯誤的思想情感、舉止言行,最終達到一種理想的境界。按照佛學觀念,整個人生其實就是一場修行,完美的人生便是所謂的“修成正果”。

什麼是“修成正果”?

古印度哲學思想假定:在精神與物質各種變化萬端的表象之下,存在著一個永恆的“實體”。宇宙的實體叫“婆羅門”,個人的實體叫“阿德門”。阿德門與婆羅門的分離,只是表面現象,它是形成各種人生幻想的思想情感、慾望、快樂與痛苦的條條框框所造成的。無知的人被慾望的名韁利鎖捆綁著、被苦難的鞭子抽打著,因而他們的阿德門被永遠地囚禁在各種慾望的幻想之中,其痛苦終生難以解脫。

有了覺悟、用修行來消除慾念的人認識到,如果宇宙是公正的,它是通過我們的淫樂作為手段來鞭撻我們的,那麼根除慾念才是擺脫厄運的唯一途徑。那就是退出生存鬥爭、不再做進化過程的工具。這樣的話,羯磨通過修行而改變,輪迴終止,個人才能徹底解脫痛苦與煩惱,結果,阿德門與婆羅門融為一體。總之,人的一生歷經磨難,如果能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算是修成正果了。

然而,佛學認為,生命之夢的圓滿結局是“涅槃”,這也是佛教最高深的佛理。那麼,究竟什麼是“涅槃”呢?

什麼是涅槃?

“涅槃”究竟是什麼?對此,學者間至今還有爭論。按照佛教的說法,前世與今生、今生與來生之間的關係,就像一盞燈的火焰點著了另一盞燈的火焰。任何種類的存在物,都是暫時的,終究會消解。進入涅槃狀態的賢者(高僧),既沒有任何慾望和雜念,又沒有任何作為和形相,這種“清靜無為”的境界就是涅槃,它是佛學的頂點。

佛教流行的原因

赫胥黎認為,佛教的成功在於其倫理品質。佛教不相信什麼救世主,因而既不信上帝也不信真主,甚至也不相信人有靈魂。因此,佛教認為祈禱沒用、祭祀沒用,只能靠自身的修行來拯救自己。佛教還認為,信仰永生不滅是錯誤的,而奢望永生不滅則是罪孽。加之,佛教比較寬容,對教徒和異教徒能夠平等對待。

一般人或許認為,佛教是一種消極、悲哀或憂鬱的信仰,事實上,涅槃的前景令虔誠的佛教徒充滿了歡樂和希望。

源自古希臘的宗教

如何給孩子講明白宗教這件事?

古希臘是西方哲學思想的發源地,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湧現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德謨克利特等著名的哲學家,真可謂群星燦爛。有趣的是,這不僅跟中國諸子百家的產生很相像,而且在時代上也很相近。古希臘哲學家們在學術研究中所彰顯的理性精神、宗教情懷與人文關懷,深刻地影響了西方文明的進程。因此,“言必稱希臘”是指對古希臘乃至西方先進文化的推崇。古希臘哲學家中的領軍人物則是赫拉克利特。

小故事

傳說蘇格拉底有位兇悍的老婆,常常跟他胡攪蠻纏,還會無理謾罵他,甚至有一次在大罵他之後,還往他頭上潑了一盆水。據說,鄰居都看不下去了,問蘇格拉底為什麼聽憑老婆這樣無禮卻不發火,他自我解嘲地說:“一陣雷電之後就會有一場傾盆大雨,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

如何給孩子講明白宗教這件事?

蘇格拉底還有一句勸男人成家的名言:還是結婚吧。如果你找到個賢惠的妻子,你會很幸福;若是找的老婆是悍婦的話,你會成為一個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的這番話,真可以說是夫子自道。同時,也從一個方面說明,痛苦與憂患有時確實能促進人們的哲學思辨和宗教想象力。

如果上帝主宰世界的話,為什麼世上還存在著邪惡?

