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場優秀作文《原味細韻,人生本色》(附點評)

一曲《二泉映月》道出世道滄桑,道出悲楚際遇,更發人深省:問世間人生為何物?問人生一遭何求?

人生何求,求原味生活,成就自我。時光的細流化作唯美的弧線墜入南山之中,聽陶公“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的淺吟;看“採菊東籬,南山悠見”的景緻;守“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操守;一生坎坷,唯有這心中奔湧不息的詩意方可一解憂悒,方可磨出陶淵明青史留名的淡泊。原味詩情,讓他的人生恬淡自然,勾勒出“田園詩派”千古芬芳的詩作。

人生何求,求原味情感,提升自我。獨樹一幟的“別裁”與“他說”早已讓身在臺灣的先生名滿天下,而他卻暫時放下學術,轉而投身於家鄉金溫鐵路建設,圓了浙西南兩千萬百姓的鐵路之夢。心繫家國的真情天地可鑑,這條鐵路也成為他在《論語別裁》等著作之外的別樣經典之作。當真摯的情感與高尚的心靈相遇,這無疑也是一種藝術的碰撞,擦出了屬於原味的火花。原味情感,讓他的人生更臻於完滿,在千萬百姓心中銘刻美名。

人生何求,求原味心境,堅守自我。同樣飄然逝去,卻將原味人生永駐人間的亦有季羨林先生。文革的洪流曾讓多少文人學士鬱鬱而終,而他卻平靜的心態保有著最初的淡然,在最不幸的時刻泰然受之,在最艱難的境遇安之若素,在最煎熬的時代寧靜致遠,他以一個學者最平靜也最有力的哲思在那個年代,讓人們看到生命的本真,以對《羅摩衍那》長達十年的譯著的形式,溫暖著冷寂的夜幕。原味心境,四兩撥千斤,讓原本不幸的時光蛻變出原味人生的坦然。

原味的人生,並非要人們陷入極端樸素,更非阻礙時代不可避免的改變,它要求我們在物慾橫流中,在悲苦處境中堅持自我,提升自我,堅守自我。如陶潛對清靜桃源的嚮往,如南懷瑾對家園的真誠,如季羨林對逆境平靜的洗濯,人生縱使再多浮華的外表,都經不住光陰的收割,只有人生本色,原味的素心還會留在麥田中,安靜的生長,不斷地瀰漫原原本本的味道,馨香不改。

再次凝神遐思,任《二泉映月》的旋律餘音索繞,我不禁深思:人生一遭,為求原味而來。

點評:

文章開篇,用樂曲《二泉映月》引出本文的主題——對原味人生的思索。

本文主要採用揭示本質法來分析事例。作者在主體部分用三個排比段,列舉陶淵明、南懷瑾、季羨林三人的事例,分別表現對“原味生活”“原味情感”“原味心境”的追求與思考,最後歸納出“原味的人生,並非要人們陷入極端樸素,更非阻礙時代不可避免的改變,它要求我們在物慾橫流中,在悲苦處境中堅持自我,提升自我,堅守自我。”這一中心論點。

結尾再用《二泉映月》收束,回應開篇,餘韻悠長。

另外,本文語言流暢自然,詞語選擇精緻而有文采,排比段的運用、排比句的使用,增強了語勢,也使文章思路清晰,結構簡潔、整齊,是一篇比較典型的議論性散文,也是一篇可以用來學寫議論性散文的較好範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