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不不仁是怎麼來的?爲什麼要說「麻木不仁」?

作為學習過漢字的人,應該都知道在人與人之間,“仁”字的意思。仁貫穿於孔子的整個思想體系,也是核心的內容,可以說是具體的意思,也可以說是抽象的表示。但有的時候,我們在表示一個人對任何事情無動於衷漠不關心,又會用到一個詞,叫做“麻木不仁”,乍一聽,這兩個仁字似乎是一樣的意思,可是,這個詞原本是出於中醫界,醫學怎麼會去研究是不是“仁”的問題?這個詞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麻不不仁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說“麻木不仁”?

“仁”在道德的高度上,表示的含義是很廣泛的,這也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就像“道”是老子的思想核心一樣,一個字,看起來很簡單,誰都會認,誰也都會寫,可是如果要聚體地說一說,這一個字的內容卻又包含了無數用語言表達不出來的內容,聽起來很虛幻,卻也能從一件小事體現出來。

至於“麻木不仁”,我們現在很大程度上用的都是引申含義,是說對於外界發生的事情顯現出一種無動於衷,好像與自己完全無關的狀態出來,路遇車禍,第一時間不是叫救護車,而是拍照發表,然後,要麼前排圍觀,要麼揚長而去。

甚至有的時候,不少人跟著瞎起鬨,看到有人想要跳樓輕生,第一反應沒有報警,沒有勸告,沒有想辦法救助,只是舉著手機,一邊大喊讓人跳下來。

麻不不仁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說“麻木不仁”?

仁作為一種道德,現在很多人都已經不具備了。

而這個詞,最初來自於中醫,“麻木不仁”,我們可以拆開解讀,“麻”,就是一種感覺,還記得吃到花椒在嘴裡是什麼體驗嗎?就好像舌頭一直在震動,那一刻似乎品嚐不出其他的味道,這就是對外界沒有太大的反應。“木”,經常出現在方言之中,一般是說一個人很呆,愣頭愣腦的,別人說幾句話,他半天才反應過來,有時候甚至反應不過來。

而在中醫中,“麻”“木”都是同一種症狀,這個詞雖然出自《兒女英雄傳》,但是卻也是從中醫的症狀中取出來的,“一日皮死麻木不仁,二日肉死針刺不痛”,是神經出了問題,對人體感受外界刺激造成了障礙。

麻不不仁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說“麻木不仁”?

至於“不仁”,前面說了很多“仁”的含義,但是既然是出自中醫,那麼這個“仁”必定不是我們經常理解的那個意思,而是指失去了各種感覺的症狀,有“靈活”的含義,因此麻、木、不仁放在一起表示的都是同一種意思,也就因此成為一個固定的成語。

我們現在用的多的當然不是中醫上的意思,但是也很值得反思,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麻木不仁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