對此,最著名的是斯多葛學派的門徒克利西蒲斯對洪水的解釋:儘管大自然的洪水給人類帶來很多災難,但“魚兒離不開水,瓜兒離不開秧”,沒有水的話,人要渴死,萬物要枯竭。同是這個克利西蒲斯,曾說過以下名言:“給我一個學說,我將為它找到論證。”同樣,斯多葛學派的另一門徒蒲柏也曾用詩句來回答類似的質疑:“一切自然都是藝術,你只是不知道而已;所有機會都是方向,你只是看不見而已;一切衝突都是和諧,你只是不理解而已……”凡是存在的都正確,上帝造物原本無錯。

如何給孩子講明白宗教這件事?

赫胥黎把這些視為只是一種廉價的雄辯術而已,他反問:如果“凡是存在的都正確”,那還有什麼必要去試圖糾正任何現存的東西呢?那就讓我們乾脆吃吃喝喝、無所作為吧,反正今天一切都正確,明天也是一樣。

條條大路通羅馬

如何給孩子講明白宗教這件事?

如果我們回過頭去對比一下印度哲學與希臘哲學的話,我們就會發現:釋迦牟尼悲天憫人,看不見人間的美好,而斯多葛學派則無視惡的實在性,看不到人世間充滿悲慘;佛教提倡以今生吃苦修行去為當下和來生積善積德,而斯多葛學派則主張率性而生、及時行樂……這兩種哲學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兩種極端的思想。萬萬沒想到,經過曲折的發展過程,最終竟然殊途同歸。這在哲學發展史上,也可算作是“條條大路通羅馬”的一個例子了。更有意思的是,這兩種哲學思想似乎最初還有著共同的基礎。

赫胥黎指出:其實,印度思想與希臘思想原本是從共同的基礎上出發的,只是中間產生了很大的分歧,一度似乎走向了兩個極端。回顧人類演化的歷史,早期的先民們出於生存鬥爭的需要,都是十分彪悍甚至粗野的,因為只有威武強悍、勇敢好鬥、敢於鋌而走險、視死如歸,才能生存下來。他們血氣旺盛、尚武好鬥。這在世界各國曆史上都有體現。

比如,在中國歷史上,早期的君王大多重武輕文,他們在戰馬鐵鞍上打下江山。正像毛主席詩詞中所寫的:“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而印度四部《吠陀本集》第一部的頌詩與希臘《荷馬史詩》,也都非常豪放壯闊,歌頌面對戰爭生氣勃勃、充滿戰鬥精神的人們:永遠帶著歡樂去迎接雷霆與陽光……

如何給孩子講明白宗教這件事?

然而,在文明的影響下,人們變得溫順善良、溫文爾雅。活躍的人變成安靜的人,粗野的人變成有教養的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英雄成了僧侶。千百年來,無論是在印度的恆河流域,還是在意大利的臺伯河流域,東、西方的倫理思想把人們逐步教化成了文明理智、溫良恭儉的公民。

如何給孩子講明白宗教這件事?

參考文獻:

《天演論(少兒彩繪版)》

苗德歲 著

接力出版社出版

《天演論》

托馬斯·赫胥黎 著 嚴復譯

譯林出版社出版

《山海經(少兒彩繪版)》

張步天 著

接力出版社

《大唐西域記》

董志翹 譯註

中華書局出版

如何給孩子講明白宗教這件事?

《天演論》英文原書的書名直譯為《進化論與倫理學》,它的作者是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進化論支持者赫胥黎。該書是一部為達爾文進化論的廣泛傳播掃清道路的偉大著作。嚴復先生當年翻譯《天演論》,著重強調“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觀點,使《天演論》成為當時激勵人們自強進取、尋求民族復興的曠世奇書。

為了幫助少年兒童讀者深入瞭解赫胥黎、嚴復和《天演論》,本書作者苗德歲教授以深厚的學術功底,提煉出《天演論》的思想精髓,並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了嚴復的生平、其翻譯《天演論》的過程以及赫胥黎這部偉大作品對後世的深遠影響。全書配有數百幅生動活潑的手繪插圖,讓本書與接力出版社出版的《物種起源(少兒彩繪版)》一樣,成為“讓兒童走進經典”的優選讀本。

參加“袁博恐龍小說系列” 就有機會獲得天鵝閱讀網提供的精美圖書一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